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同步练习
1.1899年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
A.保证美国在华的经济利益 B.与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C.与其他国家互相开放 D.维护中国国家利益
2.在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枚刻有“云中白鹤”的印章。有关专家认为该印章是致远舰管带的私人物品。该印章的主人致远舰管带( )
A.邓世昌 B.林则徐 C.丁汝昌 D.关天培
3.下列漫画反映了某次战争后各国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对此次故争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使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展到了投资等领域②为外商的经济入侵打开了大门
③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④导致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最可能引发谭嗣同发出这一感慨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海洋历来是各国争夺的对象,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突然进攻清朝北洋舰队,中国官兵奋勇抗敌。此役中,为国捐躯的致远舰管带是( )
A.谭嗣同 B.梁启超 C.李鸿章 D.邓世昌
6.在黄海海战中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 )
A.邓世昌 B.关天培 C.林则徐 D.郑成功
7.“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英国报纸的这一评论最早可能是在哪次侵华战争以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鸦片战争以后,欧美各国在华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甲午战后,欧美各国转而控制中国的金融,投资铁路、开办工厂。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外国势力进一步侵入到中国腹地
C.列强开始获得在华贸易特权 D.列强侵略方式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9.《甲午战争图志》记载: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绘制的包括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的军用地形详图中,对这些地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小山、每一个村庄,都标示得清楚无误。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日军已经占领了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
B.日本制图技术高超
C.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D.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10.1894年12月,《世界报》战场记者克里尔曼在头版发表了一篇名为《日军大屠杀》的文章,该报评论说:“……是日本文明的最大污点,日本人在这一事件中重回到了野蛮。把暴行看作事出有因的一切借口都是虚伪的,文明世界将会被屠杀详情震惊。”这篇文章报道的是( )
A.南京大屠杀 B.旅顺大屠杀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11.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有了新进展。说起此舰我们不会忘记那场海战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这位民族英雄是( )
A.左宝贵 B.丁汝昌 C.徐邦道 D.邓世昌
12.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描述:“两支舰队于9月17日在鸭绿江口外的海面上相遇,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而日本只损失了1艘军舰。”此次战役的直接影响是( )
A.京津地区被列强武装控制 B.日本控制了黄海海域制海权
C.激发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3.民族英雄邓世昌是在下列 战役中牺牲的
A.平壤战役
B.黄海海战
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
14.“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
A.宝山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 D.丰岛战役
15.2018年9月15日,考古队员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的一艘沉船上发现距海床面以下5米处 的舰舷外壁悬挂着木质髹(xiū)金“经远”舰名字牌(下图所示),由此确证沉舰即为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经远舰”。下列与“甲午海战”有关的是
①林则徐②邓世昌③致远舰④黄海海战
A.①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如图所示,这是光绪帝为一位民族英雄书写的一幅挽联。据此判断,这位民族英雄是( )
A.陈化成 B.林则徐 C.邓世昌 D.聂士成
17.帝国主义1902年在华的总投资,是7.88亿美元,1914年达到16.1亿美元,1907年84%的航运业、34%的棉纺业及100%的钢铁生产,处于外国控制之下。材料强调了帝国主义( )
A.对华经济掠夺 B.帮助中国经济建设
C.开辟通商口岸 D.割占中国领土
18.《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两个条约的最主要不同点是
A.割地 B.开放通商口岸
C.允许列强在中国设厂 D.赔款
19.据《清史稿》记载:中东之战,陆军皆遁,宝贵独死平壤;海军皆降,世昌独死东沟。中外传其壮节,并称“双忠”。此次战役后( )
A.香港岛成为了英国侵华的据点 B.清朝开明官员开始了洋务运动
C.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外国军舰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
20.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筒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A.开放了中国整个沿海地区 B.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C.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1.“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此话出自( )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徐骧 D.左宗棠
22.“有割奉天沿边及台湾一省,补兵饷二万万两及通商苏杭,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材料描述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3.19世纪末的日本政局动荡,当时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承认:“国内政局越来越紧张,常手段已不能使这种混乱平息下去。”材料反映了日本发动战争的背景,该“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全面侵华战争
24.民族英雄指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壮列殉国的民族英雄是( )
A.林则徐 B.石达开 C.邓世昌 D.聂士成
25.我国打捞出的致远舰舷窗残骸,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甲午中日战争中的( )
A.平壤陷落 B.黄海海战
C.旅顺大屠杀 D.威海卫战役
26.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台湾省流落他乡,受尽屈辱,你知道下列哪个国家曾长期割占台湾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27.下表为 1895——1913 年外资企业中各类厂矿数量及资本统计表,导致表格中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的开放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方式的转变
28.在下列哪一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A.平壤战役 B.威海卫战役 C.黄海战役 D.牙山战役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时期的留学教育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两次:幼童留美和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即1872-1875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1877-1897年先后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赴欧留学。1872年8月11日,三十名幼童自上海驶往美国旧金山,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活。这在中国二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之事被誉为“中华创始之举,亦古来未有之事”。1877年,在沈葆桢、李鸿章等官员的积极倡导下,从船政局和船政学堂选出的33人踏上了赴欧留学的旅途。1881年,由李鸿章主张、船政局又选出10人分赴英、法、德留学。1886年北洋水师等校的10名学生又去了欧洲。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声势浩大的留日热潮呢?最根本的动力乃是处在严重民族危机之下的中国知识分子要求向日本学习以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尤其是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以后,广大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卓有成效。因此,纷纷主张效法日本,救亡图存。亲身到日本留学,直接了解日本改革富强的经验,并吸收经过日本引进消化了的西方文化,自然成了许多中国爱国有志青年的向往之路。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清政府派遣留美幼童的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出现声势浩大的留日热潮的原因是什么?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你认为留学生在近代教育中的作用是什么?
3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落日秋风哭宝剑。
——《民间歌谣》
材料二:
(1)材料一中提及了哪些给近代中国带来屈辱的历史事件(至少举出两例)?
(2)材料二中的图一所示中国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3)试着概括图一到图二所示通商口岸位置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综合以上,给了我们怎么样的启示?
31.阅读下列材料
《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深刻、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警示的作用。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熊代表 ① ____(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共割占中国____② 平方千米领土。
(2)太阳代表日本,它正用线紧紧拉着 ③____ ,该地区在 ④ ____(战争)后被日本割占。
(3)犬代表英国,它强迫清政府签订了⑤____ 、⑥ ____等不平等条约,其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
(4)象征德国的旗帜插在山东,1897年,德国强占 ⑦ ____(地区)。消息传来,康有为上书 ⑧____ (人物),呼吁变法救国。
(5)鹰代表美国,它见各国“势力范围”划定,便于1899年提出了“ ⑨____” 政策。
(6)结合《时局图》及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近代中国严重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2.看图识史
甲午战争后出现了一批以“瓜分中国”为主题的漫画。这些漫画以艺术的手法展现了各方对晚清政局的解读,折射出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
(1)看一看,从漫画看,不同国家、不同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认识有何共同之处?
(2)想一想,你是否认同上述漫画所表达的共同主题?为什么?
参考答案:
1.B2.A3.C4.C5.D6.A7.C8.D9.D10.B11.D12.B13.B14.C15.D16.C17.A18.C19.C20.B21.C22.C23.B24.C25.B26.A27.D28.B
29.(1)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
(2)国内民族危机加重;学习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有志青年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
(3)近代留学教育兴起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学习先进、报效国家是主旋律。留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成果丰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影响巨大。
30.(1)《南京条约》的签订;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或黄海战役失败或威海卫战役失败)。
(2)《南京条约》。
(3)变化: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说明的问题: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国民族危机加剧。(言之有理即可)
(4)落后就要按打,弱国无外交。(言之成理即可)
31.(1)①俄国,②150多万
(2)③台湾 ,④甲午战争
(3)⑤《南京条约》,⑥ 《天津条约》
(4)⑦胶州湾,⑧光绪帝
(5)⑨门户开放
(6)近代后西方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经济迅速发展,为了寻找商品倾销地、原料产地、廉价劳动力而开拓殖民地.同一时期,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末期,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封闭守旧,导致落后于历史的发展潮流,落后就要挨打
32.(1)他们都认为尽管清政府无力抵抗列强的侵略,但列强在如何瓜分中国这个问题上也有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
(2)认同。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的狂潮,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但在一些问题上他们意见不统一,对于他们来说,中国就像一个难以孵化的巨蛋,反映出列强试图改变中国的企望与力不从心的挫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