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 新授课 课题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课时 1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的签订。面临八国联军的侵略,义和团和部分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义和团最终还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学情分析 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下的统治工具,学生对此历史事件应当是耳熟能详,由于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但八年级学生在积累一年的历史学习经验中,史料阅读能力和历史事件概括能力皆有所提高,因此本课在讲解中应注意运用史料加深学生对《辛丑条约》内容的理解。
课标要求 内容要点: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认知提示:义和团及清军爱国官兵抗击八国联军,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观看《八国联军》等电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扶清灭洋的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收集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及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义和团战士和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史实,体会中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通过了解八国联军的野蛮残暴的罪行,揭露帝国主义的残暴性,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义和团兴起的原因及口号、八国联军侵华的路线
难点:《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展示课题: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结合图片与材料,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口号。 2.根据地图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路线和结果,探究《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3.梳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反思中国探索屡遭失败的原因,明确出路。 三、讲授新课: (一)时代误赤诚 1.义和团的兴起 展示图片,讲述八国联军和义和团的兴起: 看图思考问题: 八国联军是哪些国家? 口述八国联军为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奥匈帝国。 图中招致杀身之祸的义和团是什么组织? 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这些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义和团兴起的原因和口号 展示材料,分析义和团在当时兴起的原因? 材料1分析可得出:战争赔款的增加,使得人民不堪重负; 材料2分析可得出:民族危机的加深,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材料3分析可得出:戊戌变法的失败,进一步展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材料4分析可得出:自然灾害的严重。 展示重点材料,进一步探究义和团口号在当时所反映出来的本质,评价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展示问题:这个揭帖展示了义和团哪些主张/口号?结合图片信息,你怎样看待这些? 义和团的主张和口号: 义和团主张通过武力反抗将列强赶出中国;主张保清、扶清。即扶清灭洋。 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加之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扶清灭洋”口号,虽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其体现出义和团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同时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教师过渡:面对主张扶清灭洋的义和团,清政府对此采取什么态度?这一运动的发酵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腐朽乱时事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转变 展示材料,分析问题: 材料1:慈禧信任闭塞愚昧的守旧大臣,竟听信毓贤之言,相信团民能“刀枪不入”、“枪炮不伤”,可以用来借助排外。慈禧派军机大臣刚毅往涿州视察,但刚毅竟向慈禧奏称“天降义和团,以灭洋人”。因此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进入北京城内勤皇。 材料2: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团民则沿途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进天津租界。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 材料3: 1900年6月中旬,侵华帝国主义海军在沙俄海军将领指挥下,联合进攻大沽口炮台...失守。同日,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后,发出解散义和团民的上谕。 展示问题1:根据材料一、三,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前后态度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答案:清政府的目的始终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 展示问题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明确答案: 直接原因: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自己的侵略权益;根本原因: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 八国联军侵华的路线和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 展示地图: 讲述过程中重要的几场战役: (1)廊坊狙击战 根据义和团取得廊坊狙击战的成功,试分析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答案: ①义和团的英勇作战 ②列强之间的相互盘算 ③清军的帮助 (2)攻占北京 概括民族英雄的精神品质;“剿匪御诏”带来了什么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沉毅果敢,英勇抗争,不畏强敌 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最终结果并加以史料补充: 教师过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最终,中国清政府依旧战败,面对此前一次又一次战败败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次清政府又将面临着怎样的后果呢? 屈辱朝新途 《辛丑条约》的签订 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教师讲解各领域的影响: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军事领域: 社会方面: 外交方面: 归纳总结升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教师提出疑问: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也积极进行探索,其中林则徐、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制度,但探索屡遭失败,中国的出路在何方呢? 学生明确课题 齐读学习目标 1.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 2.掌握义和团兴起的原因,并分析义和团运动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根据材料,清蒸都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明确清政府转变态度的目的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教师讲解的相关内容,归纳整理以循环讲解形式呈现本节内容。 结合史料,小组探究,根据教师的讲解明确《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所造成的的影响。 梳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和探索过程,解疑答惑,突破难点。 使学生明确课题 掌握本课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把握重难点。 结合与文字史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1.通过这一内容的讲解与思考,突破本课的重点内容。 2.通过史料解读和分析,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通过小组探究,突破本课的难点内容。 2.教师把握难点,逐一讲解,有助于完成本节课核心问题的生成,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板书设计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巩固练习 1.1842年中国割香港岛给英国;1851年反帝反封建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6月义和团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取得大捷。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主线最准确的概括是( ) 西方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B.中国人民探索史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D.西方列强侵华史 2.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 ) A.向列强“借师助剿”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拆毁大沽炮台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