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地球的结构
湘教版
学习目标
01
地震和地震波
02
地球的内部圈层
03
地球的外部圈层
01
地震和地震波
早《史记·周本记》记载:“幽王二年,西州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三川”即今陕西省的泾河、渭河、洛河。这次地震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有明确史料记载的破坏性地震。《毛诗正义注疏·小雅·十月之交》用了四句话、三十二个字,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这次地震发生的全过程和地震引起的地貌变迁:“烨烨震电,不令不宁。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潜莫惩。”
01
地震和地震波
陕西岐山
01
地震和地震波
震源: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即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等震线: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震中距: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震源深度: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思考:试比较两种地震波的特点和破坏程度
01
地震和地震波
地震纵波
地震横波
01
地震和地震波
01
地震和地震波
播的传播方向
播的传播方向
质点振动方向
质点振动方向
01
地震和地震波
方向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影响
横波(S波)
纵波(P波)
速度慢
速度快
只能通过
固体传播
固、液、气
均可传播
不同
介质
中传
播速
度不同
左右摇晃
上下颠簸
01
地震和地震波
(1)某日,你在平静湖面的船只上钓鱼,此时突然发生了地震,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2)某日,你在坐飞机去旅游,此时突然发生了地震,你会 有怎样的感受?
01
地震和地震波
为什么地震波能探索地球结构
这不是古文课吗,这个老师有毒。。。。
02
地球的内部结构
探地震波速 找规律变化
小组分配
要求:(5分钟)
1、六位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
2、请每个组选出小组长。
3、请各位组长领取学习辅助资料。
02
地球的内部结构
横波
纵波
0
3
6
9
12
15
速度/km S-1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深度/km
33
2900
5150
1、学生在草稿纸上自己画出地震波传播速度图。
2、注意横波纵波,以及各波传播速度变化。
中文名 莫霍洛维奇
国 籍 克罗地亚
出生日期 1857年
逝世日期 1936年
职 业 地球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 莫霍面1
主要事迹
1909年10月8日,莫霍洛维奇在研究距萨格勒布约40千米的地震记录后,发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由于物质发生急剧变化,使下层纵波传播速度大于上层纵波传播速度。人们将莫霍洛维奇发现的这个间断面命名为莫霍洛维奇间断面。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中文名 莫霍洛维奇
国 籍 克罗地亚
出生日期 1857年
逝世日期 1936年
职 业 地球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 莫霍面1
主要事迹
1909年10月8日,莫霍洛维奇在研究距萨格勒布约40千米的地震记录后,发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由于物质发生急剧变化,使下层纵波传播速度大于上层纵波传播速度。人们将莫霍洛维奇发现的这个间断面命名为莫霍洛维奇间断面。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02
地球的内部结构
中文名 莫霍洛维奇
国 籍 克罗地亚
出生日期 1857年
逝世日期 1936年
职 业 地球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 莫霍面1
主要事迹
1909年10月8日,莫霍洛维奇在研究距萨格勒布约40千米的地震记录后,发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由于物质发生急剧变化,使下层纵波传播速度大于上层纵波传播速度。人们将莫霍洛维奇发现的这个间断面命名为莫霍洛维奇间断面。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主要事迹
古登堡对地震波计算发现,从莫霍面往下,地震波速增大,至2885千米深处,纵波速度增至1364千米/秒,横波速度增至711千米/秒。自2885千米以下,纵波速度骤然下降为79千米/秒,横波突然消失。表明该面以上为固相,以下为液相。
古登堡何许人也
中文名 本诺·古登堡
国 籍 德国犹太人
出生日期 1889年
逝世日期 1960年
职 业 地球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 古登堡界面
02
地球的内部结构
中文名 莫霍洛维奇
国 籍 克罗地亚
出生日期 1857年
逝世日期 1936年
职 业 地球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 莫霍面1
主要事迹
1909年10月8日,莫霍洛维奇在研究距萨格勒布约40千米的地震记录后,发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由于物质发生急剧变化,使下层纵波传播速度大于上层纵波传播速度。人们将莫霍洛维奇发现的这个间断面命名为莫霍洛维奇间断面。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主要事迹
小组分配
莱曼何许人也
中文名 英厄 莱曼
国 籍 美国人
出生日期 1888年
逝世日期 1993年
职 业 地球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 地球内外核
1936年,英厄·莱曼发表了一份研究论文,提出地核是由内核和外核两层组成的。在这篇著名的以《P》为标题的研究论文中,莱曼提出地球结构中出现了新的地震波不连续面,此后这种不连续面一直被称为“莱曼不连续面”。
02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幔
横波
纵波
0
3
6
9
12
15
速度/km S-1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深度/km
莫霍界面
地心
地面
33
2900
5150
古登堡界面
内核
外核
学生自主补充完整地球的内部结构图
0
80
400
900
2900
5150
6370
内核
深度/km
外核
地核
地幔
下地幔
上地幔
岩石圈
地壳
软流层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我们所说的岩石圈就是地壳吗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小组分配
02
地球的内部结构
厚度:不均,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洋比较薄,陆地较厚。
组成:氧、硅、铝、铁、钙、钠、等90多种化学元素。
结构:硅铝层:密度较小,不连续; 硅镁层:密度较大,连续。
高山
高原
平原
海平面
莫 霍 面
硅铝层
硅镁层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小组分配
02
地球的内部结构
外核: 液态
内核: 固态
地幔: 固态
地壳: 固态
03
地球的外部结构
03
地球的外部结构
在我们的视线之内,地球的外部结构人类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
在书上的哪一页,完全找不到啊。。。。
03
地球的外部结构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核
地幔
地壳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03
地球的外部结构
含义: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水体的总称。
分类:按位置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按状态包括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意义: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水圈
03
地球的外部结构
含义:大气圈指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 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作用: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它不仅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而且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大气圈
03
地球的外部结构
含义: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范围:它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20千米。
作用: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圈
03
地球的外部结构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厚度约为2 000~3 000千米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大气层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最活跃。
03
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
外部圈层
分层
地震波
纵波
横波
地幔
地核
地壳
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04
本节课堂作业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04
本节课堂作业
读“中亚地壳西藏至准噶尔(沿85 E)的地形与莫霍面剖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莫霍面是一条水平直线
B. 莫霍面是地壳和岩石圈的分界线
C. 地壳厚度的变化取决于地表形态的起伏
D. 地形高度与莫霍面深度呈现“倒影”的关系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04
本节课堂作业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说法正确的是( )
A. 湿润地区大于干旱地区 B. 南方大于北方
C. 海洋大于陆地 D. 山地、高原大于平原、谷地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04
本节课堂作业
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回答3-4题。
3. 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
B. 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
C. 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中间的一层
D: 地壳既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
4. 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
B. 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
C. 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
D. D圈层是一般认为的岩浆的发源地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04
本节课堂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年4月11日16时38分,北苏门答腊西海岸发生里氏8.7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震中位于(2.3°N,93.1°E)。
材料二:玉树地震图
材料三: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04
本节课堂作业
(1)为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A.玉树 B.成都 C.上海 D.北京
(2)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千米表示 (填界面名称),根据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以推断出,玉树地震的震源位于 (填“地壳、地幔或地核”),苏门答腊岛地震震源位于 (填“地壳、地幔或地核”)。
(3)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青海省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 ,试简述其研究原理。
莫霍面
地壳
地幔
地震波
发现地壳和地幔的第一人
04
本节课堂作业
位于板块交界处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2018年7月,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阿贡火山再次喷发,如柱的火山灰高达2 000 m。下图为近一年来印度尼西亚5级以上地震震中位置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印度尼西亚多地震、火山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
(2)除地震、火山喷发等灾害外,印度尼西亚还多
泥石流灾害,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方式,其中正确的是( )
A.如被压在废墟下,一定要连续大声呼喊
B.如在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应快速冲向出口
C.如在室内应用被子、枕头等柔软织物保护头部
D.为快速脱离险境要乘电梯或者跳楼
多山地,地势起伏大;位于地震带,岩石破碎;靠近赤道,多暴雨;植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