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后训练(基础巩固+能力提升)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2份,含答案点拨)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后训练(基础巩固+能力提升)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2份,含答案点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3-10-29 07:45:23

文档简介

课后训练
基础巩固
1.(江苏常州中考)如图,在密封的纸盒上挖一个直径10 cm的圆形小洞,并在洞口前方约1米的位置,放置一根点燃的蜡烛,用双手在纸盒两侧拍击,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A.缺乏可燃物
B.缺乏O2
C.排出的气流中CO2的含量高
D.温度降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广西桂林中考)下列图标中,在商场、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最常见的是(  )
3.关于易燃和易爆物品的生产、使用、运输、贮存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存放时要露天放置,紧密堆积
B.搬运取用时要轻拿轻放,不能摔、砸和撞击
C.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
D.生产厂房、仓库等建筑物与周围建筑物之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
4.下列灭火方法与隔绝氧气无关的是(  )
A.森林失火时设置一条隔离带
B.用CO2灭火器灭火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5.(广东广州中考)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B.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厨房煤气管道漏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洒在实验桌上的少量酒精着火,迅速用湿布盖灭
6.(广西中考)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 ℃,下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
A.Q点 B.N点
C.P点 D.M点
7.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与氧气接触
C.图1实验不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
D.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8.冬日里的一天,某学校五楼学生寝室中一名同学违反规定使用电褥子,因短路引发棉被起火燃烧。就此事件请你回答:
(1)从物质燃烧条件上看,棉被是________物。
(2)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大声呼救,导致火势迅速扩大。请解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同寝室的同学在睡梦中惊醒,此时他们自救逃生的措施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以下序号)。
①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②低下身沿墙壁跑出火灾区 ③立即跳楼逃生 ④藏在衣柜里或桌子底下等待救援
(4)消防队员赶到现场,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能灭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9.(探究题)常用的“灭火弹”里装有液态四氯化碳。使用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变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不支持燃烧    B.容易燃烧
C.密度比空气大 D.容易汽化
10.镁不但能在空气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燃烧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21世纪教育网
C.镁等活泼金属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
D.镁在空气、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都是化学变化
11.(创新应用题)氢氧化镁在380 ℃时,分解放出水蒸气和耐高温的固体氧化镁,分解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根据这一性质,将氢氧化镁添加到塑料等易燃材料中起阻燃剂作用,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用氢氧化镁作阻燃剂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回答)

参考答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答案:D 点拨:拍击时,空气流动带走热量,降低温度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从而灭火。
2.答案:D 点拨:A是禁止放易燃物,B是禁止带火种,C是禁止燃放鞭炮,D是禁止吸烟。在公共场所应禁止吸烟。
3.答案:A 点拨:存放易燃易爆物时不要紧密堆积,应及时通风,防止自燃。
4.答案:A 点拨:设置隔离带灭火利用了移走可燃物的灭火原理,与隔绝氧气无关。
5.答案:B 点拨: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会造成空气对流,增大火势。
6.答案:A 点拨:物质着火燃烧需接触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旺。图中P点的温度没达到着火点,物质不会燃烧,M、N、Q三点的温度都达到了着火点,由于Q点氧气的含量最高,燃烧得会更旺。
7.答案:B 点拨:烧杯中的热水除提高温度外,还隔绝氧气,A错;图1中,水下白磷达到了着火点,但没燃烧,是因为水中无氧气,B对;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C错;若将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也不燃烧,因为温度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D错。
8.答案:(1)可燃 (2)空气进入,使房间内氧气浓度增大,氧气助火势更旺 (3)①② (4)水在灭火时,碰到高温的燃烧的物体,形成水蒸气,将氧气与可燃物隔绝,同时水蒸发吸热,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其他合理表述均可)
点拨:(3)火灾自救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防止有害气体或烟尘进入呼吸道,是正确的;因为热气流上升,越低处烟尘越少,故低下身子沿墙壁跑出火灾区是正确的;跳楼逃生易造成危险,不提倡;衣柜、桌子都属于易燃物,藏在衣柜或桌子底下等待救援非常危险。(4)水能灭火的原因是水不可燃,蒸发时吸热,能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同时水蒸气能隔绝氧气和可燃物。
9.答案:B 点拨: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可推知,四氯化碳不支持燃烧,不易燃烧;覆盖在可燃物表面,说明密度比空气大;由液态迅速变为气态,说明容易汽化。
10.答案:A 点拨: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11.答案:Mg(OH)2MgO+H2O↑,氢氧化镁分解生成的氧化镁固体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分解过程吸收大量的热且生成的水带走热量,使可燃物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点拨:从题目提供的信息看,氢氧化镁起阻燃作用时,利用了两条灭火的原理: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
课后训练
基础巩固
1.(广西桂林中考)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天然气   B.太阳能
C.石油 D.煤
2.(江苏苏州中考)2012年5月27日我国“海洋六号”科考船启航深入南海北部区域“精确调查”可燃冰资源。可燃冰是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由水和天然气形成的冰态物。其化学式为(  )
A.CO2 B.H2O
C.CH4 D.CH4·xH2O
3.(山东威海中考)下列能量转化过程,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的是(  )
A.地热发电 B.核反应发电
C.火力发电 D.风能发电
4.(湖北宜昌中考)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21世纪教育网
B.物质的缓慢氧化均放出热量
C.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D.人们使用化石燃料是利用它燃烧产生的热量
5.(广东肇庆中考)下列关于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的蕴藏量是无限的
B.石油是“清洁燃料”21世纪教育网
C.石油主要由多种有机物组成
D.石油除了作燃料,不能再开发利用了
6.有科学家预言,氢能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但除了先要解决制备氢气的能耗问题之外,还必须解决的问题是(  )
A.原料受到限制
B.造成环境污染
C.储存和运输不便
D.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7.在工业上,下列增大燃料利用率的措施中,与燃料的充分燃烧无关的是(  )
A.把煤炭磨成粉末进行燃烧
B.把柴油喷成雾状进行燃烧
C.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
D.给锅炉外壳装隔热层,减少热量散失
8.(辽宁大连中考)人类目前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化石燃料。
(1)石油加热炼制得到的产品中,常作汽车燃料的是(一种即可)________。
(2)煤燃烧时排放出________、________等污染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它燃烧时将化学能主要转化为________能。
9.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它是一种“清洁能源”。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城市煤气中常含有CO气体,写出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煤气与天然气相比,从安全角度看,煤气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煤气、天然气和氢气中,首选的燃料是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10.下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局部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氢元素在循环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B.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会放出热量
C.水的分解反应需要吸收能量
D.该能量转化系统中的水可以回收使用
11.(综合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煤、________和________常称为化石燃料。
(2)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3)化石燃料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它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温室气体。为减少它的排放,科学家致力于研究过多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这种产物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甲醇(CH4O) B.甲酸(CH2O2)
C.乙醇(C2H6O) D.乙酸(C2H4O2)
(5)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________。
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12.某市正在逐步将管道煤气由石油液化气(主要成分为丁烷)改为天然气,小明家要进行灶具和燃气泄漏报警器的调整。请填空:
(1)丁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4H10+13O28CO2+10H2O
请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数比。改为天然气后,同体积燃料燃烧消耗空气的体积将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则灶具的调整方法是减小________(填“燃料”或“空气”)的进气量。
(3)燃气泄漏报警器的位置要从低于灶具的地方移到高于灶具的地方,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答案:B 点拨: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2.答案:D 点拨:由题目信息可知,可燃冰由水和天然气形成,故选D。
3.答案:C 点拨:地热发电是利用地热能转化为电能,没发生化学变化;核反应发电是利用原子核的聚变或裂变所产生的巨大能量,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不属于化学变化范畴;火力发电是利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风力发电是将风力产生的动能转化为电能,没发生化学变化。
4.答案:A 点拨:放热的化学反应很多,除燃烧外,缓慢氧化等都会放出热量。
5.答案:C 点拨:石油的蕴藏量有限且不可再生;石油燃烧时产生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不是“清洁燃料”;石油经分馏可得汽油、煤油、柴油等多种有机物;石油经分馏后,可进行多用途的综合利用。
6.答案:C 点拨:氢气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很难液化,且极易扩散,这给储存和运输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氢气的储存和运输问题也必须解决。
7.答案:D 点拨:给锅炉外壳装隔热层可减少热量散失,与燃料充分燃烧无关。
8.答案:(1)汽油或柴油
(2)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3)甲烷 热
点拨:(1)石油炼制可得到多种产品,其中汽油、柴油等多作汽车燃料;(2)酸雨是由于化石燃料中含有硫、氮元素,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与大气中的水蒸气作用形成酸,使雨水的pH小于5.6,形成酸雨。(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
9.答案:CH4+2O2CO2+2H2O 2CO+O22CO2 容易造成煤气中毒 氢气
点拨:CO有毒,使用不当会引起中毒,污染空气;H2燃烧后的产物是水,无污染,所以作为首选燃料。
10.答案:A 点拨:在水电解系统中,水变为氢气和氧气,氢元素发生了化学变化,A错误。
11.答案:(1)石油 天然气
(2)使燃烧充分,放出的热量多
(3)CO2+4H22H2O+CH421世纪教育网
(4)B
(5)BC
点拨:(2)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和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煤粉比煤块的接触面积大,燃烧充分。(3)方程式的书写要注意配平和反应条件。(4)要实现零排放,则反应物CO2和H2中的原子必须全部转移到产物中去,因此产物只有一种,故其中C、O原子个数比必须满足1∶2,才能保证CO2中的原子全部被利用。(5)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可以从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入手。植树造林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循环利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12.答案:(1)CH4+2O2CO2+2H2O
(2)减小 空气
(3)甲烷密度比空气小,而丁烷密度比空气大
点拨:由丁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知,每2体积燃料完全燃烧,丁烷需消耗13体积氧气,而甲烷只需消耗4体积氧气,显然甲烷消耗氧气的体积少,因此,在将原来燃烧丁烷的炉具调整为燃烧甲烷时,应减少空气的进入量;丁烷的密度比空气大,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对于密度大的燃气,报警器安装的越低越灵敏;而密度小的燃气,报警器安装的越高越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