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学习指引】
《荷花淀》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的三篇课文用不同的方式书写了革命者的情怀,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荷花淀》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充满了诗情画意。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所表达的情感。如,本文通过细节描写了,写了水生嫂被眉苇子扎破手指时的动作、神态等。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第08课 《荷花淀》
1945年春,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敌,表现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保卫祖国、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荷花淀》写的就是这样的民族历史中的一角。
激趣导入
素养目标
1.了解孙犁及其作品,了解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
2.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体会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3.领会小说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 录
知人论世
01
初读课文
02
文本研读
03
技巧点拨
04
知人论世
第一部分
了解作者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是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七七事变”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并坚持写作。
孙犁的作品显示出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了解创作风格
相关背景
本文写于1945年春,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也在不断扩大。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敌,表现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保卫祖国、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荷花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题材,经过精心构思谱写出的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
解题
《荷花淀》
“荷花淀”,地名,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中部的湖泊白洋淀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
又称“白洋淀派”。《荷花淀》发表后,其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影响了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众多作家,他们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便形成了“白洋淀派”。他们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了解“荷花淀派”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
1.明确字音
惦记(diàn) 嘱咐(zhǔ fù) 惦记(diàn)
泅水(qiú) 噘着嘴(juē) 凫水(fú)
预习检查
2.解释词语
藕断丝连: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
万里无云:湛湛蓝天,没有一丝云彩;形容天气晴朗。
一钱不值: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预习检查
(二)初读课文。
【思考1】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明确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思考2】尝试概括下每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夫妻话别(开端)
第二部分:探夫遇敌(发展)
第三部分:助夫杀敌(高潮、结局)
文本研读
第三部分
【思考1】分析环境描写
1.小说前3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 景物:高升的月亮、干净凉爽的院子、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像雪地和云彩一样洁白的苇席、一片银白的荷花淀、水面的薄雾、徐徐的清风、清新的荷香。
作用: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引出了主要人物水生嫂;营造了一种清新欢愉的宁静气氛,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善良温顺的形象;充分展示了荷花淀的美丽富饶和人民生活的美好幸福,为后文水生嫂毅然送夫参军、组织队伍、参加战斗等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问题探究
【思考1】分析环境描写
2.“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此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景物描写暗示了湖面情况的异常,进一步勾画出白洋淀伏击战的典型环境,也为下面到来的激烈战斗蓄势。
问题探究
【思考2】分析人物语言
1.“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这里,水生嫂使用了一个倒装句,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明确 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一时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表现了对丈夫的关切。
问题探究
【思考2】分析人物语言
2.“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水生嫂这句话有何丰富的内涵?
明确 这句话体现了水生嫂既嗔怪又自豪的矛盾心理:嗔怪的是丈夫马上要离开自己;自豪的是丈夫没落在别人后面。作者非常巧妙地让水生嫂这位普通而又温柔贤淑的农村妇女用不满的口气说出了满意的话。
问题探究
【思考3】分析细节描写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震动”和“吮”这两个词语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 一“震”一“吮”,不仅惟妙惟肖地描摹出了水生嫂这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劳动时的情态,而且不经意的习惯性的动作,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位机敏多情、深明大义的白洋淀抗日根据地妇女内心深处爱与恨、情与义的激烈撞击和理性抉择。用词凝练含蓄,耐人寻味,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
问题探究
【思考3】分析细节描写
2.水生将漂在水上的装着饼干的精美纸盒“捞”起来,“丢”在女人们的船上;接着女人们将掉在水里的小包裹“捞”起来“丢”给他们,这一“捞”一“丢”,有什么意味?
明确 这一“捞”一“丢”,不仅表现了抗日军民打捞战利品时乐观的精神,以及夫妻间似嗔实喜、似怨实爱的小儿女心态,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捞”一“丢”里,早就融进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关爱,以及对祖国、对家乡的挚爱。
问题探究
【思考3】分析细节描写
3.本文的对话描写极其传神,试举例分析对话的作用。
明确 ①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你总是很积极的。”短短一句话,看似平常,其实内涵极为丰富:既透露出水生嫂舍不得丈夫离开的绵绵情意,又表现出她为丈夫积极投身革命而感到骄傲。
②揭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展开并推动情节发展。商量看夫对话描写是相当精彩的。她们都想去看看自己的丈夫,可是在语言表达上却迥然不同,充分表现了各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时,这一段人物对话描写又为下面妇女们突遇敌船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③注重表现人物发展变化的思想性格,深化小说的主题。回家途中的对话,表现了她们经过战斗的考验,思想觉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她们也渴望参加战斗,对话中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认识到妇女并不比男人弱,她们提出了“我们也成立队伍”的响亮口号,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问题探究
【思考4】概括人物形象
1.水生嫂的性格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进步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 ①勤劳善良。她编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的能干与勤快。丈夫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大部分家务劳动得由她承担。她上要奉养公公,下要育护孩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②温柔体贴。丈夫工作晚归,她首先“站起来要去端饭”。丈夫说要参军,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依恋。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又偷偷地和众伙伴去探望丈夫,对丈夫一往情深。
③深明大义。丈夫参军,她没有拖后腿,虽然她不想让丈夫走。丈夫去别人家做动员工作,她一直“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要听听丈夫的“嘱咐”。丈夫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她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体现了她的忠贞和坚强。
问题探究
【思考4】概括人物形象
2.去探望丈夫的妇女们有着怎样的个性特征?
明确 ①机敏多智,如:“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②质朴憨厚,如:“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③稳重谨慎,如:“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④心急口快,如:“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⑤忸怩羞涩,如:“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问题探究
【思考5】孙犁先生说过:“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荷花淀》一文便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美,请结合文本探讨这篇小说表现了怎样的美。
明确 示例一:我认为表现了爱情美。水生嫂为了丈夫的嘱托可以牺牲生命;青年妇女牵挂丈夫,她们可以冒着敌人的炮火去探夫;我们的战士在“顺手丢”中温柔关爱尽显无余。这就是白洋淀青年男女的纯朴而忠贞的爱情。
示例二:我认为表现了亲情美。如“爹哩?”“小华哩?”如果说水生每次回家必问的话,那么这一次会不会带有一丝不安?因为第二天水生就要去大部队了。谁说战士无情?谁说战士不顾家?他们心疼家人,梦萦故乡,然而国难当头,他们只有舍小家而顾大家。“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这就是浓郁的亲情。
示例三:我认为表现了爱国情。为了保卫家乡,打退敌人,男人积极上前线,女人支持丈夫,父亲支持儿子,乡亲支持战士。有这样的爱国情怀,有这样的凝聚力,我们的革命能不胜利吗?忠贞的爱情,浓郁的亲情,都统一在高尚的爱国情中。
问题探究
【思考6】试以水生嫂和祥林嫂为例,说说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明确 同样作为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祥林嫂和水生嫂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一样。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时代末期,现代文明之风还吹不进封闭、保守的鲁镇,祥林嫂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毁灭;水生嫂生活在全民抗战时期,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根据地,妇女解放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所以水生嫂能从一个贤惠、温顺的村妇成长为一个抗战的巾帼战士。
问题探究
【思考7】战争是残酷的,战场上硝烟弥漫,血肉横飞,而本文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情画意的水乡图画,如何理解这样的景物描写
明确 观点一:作品所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从作品所描写的背景中,我们丝毫看不出残垣断壁,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却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粉色的荷花……一切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由作品表现主题的角度决定的——并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是通过人们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着重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观点二:荷花淀的景色是美好的,月白风清,凉风习习,水跳如银,菱角白嫩,稻苇清香,无一不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丽的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这柔美洁白的水乡,凝聚着白洋淀人民的深厚感情,又怎能容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践踏呢 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正因为对家乡的热爱,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才毅然决然地送郎上战场,而她们自己也经过血雨腥风的洗礼茁壮成长起来,成为白洋淀的战士,勇敢地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去。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纯美意境的铺垫,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观点三:《荷花淀》这篇小说是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这实在是一幅被作者充分诗化了的如同人间仙境般的有着无限开阔境界的荷花图。文章形成了一种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的意境,既清新脱俗,又含蓄隽永。这正是作品的真正魅力。本文用诗意的笔法写战争,集中体现了孙犁追求美的极致的创作风格,是一篇真正的纯美小说。
问题探究
【思考8】概括艺术特色
明确 ①结构的散文化、描写的诗意化。就全篇而言,没有曲折而又完整的故事,整篇只写了几个场景。环境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皎洁的明月、干净的庭院、银白的世界、透明的薄雾、新鲜的荷香,无不给人以清新淡雅、如诗如画的感觉。
②语言质朴、简明,但又内涵丰富。尤其是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最精彩的是五位青年妇女商量去探望丈夫的一段,作者没有一言半语的交代,而人物的鲜明个性就通过对话表现出来。
③精当的細节描写为作品增加了亮色。它们或推动情节发展(“她有时望望淀里”)或透露微妙的心理变化(“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或增加描写的真实性
问题探究
【思考9】对比阅读
芦花荡
孙 犁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
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一直没安静过,神经紧张得很。一点轻微的声音,闭上的眼就又睁开了。现在又是到了这么一个新鲜的地方,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就更睡不着了。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叫了一声。
老头子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当小船和那黑乎乎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子弹吱吱地在她们的船边钻到水里去,有的一见水就爆炸了。
问题探究
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问题探究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这时那受伤的大女孩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女孩子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问题探究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篇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鬼子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眼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问题探究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945年8月于延安,有删改)
问题探究
问题:本文“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与《荷花淀》中“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这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否相同?请简析。
明确 不相同。前者烘托人物心情,体现了痛打鬼子,成功报仇后愉悦轻松心情。后者渲染氛围,景物描写清新、明朗,我们看到的是清风、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一切都是那么美丽。虽然作品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从作品所描写的背景看到的是诗情画意。
问题探究
《荷花淀》写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小说全篇共描写了四个场面:“月夜织席”“夫妻话别”“中途遇险”“荷塘歼敌”。小说涉及了战争,但只是把人民英勇抗击日寇的战争作为背景,而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闪耀出人性的光辉。小说表现了人民不畏强暴、保卫家园的精神状态。
明晰主旨
技巧点拨
第四部分
技法点拨—环境描写
【任务引导】本文的环境描写,既富有地方特色,又充满时代特色,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挚的情感。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个纯美的画面,感受到了一种纯美的意境,触摸到了白洋淀人民那纯洁无瑕的心灵。《荷花淀》描绘的诗情画意之景,让人真正领略到大自然那无尽的魅力,感受到了诗画一般的自然之美。
【写法指导】
内涵: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环境描写
【写法指导】分类:
(1)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2)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环境描写
【写法指导】运用环境描写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目的明确。环境描写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因此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表达目的,根据表达的需求选用恰当的景物。
(2)抓住特征。思考景物有哪些独具的特点,哪些特点能凸显主旨;既要抓住景物的鲜明的特点,又要考虑这些特点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3)生动描写。选用恰当的描写角度,巧妙地运用修辞,精心组织语言,再现景物的特点。
环境描写
【迁移练笔】请以“熟悉”为话题,运用环境描写,写一段文字,不少于200字。
明确 示例:这是在迷惘的梦中,还是在死神的门前 她记得,好像是在上班的路上。这条路她再熟悉不过了。从居住的小区出来,坐四站公交车下车,绕过槐树下的报亭,马路对面就是学校了。这段路,记不清走了多少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每一棵树,每一个小吃摊,每一个小超市,甚至卖水果的老大妈的面孔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她最喜欢看孩子们放学的场面,他们从学校出来,叽叽喳喳,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啊,青春多么美好!这些花朵多么可爱!绽放着笑容的花朵就是那么可爱!突然,一辆失控的汽车冲向孩子们,快闪开!……
孙犁的风骨
江南鹤
那年,我到天津总医院探望孙犁先生。我们不认识,我之前读了很多他写的书,从报纸上得知他住院,就去看他了。他躺在病床上,两只眼睛是白色的。我看到大吃一惊,站在旁边的一位阿姨说,他的眼睛是白内障。孙犁先生发现有人来,眨了眨眼,大声说:“去忙去吧,忙去吧。”旁边那个阿姨又说:“你别往心里去,谁来了,孙先生都这么说。”我站在孙犁先生面前,背了他写的书的书名,那些书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陋巷集》《晚华集》《老荒集》《如云集》等等。孙犁先生听了,点了点头。我转身离开了病房。
不久,我从《天津日报》上看到,作家铁凝来天津领奖,特意到总医院看望孙犁先生。当听了铁凝的自我介绍之后,孙犁说了一句:“我们好久没有见面了。”说罢,便流下眼泪。铁凝也是泪眼汪汪。报纸上还特意配发了一张这两位作家见面时的照片——孙犁先生侧身躺在病床上,注视着铁凝,铁凝跟他紧紧握手。又过了不久,孙犁先生便去世了。
拓展阅读
我再次从书架上翻出孙犁先生的十本书,《如云集》《晚华集》《老荒集》《无为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陋巷集》《曲终集》。这是孙犁先生从1967年以63岁高龄开始写作,到1995年封笔的作品集。完全是用手写的。读完这十本书后,我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十本书里没有一句是废话,没有一句是空话。作为一个年轻的写作人,我从中受益良多。这些文字是孙犁饱经沧桑后血和泪的结晶,从这近百万字的作品里我提炼出两个字:风骨! 孙犁先生的风骨!
风骨,我个人理解是文章的风格、做人的骨气。而作为文人,还要有一颗文心和一根文骨。孙犁先生的文章,清纯雅致、朴素自然,似山溪汩汩淌流,像春风拂人衣袂。而在做人上,孙犁先生宁静淡薄,志存高远。他的作品语言十分古朴,句中时有点睛之语。像“凡能厚着脸皮批判别人的人,他在接受别人对他的批评时,脸皮也很厚”(《风烛庵杂记之三》)。“对我来说,人在青春,才能有爱情,中年以后,有的只是情欲”(《陋巷集》之《太湖》)。
拓展阅读
作家贾平凹在其散文《孙犁论》里说:“孙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的地去,却没有仙风道骨气,还是一个儒,一个大儒。这样的一个人物,出现在时下的中国,尤其天津大码头上,真是不可思议。孙犁虽然未大红大紫过,作品却始终被人学习,而且活到老,写到老,笔力未曾丝毫减弱,可见他创造的能量多大!到了晚年,他的文章越发老辣得没有几人能够匹敌。举一个例子,舞台上有人演诸葛,演得惟妙惟肖,可以称得‘活诸葛’。但‘活诸葛’毕竟不是真正的诸葛。明白了要做‘活诸葛’和诸葛本身就是诸葛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孙犁的道行和价值所在。”
孙犁先生曾手书《秦少游论文》一帧,赠作家铁凝。后来,铁凝撰文回忆说:“我想,这是孙犁先生欣赏的古人古文,是他坚守的为文为人的准则。孙犁先生对前人的借鉴沉着而又长久,他却在同时‘孤傲’地发掘出独属于自己的文学表达。他于平淡之中迸发的人性激情,他于精微之中昭示的文章骨气,尽在其中了。大师就是这样诞生的吧。”
拓展阅读
孙犁先生曾说过:“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毫无例外的,他们是富于人情的,富于理想的。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这种态度。把人道主义从文学中拉出去,那文学就没有什么东西了。我们的作家,要忠诚于我们的时代,忠诚于我们的人民,这样求得作品的艺术性,反过来作用于时代。”我想,孙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
作家金梅说:“大凡堪称读书人者,多系不慕富贵,远离官场,甘于寂寞,潜心学问(包括写作),刚正不阿,清风亮节之士。孙犁当此称谓而无愧。”
让我们神闲气定地阅读孙犁先生的作品吧。
拓展阅读
问题1:这篇散文在选材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样选材的作用。
明确 (1)围绕中心选取材料。本文围绕“孙犁的风骨”这个核心进行选材,选材主要指向“文章风格”“做人骨气”两个方面,这样便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使文章中心集中、突出。(2)多选取评价性材料。文中引述贾平凹、铁凝、金梅等作家对孙犁的评价,这样选材从不同角度突出孙犁作品、人格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可读性。
问题2:标题“孙犁的风骨”有哪些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明确 (1)指孙犁的文章有风骨:①清纯雅致,朴素自然;②语言古朴,多有点睛之笔;③于平淡之中迸发人生激情,于精微之中昭示骨气。
(2)指孙犁做人有骨气:①宁静淡薄,志存高远;②具有人道主义精神;③不慕富贵,远离官场;④甘于寂寞,潜心学问;⑤刚正不阿,清风亮节。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