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五次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五次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1 19:1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五次测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正在跨入5G时代。5G不是一项“弯道超车”的技术,而是一项“换道行驶”的技术,或将成为传媒行业发展的决定性”拐点”,也为全媒体时代的真正到来创造了更多可能。
首先,5G具有“两高”特性,即高速率和高容量。5G理论上比4G快100倍,目前的建设可达到40倍,高清电影花费1秒左右就可以完成下载。基于这种特性,媒介中的视频内容会呈现现象级崛起,越来越成为主流表达方式。高容量则意味着在一定区域内可以接入的传感器、信号源数量非常丰富,从而强化媒介的关联作用。
此外,5G还具有“两低”特性,即低时延和低能耗。低时延能带来场景的同步分享,促使无人设备实现自动化和远程操控。低能耗则可以使传感器降低维持成本,实现全时在线、永远在线。传感器的使用将不再受限,每个和人类活动相关的场景都可能通过传感器记录数据、描述数据。这些数据如果能被记录,那么在未来产业和社会发展中,就会成为具有重大价值、能发挥重要功能的动力资源,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量。
(摘编自喻国明《5G技术为全媒体创造更多可能》)
材料二:
5G时代已经来临或正在到来,中国移动通信技术跃升到全球引领阶段,对中国网络文化抓住中国技术领先契机、“引领全球文化”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5G时期,当然是智能终端应用极为广泛、智能思维极尽挥洒、创意创新遍地鎏金的好时机。这一阶段,看似“冰火两重天”的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边界被彻底打通贯穿,虚拟现实演示渗透到更多领域。当你戴上VR头盔后,便进入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可以与他人进行无限互动包括游戏甚至击掌。随着5G技术的全面沿用,极速网络传输极速网络体验得以实现,用户之间的相互协作迎来新的时代,各种从来未曾出现过的文化产品次第登场。通过密布的网络连接,“未来车辆”即时获知道路环境等行车信息,实时分析数据、智能预测路况,驾驶员可以真正360度无死角地了解周边道路交通状况,遇到危险可以提前预警,无人驾驶成为网络文化融合时代的靓丽风景。
不管你信不信喜不喜欢,一些超凡脱俗的新兴文化代表,已经在网络文化融合阶段真真切切陆陆续续到来了。5G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渗透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有可能产生难以估量的“文化趋同”。在人工智能技术先导下,网络广告可以秒做出台,新闻通稿可以秒变为供给上百家不同新闻单位的“按需定制”,网络小说网络诗歌网络剧本等各种文化作品可以“智能定制”,各种文化人物文化场景可以“智能定制”,就连一向要求严苛的广播电视主持人也有了“智能定制”。5G时代的“网红”,会不会也由人工智能主导“定制”?这种无所不能无所不至的智能化“文化定制”,在解放人类脑力体力的同时,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景一律的文化现象,多少会令人担忧。
(摘编自曾静平《中国网络文化:从2G到5G》)
材料三:
5G将重新塑造网络生活主体观念。这种情形包括网络生活者信息素质的提高以及生活观念的形成两个方面。网络社会生活主体即生活者,通常可分为个体、群体、阶层和社会等大小不一的层面。任何移动互联网的个体、社群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都是作为有意识或观念的生活活动主体的活动方式。在移动网络生活方式的主体结构中,一定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对人们的在线生活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甚至会成为调适网络社会心理的内在力量,进而引领某种网络生活方式的选择。可以预见的是,在“5G化生存方式”的形成过程中,加速性时间观念和日常性行动观念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彰显,并且变成移动网络时代虚拟社会主体性的一种重要特征。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在5G及其新一代手机登场之时,人们(移动网络的网民)对空间的认知和时间的适应将更加力不从心,甚至来不及思索当下“自我关系”(人内传播)和“群己关系”中的快节奏生活。在5G网络的时空关系中,网民身处超速率空间的在线日常生活会发生更多、更难以预料的事情。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在其《加速:现代社会中的时间结构的改变》一书中指出,我们社会的加速存在着技术的加速、社会变化的加速和生活节奏的加速三个维度,并认为,技术的加速会引发空间时间和制度的变革,而社会的加速将会增加生活的偶然性和复杂性。罗萨关于加速社会的思想,对我们理解5G这种以高速率为特征的移动网络生活方式来说很有帮助。事实上,作为一个可能的国际通信技术标准,5G的酝酿正经历着快速的演化阶段,由此产生了一种很特别的时间感和时代感。在线时间加速就意味着网络日常生活的延长,同时,线下时间也随之加速、延长或缩短。更为重要的是,这将促进线上和线下的日常生活互动,从而导致时间性、同步性、日常性的本真存在意义发生变化。因此,网络主体观念或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导向,都不能脱离上述社会学、哲学理论的滋养。
(摘编自唐魁玉《5G登场:我们生活方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5G是一项“换道行驶”的技术,借助5G技术,人类将进入全媒体时代,可能成为传媒行业发展的决定性“拐点”。
B.5G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渗透提供了广泛的空间,由此可能产生的文化趋同的情况或将使我们始料未及。
C.5G时代,每一款新手机出现的时候,都会带来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快节奏变化,这可能让人很难适应。
D.对5G生活方式的选择,是由价值观和生活观引领的,因为5G技术已然成为调适网络社会心理的内在力量。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5G时代,视频会成为媒介中主流表达方式,视频信号源数量丰富,有助于媒介的关联作用得到强化。
B.5G时代的传感器有可能把人类活动场景相关数据记录下来,这些数据将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变量。
C.5G时代虚拟与现实世界将不再完全隔绝,在更多领域都会通过VR头盔来渗透虚拟现实演示。
D.智能化“文化定制”,有可能使5G时代的“网红”由人工智能来主导“定制”而千篇一律。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5G网络及其智能手机,作为一种新潮生活方式的流行,至少也得经历若干年时间。”
B.“在5G网络中,人们每天的生活行动,都会不断地遇见来自其他时间和地点的人物或思想。”
C.“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往往成为描述不同阶层的群体有别于其他群体的重要标志。”
D.“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技术载体,5G无疑具有现代性甚至后现代性的社会功能及意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怎样理解由5G的酝酿过程所带来的时间感和时代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广陵散【注】(节选)
陈翔鹤
在魏朝最末一个皇帝,少帝曹奂的景元二年(公元261年)的某一个初冬早晨,当时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同他十三岁的女儿阿凤,八岁的儿子阿绍和婢女阿勤,正在他住宅外院里打铁。这个小小的铁工场,就设在那棵枝条茂密,绿荫几乎遮遍半个院子的巨大的柳树下面。铁砧墩的旁边不远就是一口深井。井旁边有个石水缸,正好作为打铁时“淬火”或“退火”之用。一到夏天,嵇康还喜欢将井水汲起来,灌注到那围绕着大柳树的沟渠里去。这一泓清汪汪的沟水,使人看了觉得十分凉爽。而烧铁炉和附带的一个鼓排(风箱),以及煤滓铁块、大锤小锤等物,统统被安置在靠柳荫的一个墙角落间,上面还搭有席篷,看来倒有点像间小屋子。
时间虽然已到初冬,但洛阳的天气却并不怎样寒冷,柳树也还没有脱叶,因此嵇康此刻只露髻、短褐、马裤、赤脚草履,正挥动着大锤,在被阿凤用长铁钳子紧紧夹着的一块红铁上,一锤一锤地直打了下去。在起初几锤,铁花子还几乎如浪涛般飞奔四散,不过愈到末后,铁花子便愈加减少了,嵇康的锤下得也并不如以前的有力。这时阿凤才如释重负似的轻轻地吐了一口气。
“怎样,不行了吧?我就是在开头的几大锤上,特地需得人帮忙,并且也就只有觉得开头的几大锤有意思。阿凤,你看,这有多好啊:铁滓子好像流星一般四下乱溅,这一锤一锤的,简直就像打在自己的心尖尖上一样,多有意思!阿凤,现在好啦,你站过一边,就让我自己一个人打吧!”
嵇康说罢,便将阿凤手中的铁钳子接了过来,另外换上一个手锤,自己一下一下地继续去打那块已不大冒火花的红铁,看来他是想把这块铁打成一个锄头的毛坯子。阿凤站在一旁注视着她父亲的动作,有时用手去拢一拢自己额上掉下来的头发,或者擦一擦汗珠。这个发育得比她实际年纪还要健壮高大的女孩,身材的窈窕均匀颇有点像她的母亲,可是因为自来就娇生惯养的,所以在神气上却总不免要时常带着几分娇纵直憨之气。但对于打铁,她倒也很感兴趣,算得是嵇康的一个好助手,不过体力有些不及阿勤罢了。
“姐姐,你去看看,阿勤总是爱在炉子里边乱翻乱抄的,她动得,就不许我动!向家叔叔又不来,他来了就不要阿勤管啦!”阿绍走了过来,面带严肃地说。这个身穿绀青色绢袄子的八岁小孩,头上梳着两个丫角,平时总不大轻于言笑,身体却并不比他姐姐健康。他脸色有点苍白,而且经常带着一种严肃而又很自信的表情。因此,全家人都叫他“小大人”。
“好啦,好啦,不用你管,你去玩吧。”嵇康扬起头来说。
“真是,阿秀叔叔许久都不来啦,讨厌!……”阿凤说时,还用娇憨的语气“呸”了一口。
“这不好。小孩家可不准这样!拿去,换一块新的来。不要紧,没有阿秀,我们也可以办得了!”嵇康认真地说。
于是阿凤便将那块现在已经发黑的铁夹了过来,送到火炉里面,去换阿勤已经烧好了的另外那一块。
他们父女和站在炉边烧铁的婢女阿勤,就像这样地继续工作着,大约有一个多时辰之后,大家都静默无声,严肃而且兴味盎然。这期间,只偶然可以听见从嵇康口中发出来的嗬嗬的声音。这就算是他在工作中的一种表情,而且也算是他对于铁和火花的一种礼赞!
关于朝廷的中散大夫嵇康爱打铁的特殊嗜好,在当时国都洛阳城,特别是在诸名士中间,固然早就流传开,而且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了。不过流传得最快,而且被当时人视为美的,却在嵇康与贵公子钟会两人之间的关系上。据说有一天,嵇康正在家里打铁,他的好朋友向秀还在一旁“鼓排”。这时正为大将军司马昭所宠信的贵公子钟会便带着一大批宾从,声势煊赫、人呼马拥地到嵇康家里来了。他本来是想来同嵇康交朋友的。不想嵇康却毫不理睬他,竟至旁若无人似的各自挥锤不顾。向秀也仍旧鼓自己的排,同嵇康一样连头都不抬一抬。
等到钟会碰了一鼻子灰,起身要走时,嵇康才忽然问了他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那个来客也回答得很好:“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以后,他们两家便再也不曾见面,大约算是决裂了。
“了不起!这一问一答都很好,真可谓一语破的,旗鼓相当,盛名之下,话不虚传啊!”
“也只有像嵇叔夜这样的名流,才敢于得罪钟会这样的当权得势的阔人啦!一般人哪里敢呢!”
“打铁不好,这很有失中散大夫的身份。而且也因此会得罪人。”
“他们两家不会因此便‘兴怨’‘修怨’吗?嵇中散也太纵情任性啦,予人以难堪,这实在是太不应该的。”
当时洛阳城里的人们,就这样纷纷评论着这个在嵇、钟两人之间所发生的特殊事端。
【注】历史小说《广陵散》发表于1962年10月,叙述建安文学之后两个有代表性的人物阮籍、嵇康及嵇康被杀的经历。小说共四部分,选文为第一部分,后几部分中主要描写了嵇康与向秀对饮、夫妻分别、临刑顾日弹琴等几个场面。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嵇康住宅外院的铁工厂打铁设施齐全、安排得当,与后文“朝廷的中散大夫嵇康爱打铁的特殊嗜好”相照应。
B.阿绍向阿凤埋怨阿勤乱动却不许他动,阿凤埋怨向秀叔叔许久不来,两个孩子虽然个性不同,但同样纯真可爱。
C.阿凤负责夹换铁块,阿勤负责在炉边烧铁,嵇康负责出力气打铁,分工明确合宜,侧面说明了打铁是家中常事。
D.小说情节运行张弛有度,比如写嵇康打铁生活就比较舒缓自然,而写嵇康与钟会见面时的冲突就比较紧张激烈。
7.关于文中钟会登门拜访嵇康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嵇康与向秀不能接受钟会的行事作风,二人对他的无视是无言的排斥。
B.嵇康与钟会的一问一答如出一辙,说明二人具有清高自傲的相同品性。
C.嵇康与钟会决裂,表面上是二者相见的不快,实则是二者志趣的不同。
D.洛阳城中人们对此事的评论,真实而生动展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8.请结合文章中洛阳城里人们对嵇、钟两人之间所发生的特殊事端的评论,简要分析嵇康的性格特点。(6分)
9.胡适认为,短篇小说的写作应当追求“经济”二字。所谓“经济”,就是“不可增减,不可涂饰,处处恰到好处”。陈翔鹤的《广陵散》已经臻于“经济”境界,结合小说,谈谈“经济”一词在文中的体现及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
(选自《晋书·陶潜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B.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C.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D.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短褐,又称竖褐,原指古代贫苦人穿的和布衣服,后逐渐成了贫苦人、仆段或地位卑下的平民百姓的代称。
B.解印,即解印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的词语还有解官、解绶。
C.羲皇,即伏羲氏,是后世追尊的“三皇”之一。古人想象羲皇之世,其民皆恬静闲适,因此隐逸之士常自称“羲皇上人”。
D.元嘉,皇帝庙号,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诗句,其中的“元嘉”也是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潜曾志向高远。他少年时心怀高远的志向,不爱慕虚荣利禄;家里四壁空空,也很安然自,不在意自己的得失。
B.陶潜虽多次为官,均为时不长。因父母去世做了州祭酒,不久即解职;后又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学识渊博,善写文章。他曾写下《五柳先生传》《归去来》等著名文章;在世六十三年,他所有文集流行于世。
D.陶潜为人耿直、自重。少时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做县令时发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感慨,成了醒世浩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逢成现代汉语。(8分)
(1)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2)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14.陶潜不会抚琴,但有朋友相聚,他却拿出残破的素琴“抚而和之”,是哪些因素使他这样做?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客怀
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
15.下面对这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宜秋”,是因为秋雨梧桐落叶时的萧瑟景象触动了游子的悲秋之情。
B.首句从秋景描写入手,烘托了浓重的悲秋氛围。
C.“无字”是说没有亲朋好友寄来一言半语,更加重了诗人的孤独。
D.“远”字极妙,诗人盼“字”到来,雁却远远飞过,颇有无情之叹。
16.全诗最有表现力的字是哪一个?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听闻琵琶女自诉身世后,诗人白居易写了他听到几种乐声的不同感受,被贬浔阳之后听到乐声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而听琵琶女弹出的曲调则感觉“______________”。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后,表达自嘲自伤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___________”自然是江南日暮的景况。“___________”,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___________”,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___________”,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摘编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18.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拟人、想象、夸张、反问 B.拟人、引用、反问、想象
C.排比、反问、想象、引用 D.引用、排比、夸张、反问
19.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A.①③④② B.④③①②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20.文中画横线句子可改写成:“冬日的农村,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请分析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而且还要通过体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和健康不能完全等同,体育不代表一定能得到健康,但是,①________。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体育至关重要。
对高中学生而言,②________,可以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单一的体育活动难以满足促进学生身体正常、更好发育的需求。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选编了相当数量的基本体操和基本活动。
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③________。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文化的渴求,对新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探索意识,比初中学生强烈得多。因此,要注意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第一段用“把”字句,第二段用“被”字句,第三段用反问句。每句不超过15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3.写作。
生命中许多花开的细节,那样璀璨,那样芬芳。让我们提起笔来,把这一个个动人的瞬间定格,让它们成为生命中的永恒。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①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开篇点明中心论点。②条分缕析(层次分明),从“网络生活者素质提高”和“生活观念的形成”两个层面展开论述。③运用了道理论证、因果论证和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5.答案:①加速性时间观念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彰显。②技术的加速会引发空间、时间和制度的变革。③在线时间加速就意味着网络日常生活的延长。④线下时间也随之加速、延长或缩短。⑤促进线上和线下的日常生活互动,从而导致时间性、同步性、日常性的本真存在意义发生变化。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①清高自傲、久负盛名;②不慕名利、鄙视权贵;③纵情任性、洒脱不羁。
9.答案:①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既充分表现了人物,又做到了言简意赅;②情节构思方面:叙事简洁不拖沓,伏笔照应相结合;③环境描写方面:简洁的环境描写,暗示人物形象。
10.答案:D
解析:“生业”意为“产业”,是一个词,联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两项;“儿”“仆”共同作“委”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雅咏不辍”意思是吟咏不停,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D。
11.答案:D
解析:“皇帝庙号”说法错误。“元嘉”是年号。故选D。
12.答案:B
解析:“因父母去世”说法错误,由原文“以亲老家贫”可知,是因为父母年迈、家中清贫。故选B。
13.答案:(1)州里征召(他)为主簿,没去赴任,自己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最终得了经久难治愈的病。
(2)妻子和孩子坚决请求种植粳米,于是他就让每一顷中的五十亩地种上秫米,五十亩地种上粳米。
解析:【参考译文】
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陶潜少年时心怀高远的志向,学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不羁,听任自然,为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很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利禄。喜欢读书,却不求甚解,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经常喝到。亲朋故旧知道他这种嗜好,有时就置办酒食招他去喝,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希望一定要喝醉,喝醉以后就回去,一点也不把这事放在心上。家里四壁空空,连风吹日晒都遮挡不住,粗布短衣破烂补结,常常没有可吃的东西,也很安然自在。经常写文章来自娱,显示自己的志向,不在意自己的得失,以此来度过自己的一生。”陶潜的自序是这样,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实录。因为他父母年迈,家里贫穷,出仕任为州祭酒,他不能承担祭酒的职务,不久就自行解职回家了。州里征召(他)为主簿,没去赴任,自己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最终得了经久难治愈的病。后又做镇军、建威参军,他对亲戚朋友说:“只想演奏,来挣些补贴家用可以吗?”管事的人听说了,将他改任为彭泽令。陶潜要把他在县里的公田全部种上秫谷(高梁,可酿酒),说:“让我常常能喝醉酒就满足了。”妻子和孩子坚决请求种植粳米,于是他就让每一顷中的五十亩地种上秫米,五十亩地种上粳米。他向来简朴自矜,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好带子(穿正装)拜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弯腰,低声下气地服侍乡里小人!”义熙二年,他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写了《归去来》这篇文章。不久,征召他为著作郎,他没有赴任。陶潜辞绝了州郡官的拜见,他的同乡张野以及随从人羊松龄、宠遵等人有时有了酒邀请他,有时邀请他一起赴别人的酒席,陶潜虽然不认识主人,也欣然顺从,喝得大醉而返回。他不曾访游过什么名胜,所去的仅有田舍以及庐山游观而已。陶潜的亲朋好友有喜欢多事的,带着酒肉到他家里去,他也不推辞。每次喝醉了,就非常舒适快意。陶潜不经营产业,家中的事务全部都交给儿女和奴仆。他从来没有过高兴或愤怒的神色,只是碰到有酒就喝,有时候没有酒,也常常吟咏不停。他曾经说夏日时节安闲无事,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吹来,自己觉得是羲皇时代的人。陶潜生性不懂音律,但是收藏有一张素琴,琴上系弦的绳子和标记都不完整,每当有朋友聚会,他就抚琴应和,说:“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不用弹出弦上音!”陶潜在宋元嘉年间去世,当时六十三岁,所有文集都流行于世。
14.答案:①陶潜少年时心怀高远的志向,学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是风雅之士;②性格上洒脱不羁,听任自然,超然物外;③家里贫穷,素琴破烂而无暇顾及。只是为享受琴中的乐趣。
解析:
15.答案:B
解析:
16.答案:“愁”。诗歌内容情感句句围绕“愁”字展开,题目“客怀”中便寄寓了身处异乡的羁旅情绪,首句写诗人客居他乡,处处秋景引发游子的悲秋情怀;第二句写梧桐落叶的景象触动了异乡客寂寞、孤独的悲秋情思;第三句写诗人急盼见到亲人朋友的片语只言,结果却“无字到”,杳无音讯,便是更添愁苦;最后一句写传书的鸿雁飞过,消失在洒满夕阳的高楼之外,只余雁声回荡耳际,更是愁上加愁。
17.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呕哑嘲哳难为听;如听仙乐耳暂明
3.答案: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18.B
19.C
20.
原文表达效果更好。①原文把江南冬日农村图景比作一幅画,并且着以细雨点染,想象作画的过程,新奇有趣。②原句结尾第二人称的使用体现了对话意识,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易触发读者对江南冬景悠闲的感受。③原文使用反问句,加强了语气,突出了江南冬景的悠闲、迷人之处,强化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
21.答案:①健康离不开体育运动;②经常参加体育活动;③兴趣不是唯一的驱动力
解析:
22.答案:①要把体育置于重要地位。②体育活动不能被单一化。③引导体育运动岂能只靠兴趣?
解析:
23.答案:例文:
感动那一瞬
微风拂过山野,吹醒每一株草木,每一支细流,唤醒着我心底的柔柔暖意。名曰感动,在无数细微的瞬间里,翻卷如浪。
千山月,辞家三千里;涯无垠,却问愁几许。
这个暑假,我回到南方的外公外婆家呆了一个月。这一个月里,我可别提有多快活了。不仅不再有那恼人的作业、辅导班,可以天天往山上、林子里乱跑乱窜,而且外公外婆每天都会想着法子给我做各种各样好吃的。
可是,暑假过完,我就得离开外公外婆,回到北方去上学了。离别前的那几天,外公外婆总是很忙。
一株垂柳,一舞入秋。山间一株株树下,柔软的蘑菇已露出了头。这不,外公正趁着这秋日阳光明媚的天气,带我去山里采蘑菇,好让我带些回去给爸爸妈妈。外公在前面走著,我则跟在他身后悠闲自在地玩着,时不时采一朵野花别在帽檐上,抑或去追林间飞舞的彩蝶,享受着阳光的慵懒与惬意。
外公弓着腰,蹲着身子,用手拨开树下繁盛的草丛,寻觅着草丛间零星的蘑菇。他不时站起身,揉一揉腰,又蹲下,不断重复着这样的动作。“外公,歇一歇吧。”“没事。”外公笑着说,笑容牵起他脸上的皱纹,像是绽开了一朵花,阳光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看着有腰伤的外公佝偻着身躯,弯曲的脊背如同石拱桥一般,却依旧在树下为我寻觅着美味的那个身影,感动像是林间的阳光,穿过细密的树叶,直射进心田,把一切都洒上阳光,漾满温暖。于是我行至外公身侧,抬起头,为他拭去额上的汗水。
终于到离开的那一天了,要离开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了。心中的不舍就像眼前的落花,溢满了一整个秋天。
站在车前,我眼中的泪水与眼前的长江水一样,翻涌成浪。外婆用她那苍老如树皮的手摩挲着我的脸颊,在她那满是皱纹的苍老的脸上挤出一抹笑意,像是在安慰我,更像是在安慰她自己。我原以为她很坚强,却在对视的刹那发现她的异样,发现她眸中噙满的泪水。那眼中的泪与嘴角扯起的笑容,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地交映重叠,直叩我的心房。明明比我更不舍,却藏起满心的伤感来安慰我,不愿让我伤心流泪。
那一瞬,离别的不舍、感动的甜蜜交织,久久弥漫在我与外婆之间。
感动似水,如光,若风,于某一瞬间悄然在心底荡漾开来,激起层层涟漪,瞬息之间便镌刻于心底,流淌至肺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