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屈原列传》 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屈原列传》 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7 15:2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指引】
《屈原列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尝试寻求《史记》和《离骚》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在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前提下,疏通文意。例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把握屈原的精神品质,品味作品精湛的叙事艺术。
【素养目标】
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鉴赏并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掌握文言知识,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 ,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 、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了解《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记载了上至 ,下至 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 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表(大事年表)、 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 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 ”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3.相关背景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大概是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现已知的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4.解题
①“屈原”,传记记载的对象;
②“列传”, 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5.了解屈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六年,张仪由秦至楚,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后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秦楚结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6. “楚辞”与《楚辞》
楚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屈平属( ) 惨怛( )  帝喾( ) 齐桓( ) 
皭然泥( ) 濯淖( ) 浊秽( ) 从亲( )
枯槁( ) 其糟( ) 啜其醨( )
(二)初读课文。
【思考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结构。
【思考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闻:
②志:
③明:
④娴:
⑤图议:
⑥入:
⑦出: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段最后说“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大夫:
②列:
③害:
④宪令:
⑤属:
⑥夺:
⑦伐:
⑧疏:
活动二:问题探究
1.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能看出“王”怎样的特点?
【思考3】研读第三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疾:
②聪:
③谗谄:
④邪曲:
⑤离:
⑥穷:
⑦极:
⑧惨怛:
⑨见:
⑩盖:
淫:
明:
靡:
指:
类:
濯淖:
获:
滋:
滓:
推: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2.梳理段意,划分层次
【思考4】研读第四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绌:
②伐:
③从:
④患:
⑤详:
⑥币:
⑦委:
⑧质:
⑨绝: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试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思考5】研读第五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明年:
②当:
③如:
④因:
⑤用事:
⑥反: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试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思考6】研读第六、七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稚子:
②亡:
③内: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试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综合探究】
1.试概括四到七段,讲述的事件。
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3.屈原被黜以后写了楚怀王三次受骗其用意何在
【思考7】研读第八、九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咎:
②嫉:
③一:
④存:
⑤反覆:
⑥致:
⑦自为:
⑧治国:
⑨以:
⑩内、外:
挫、削:
短:
迁;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试分析第八段的内容和结构。
【思考8】研读第十、十一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被:
②颜色:
③形容:
④举:
⑤放为:
⑥怀瑾握瑜:
⑦察察:
⑧汶汶:
⑨徒:
⑩辞:
祖:
从容:
为……所:
活动二:问题探究
1.“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
2.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3.屈原为何选择“自沉”的解脱方式?
4.从屈原与渔夫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认识到屈原有着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
5.我们应如何看待屈原的“自沉”
【思考9】研读第十二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适:
②吊:
③同死生:
④去就:
⑤爽然自失:
活动二:问题探究
1.从几个方面来叙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2.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思考10】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屈原,写了其他不同类型的人物作反衬,司马迁是如何写的
【思考11】写作特色
【思考12】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试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13】对比阅读
吊屈原赋
贾谊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竄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罷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节选自《汉书·贾谊传》)
问题:请用精练的语言,分析概括这篇赋的主题。
四、技法点拨—夹叙夹议
【技法指引】作为一篇传记,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如“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是叙述介绍《离骚》的内容;“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举类迩而见义远”评述了《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评传结合,既塑造了传主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写法指导】夹叙夹议“三要点”
(1)以记叙为基础。夹叙夹议的基础是记叙。因此,要在记叙中把事件的过程写清楚,把人物或场景写具体,为下文的议论做好充分的铺垫。
(2)以“议”为灵魂。议论,是夹叙夹议中的关键,是所叙事件、人物或场景的意义之所在。要在议论中揭示出事例的内涵,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3)灵活安排“叙”和“议”的位置。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边叙边议,还可以先议后叙。
【迁移运用】
请你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描写你心目中的屈原,体现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200字左右。
五、明晰主旨
六、拓展阅读
屈原:无路可走
鲍鹏山
①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他无法和他们和平共处,哪怕是虚与委蛇。他谨持着他理想的绝对纯洁,是的,他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掺绝人寰的战士。因为他的绝不让步,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堕落。
②屈原坚定地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屈原爱君、恋君.这只是因为只有楚怀 王才能实现他的理想,对那个顷襄王,他就毫无思慕之情.因为他对这个憨大孱头不抱任何希望。他是一个个性极强,意志极强,脾气也极坏的人,是一个极自尊的人。他的作品是“发愤以舒情”的产物、是无休无止的“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刘安、司马迁所标揭出来的.就是屈原的“怨君”及其合理性。而班因则只承认屈原“忠君”。而不满于他的“怨君”了,班固的这一改造,便形成几千年的沉沉大雾:由“忠君”(班固)到“忠国”(王夫之)再到现代的“忠民”。但我这里要恢复屈原的本来面目:他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觉,忠于自己的良心!
③《九歌》是屈原生活以外的作品,体现的却又恰是屈原内心的柔情。他本来应该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的,他应该是“九歌’”中的人物:浪漫、多情、敏感,诗意纵横,文采斐然。《九章》是屈原生活的记录,却又是屈原内心中最无奈的遭遇。《九歌》和《九章》实在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一个是炼狱之火。死去活来。屈原就挣扎在这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最柔情的人碰到最冷酷的现实,最纯洁的人落在最肮脏的泥塘。一个如此遵循心灵真诚的热病不要得不应付现实的虚伪。一个如此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却得不到真理与正义的庇护—是的,是我们以血肉之躯支撑着真理与正义,而不是真理与正义在支持着我们的事业!
④屈原之死往往使我想起另一个楚人之死:项羽。两人都是自杀,且都死在水边:屈原自沉于汨罗之波,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两人都死于自己对别人的不容:项羽决不宽容秦人。这两人的死,可能暗示着,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死了。我们民族最殷红的血流失在水中,被冲淡了。乡愿活着,滑头活着,奸诈活着。他们使这个世界的生态更加恶化,更不适合人的生存。
⑤屈原确实偏激。岂止是偏激,屈原还有许多别的缺点。但我总以为偏激的人往往有真性情。更重要的是,偏激的人往往不是小人——因为小人总是很圆通的。
⑥屈原还有许多别的缺点。屈原是一个心性褊狭的人,是一个因为太纯洁而褊狭的人。屈原是一个不稳重的人,是一个因为太多情而不稳重的人。他脆弱,却是因为他太珍惜一些东西,在这——点上他又有真坚定,真强大。他也浮躁,因为他执着理想而不能片刻安于现实。他在他的理想中陶醉着,时时被他的理想鼓舞看,以至有时失却了现实感。但我总以为像屈原这样的人往往有真性情。
⑦况且,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
⑧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问题1:屈原为什么会“无路可走”。
问题2:标题“屈原:无路可走”有什么作用 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素材积累—屈原名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5、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6、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8、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9、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从女。
10、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八、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答案
一、1.字子长,史学家、散文家。
2.纪传体通史,黄帝,汉武帝太初四年,十二,三十,七十,十表,八书,一百三十篇,
“二十四史” “前四史”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屈平属(zhǔ) 惨怛(dá)  帝喾(kù) 齐桓(huán) 
皭然泥(jiào nì) 濯淖(nào) 浊秽(huì) 从亲(zòng)
枯槁(ɡǎo) 其糟(bū) 啜其醨(chuò lí)
(二)初读课文。
【思考1】明确 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二部分(第4-9段),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第三部分(第10-11段),屈原自沉汨罗江及死后的影响。
第四部分(第12段),司马迁对屈原的评论。
【思考2】明确 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
三、文本研究
【思考1】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闻:动词作名词,见识,知识。
②志:记忆。
③明:明晓
④娴:熟悉
⑤图议:谋划计议
⑥入:名词作状语,对朝庭内。
⑦出:名词作状语,对外。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表现:“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思考2】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大夫:官名
②列:朝列,班列
③害:嫉妒
④宪令:国家法令
⑤属:撰写
⑥夺:强取为己有
⑦伐:夸耀
⑧疏:疏远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原因:奸臣谗言,用心险恶。“王”:昏庸无能
【思考3】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疾:痛心
②聪:明察
③谗谄:动词活用为名词,说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
④邪曲:品行不正的小人
⑤离:同“罹”,遭受
⑥穷:处于困境
⑦极:疲困
⑧惨怛:忧伤、悲痛
⑨见:被
⑩盖:大概
淫:过度、无节制
明:阐明
靡:无、没有
指:同“旨”意旨
类:事物
濯淖:污浊
获:辱、被辱
滋:黑
滓:污染
推:推许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②不满国君的昏庸和朝廷的黑暗。 “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明确 第一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盖自怨生也”,交代作《离骚》的缘由;
第二层:“《国风》好色而不淫……故死而不容”,《离骚》的主要特点;
第三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
【思考4】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绌:同“黜”,指官职被罢免。
②伐:攻打
③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④患:担忧
⑤详:同“佯”,假装
⑥币:礼物
⑦委:呈献
⑧质:同“贽”,见面礼
⑨绝:断绝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秦国巧设骗局,楚怀王自毁与齐的联盟,孤立了楚国,军败地失,最后陷入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这是楚怀王第一次受骗。
【思考5】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明年:第二年
②当:抵挡
③如:前往、到
④因:趁机
⑤用事:当权
⑥反:同“返”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楚怀王听信郑袖之言,放走张仪,屈原坚决反对,怀王悔之晚矣,这是楚怀王第二次被骗。
【思考6】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稚子:小儿子
②亡:逃亡
③内:同“纳”,接纳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楚怀王听信子兰之言而入秦,秦设骗局绝其后援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最终客死于秦,为天下耻笑。这是楚怀王第三次受骗。
【综合探究】
1.明确 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④复释张仪⑤诸侯击楚⑥赴秦身死
2.明确 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3.明确 ①揭露楚王的昏聩和用人不当造成国家的衰败
②用楚国外交上的一系列失败印证屈原外交上的远见卓识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③既呼应前面《离骚》创作自怨生”也为后面的议论抒情及对话作铺垫
【思考7】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咎:怪罪
②嫉:恨
③一:副词,全部,彻底
④存:思念
⑤反覆:回归
⑥致:表达
⑦自为:帮助自己
⑧治国:安定太平的国家
⑨以:连词,因为
⑩内、外:名词作状语
挫、削:被动
短:诋毁
迁;放逐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内容:这一部分作者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对楚国(兴盛衰亡)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构:这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次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价《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这个见解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
【思考8】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被:同“披”
②颜色:面色
③形容:外貌、模样
④举:全
⑤放为:“为”句末反问语气词
⑥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
⑦察察:洁净的样子
⑧汶汶:浑浊的样子
⑨徒:同类人
⑩辞:文辞,这里指文学
祖:效法
从容:委婉得体
为……所:固定结构,表被动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2.明确 第一次对话揭示了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众人皆醉”,“清”者“醒”者必然遭到厄运!第二次对话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以死坚持真理,保持高洁直行也决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明确 楚怀王屡次疏远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脱。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观上的原因。他太热爱楚国,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他留恋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惟有死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惟有“自沉”才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肯定,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
4.明确 二人对话,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一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
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对话中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其中也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5.明确 ①屈原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地去死,他是以死明志。歌颂了他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
②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兮”(《离骚》)的孤独感。
【思考9】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适:到……去
②吊:凭吊,悼念
③同死生:将生死同等看待。
④去就:指离官去职或在朝廷任职。
⑤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①文学:屈原楚辞诗体后继有人,继承了他的文学主张,但“终莫敢直谏”,无人继承他的政治主张。
②政治: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生死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凸显屈原对于楚国的价值。
2.明确 “志”指的是:①忠君爱国: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君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现;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冀幸……其存;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②坚持真理: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举世混浊……众人皆醉;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
悲其“志”原因:①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②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爽然自失……)③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可谓穷矣,能无怨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怪其自令若是……)
【思考10】明确
其他人物性格、行动 手法 屈原的品行
怀王、顷襄王听信谗言,不辨忠奸,分别对屈原“怒而疏”“怒而迁” 侧面或反面衬托 忠贞爱国,正道直行,突出他在楚国兴衰存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令尹子兰的邪恶欺诈、泄私愤图报复 疾恶如仇、忠君爱国
上官大夫的嫉贤妒能 正道直行
张仪的狡诈阴险 英明果断
靳尚、郑袖的贪婪卖国 爱国无私
宋玉之徒虽“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但“终莫敢直谏” 忠贞爱国、正直无畏
渔父的明哲保身、随遇而安 坚贞品德、高尚志行
【思考11】明确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思考12】明确 ①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
②屈原的人格范式具有当代意义。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上。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意义。
③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感召。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的情感态度,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
④求索精神应为全社会弘扬。屈原坚持真理、不畏艰辛的人格精神值得今人效仿和学习,其勇于求索的精神更值得当代人继承和弘扬。
【思考13】明确 贾谊在赋中不但慨叹屈原生前的不幸,对他寄寓极大的同情;同时,也以屈原坎坷的一生自喻,揭露了统治者的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的不平和不甘屈服的心情。既是吊古,也是伤今。
四、明确  (示例)逆流而上,一位老者在水一方。他那爬满皱纹的额头,那微微弓着的瘦弱身躯,那沉吟江边满脸的迷茫……我忆起了,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他在江边徘徊着……突然,仰天长叹:“天啊!奈何你这般待我?圣上啊,你为何听信谗言,疏远我啊!天下之大,无人明吾心意也!”纵身一跃,投入了滚滚奔流的江水之中……我欲哭无泪,欲助无能。只能对着江心,对着屈原呼喊道:“我懂!我真的懂!”屈原为国为民捐躯,这份真挚强烈的感情铭记在后人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小人当道,统治者无能。屈原满腔热血和报国之心,换来的却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悲哉!哀哉!
五、明确 本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的密切关系,赞扬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六、 问题1:明确 ①屈原太纯洁而心性偏狭,太多情而不稳重,太珍惜而脆弱,过于执著于理想而不能片刻安于现实。②屈原生活在一个冷酷而虚伪的社会中,他的理想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而他又不肯向现实妥协,因而无路可走。
问题2:明确 标题既点明文章写作对象,又强调了屈原高洁品行和美好的理想注定处处碰壁;标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巧妙地表达出作者对屈原的认同与肯定。可以引发读者对屈原“无路可走”的阅读兴趣。(言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