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答案解析,语文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答案解析,语文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0-29 08:1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上)(语文版) 第一单元检测题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绿错综(zōng) 丫枝(yā) 倔强(qiáng) 参天(cān)
B.虬枝(qiú) 婆娑(shā) 楠木(nán) 倦怠(dài)
C.炎热(yán) 公寓(yù) 瞥见(piē) 了结(jié)
D.揠苗助长(yǎn) 猗郁(yī) 甬道(yǒng) 枝柯(kē)
2.在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一位哲人说过,自然是伟大的一部书:“ 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贫困时便不贫困,苦恼时有 ,挫折时有 ,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 。”
A.只有 鼓励 方向 安慰
B.只要 安慰 鼓励 方向
C.只要 方向 鼓励 安慰
D.只有 鼓励 安慰 方向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他本来有充沛的理由把事情推卸得一干二净,可他非要去承担责任。
B.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大概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
C.通过观赏西花厅的海棠花,使邓颖超女士回忆起了那些逝去的岁月。
D.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
4.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4分)
小草的生长与枯萎、花朵的绽放与凋落,还有其他植物的点点滴滴,看在有心人眼里,
能激起他们这样那样的感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从不灭的小草中悟出了
哲理;“ , ”,岑参从带雪的树梢上感受到了惊喜;茅盾从白
杨树上体会出了团结与坚强的力量……
(1)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古诗句。(2分)
(2)请你再写出一种植物,并写出与此有关的古诗文名句,同时指出其象征意义。(2分)
5.右面是“中国植树节”的节徽,仔细观察,解读其寓意。(至少
说出两点)(4分)
6.口语交际及综合探究。(8分)
邻近中考,学校准备在九年级学生中举行生活技能比赛,消息一出,同学们跃跃欲试,学生家长对此却反响不一。
(1)作为该校九年级的一名参赛学生,请你为此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语。(1分)
(2)请你根据比赛宗旨,为比赛设计几个项目。(至少设计出三个项目)(3分)
(3)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在比赛开始时你准备做怎样的动员发言?(2分)
(4)如果你的家长反对你参加这次活动,你打算如何说服他们?(2分)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白杨礼赞》的选文,回答问题。(16分)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7.选文从哪两个角度描写了白杨树的不平凡?(2分)
8.选文第一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简要说明这种结构的作用。(4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5分)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
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
是树中的伟丈夫。
(1)第一句中的关联词语“如果……那么……”表示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写起到了怎样
的表达效果?(2分)
(2)这句话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对白杨树进行描写?简述这种写法的作用。(3分)
10.文章是怎样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含义的?采用四个“难道”句式,你认为相对于一般的句式有怎样的优势?(5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夜晚总有一些东西醒着
  ①夜晚的村庄是做梦的地方。喧嚣在暮色里沉淀不久,村庄就沉沉地睡着了,就像一位劳碌了一天的疲惫不堪的老人,头一挨着枕头就睡着了。灯一盏一盏地熄了,星星一颗一颗地稠了。天地、时光、牲畜、鸟儿、猫以及那些把脑袋贴在地上的狗,和人们一样,都沉入到睡梦中。
  ②但总有一些东西在夜晚是醒着的。
  ③我十六七岁时的一个春天,我家刚刚搬到村子南头的新居里。那是一座土屋,墙用新泥搪过,屋里的地面用榔头狠命地捶打过。有一天,我弯腰在床底下潮湿的纸箱里找书时,竟发现地上钻出一根拇指粗的绿色树芽来。我没理睬它,心想床底下的东西难道还会成就出什么气候来。夜里睡觉的时候,我也没想过那棵就长在我床底下的树芽。第二天早上起床,我伸手去床里边摸衣裳的时候,摸到一个又光又滑的东西,我大吃一惊,还以为是蛇呢!定下神来一看,竟是那棵树芽,绿绿的、嫩嫩的,顶梢拳头一样没展开的地方,裹着一层滑腻的胎液。这鬼东西,一夜时间竟长得比我的床还高了。我睡着了,村庄睡着了,但它醒着。如果不理睬它,说不定有一天一觉醒来,我会发现自己已经浑然不觉地睡到了它长成的树枝上了。
  ④我钻到床下拔掉了它,原来它是从那棵泡桐树的根上长出的新芽。那是一棵高大的泡桐,原来就长在我放床的地方,盖房时嫌它碍事就把它锯了,又挖地三尺,刨出它深藏的树根,没想到它还会靠那些残根冒出树芽来。
  ⑤在那间屋子里,在那张床底下,我曾一次又一次地拔掉过许多冒出的绿色树芽,直到几年后,当我拔得有些不耐烦时,它终于不再冒出新的树芽来。我想它终于还是睡着了,那棵泡桐树的灵魂终于睡熟了,或许是永远睡着了。
  ⑥前年,老家的那座土屋坍塌了,家里人也没理睬它。不料在我以前放床的地方又长出一棵树苗来,而且一个春天竟然长到了丈余高。我很惊讶,心想已经十多年了,以为它已经睡熟再不会醒来了,但它依旧醒着。几滴残雨几缕风,它又长成了一棵树。
  ⑦牲畜睡了,我们睡了,村庄睡了,世界睡了,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在我们睡熟时却醒着。在鸟儿喃喃梦呓和我们呼呼打着短促的鼾声时,它们仍然在醒着,生长着,打量着这个世界。
  ⑧泥土是不会睡着的,灵魂是不会睡着的,时光是不会睡着的,在我们沉沉睡着的时候,它们还醒着。
  ⑨我终于明白,即使在我们已经睡熟或沉睡的时候,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
(选自《东西南北》,有改动)
11.文章重点描写了哪样事物在夜晚总“醒着”?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至少写出三点)(3分)
12.请分别说说第①段、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13.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竟”“大吃一惊”和第⑥段中加点的“不料”体现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客家人与柏树
①客家人很喜爱柏树,客家人的居住环境离不开柏树。只要留意,不难发现。凡是客家人居住的村庄,及村庄周边的庙宇、社坛、寺庙、祖祠必有虬干曲枝的参天柏树。据说,我们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南迁时,携带之物除了公鸡、母鸡之外,还捎带了各类树种、树苗。树种、树苗中便有柏树。
②客家人很喜爱柏树,客家人的文化生活离不开柏树。客家人常爱把“柏”与“百”相联系。只要留意,但凡客家人操办的红白喜事,许多对联都与“柏”(百)有关。如:祝寿的就有“柏翠松苍,人寿年丰”、“柏节松心宜晚翠,童颜鹤发胜当年”、“童颜鹤发寿星体,松姿柏态古稀年”,过年的就有“岁寒松柏茂,春暖杏花红”,结婚的就有“松柏常青,百年好合”,造新屋乔迁新宅的就有“凤舞鸾飞龙吟虎啸,竹苞柏茂枝秀兰芬”,纪念或悼念先人或革命烈士的就有“松柏长青,永垂不朽”、“一生献忠心南山松柏常苍翠,九天含笑意故园桃李又芳菲”……至于有关“柏”(百)的诗词、文章、歌曲、书籍就更加不胜枚举了。
③客家人很喜爱柏树,客家人的乡土民俗离不开柏树。客家人向来崇尚真、善、美,而柏树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客家人总是希望总能有“五星”(指福星、禄星、寿星、吉星、喜星)相照相伴,而这“五星”都分别寄托在北斗、蟠桃、仙鹤、松树、柏树、瑶池、南岳(南山)、椿萱、芝兰、桂兰、青鸟等等的身上。这其中的柏树,也就有了长命百岁、百年归老、百子千孙、白头到老、百年好合、百病消除等多种含意。因此,客家人的迎亲嫁娶、乔迁志喜、庆贺寿诞、摆满月酒、逢年过节甚至办丧事都要折一些柏枝挂在门楣上,以示吉利。有的客家乡村至今还保留、沿袭着除夕晚用柏叶煮水洗澡的传统,谓之洗涤旧年秽气,也有用柏水沐浴能益寿延年之说。
④客家人很喜爱柏树,尤喜爱柏树的精神与风格。柏树是四季常青的乔木。木材质地坚硬,是建筑的上好材料。用柏树锯糠制成的卫生香,格外芬芳,令人心旷神怡。柏树生长在村庄里、寺庙旁、高山上,不怕骄阳酷暑,不怕严霜寒雪,不怕狂风暴雨,不怕雷鸣电闪,无忧无虑地顽强生长,潇潇洒洒地活上百年、千年……客家人爱的就是柏树无私奉献的精神与顽强不屈的风格。
14.选文从哪些方面谈客家人对柏树的喜爱?(2分)
15.请对本文第④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提出一个语文方面的有探究性的问题并作简要回答。(提示:只能提一个问题,如果提出两个问题,则只评改第一个问题)(3分)
问题:
答案:
16.结合文段内容,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引用传说,体现了客家人对柏树的喜爱。
B.“一生献忠心南山松柏常苍翠,九天含笑意故园桃李又芳菲”这副对联可用于纪念或悼念革命先烈。
C.客家乡村至今都保留着除夕晚用柏叶煮水洗澡的传统,谓之洗涤旧年秽气。
D.选文的每一自然段都以“客家人很喜爱柏树”开头,这样能使文章层次分明,主题突出。
三、写作(4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面临毕业的我们,对于老师给予的思想上的引导、生活上的指导、学习上的辅导,不可能无动于衷,我们会觉得感情的潮水在奔涌,有很多积淀在心中的话儿要向老师诉说;十五六岁,脱去孩童的稚气,临近青春的成熟,父母亲友为自己的成长作出过多少奉献,即使是一句话的鼓励或指正,一分钱的支持和帮助,也会有来自心灵的感激之语;初涉人世,遭遇危险或困苦,得人慷慨相助,你将从内心感叹社会的温暖,人间的美好;目睹落后和假恶丑,你会是非分明,态度坚决,倾吐出追求进步、呼唤真善美的心声……
请以“倾吐心声”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九年级语文(上)(语文版) 第一单元检测题
参考答案
1.C(A.qiáng—jiàng;B.shā—suō;D.yǎn—yà。)
2.B(解答这道题,可以用排除法。只要:表示必要的条件,下文中常有“就”或“便”与它呼应。只有:表示唯一的条件,下文中与它呼应的是“才”或“方”。这样就排除了A、D两项。“迷失”通常和“方向”搭配,所以排除C项。)
3.D(A.搭配不当,定语“充沛”不能修饰中心语“理由”,应将“充沛”改为“充足”。B.语义重复, “大概”和“左右”重复,应将其中一个删去。C.主语残缺,介词“通过”“使”连用,剥夺了主语的地位。)
4.(1)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古诗文理解型默写题,我们学过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就有他“从带雪的树梢上”感受到“惊喜”的句子。)
(2)示例: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高洁;松柏——“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正直坚强。(这是古诗文理解型默写题中较难的一种题型,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植物”“有关的古诗文名句”“指出其象征意义”。要解答这道题,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5.示例:图案中的树,示意我国公民义务植树,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中国植树节”和“3.12”字样,让人们牢记植树节的日子;五棵树(三棵针叶树和两棵阔叶树)可会意为“森林”;由此引伸连接着的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植树节节徽是寓意概括的标志。树形,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中国植树节”和“3.12”,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坚忍不拔的决心。五棵树可会意为“森林”,由此引申连接着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6.(1)生活能力让我们受用一生;学习,我行!生活,我更行;知识需要学习,生存更需要学习等。
(2)示例:穿衣服比赛,刷盘子比赛,炒鸡蛋比赛,洗袜子比赛等。
(3)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在考场上面对试卷我们个个都是好手,在生活中面对生活的细节,我们岂甘示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生活大赛场。
(4)示例:爸爸(或妈妈):学校开展这次活动的初衷是缓解我们备考的压力,也是培养我们的生活能力,这样的活动对于缺少生活锻炼的我们很有意义,希望您能支持我。[(1)扣住“生活技能”来拟写,语言简练,有鼓动性和积极意义即可。(2)根据“生活技能比赛”的活动主题来设计,设计出三个项目即可。(3)要点:称呼,动员词。言之有理即可。(4)说服父母语言一定要得体,重点阐述活动的意义。]
7.选文从白杨树的外形和白杨树的内在精神两个角度描写了它的不平凡。(选文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写了白杨树的外形美,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高度赞扬了白杨树的内在精神美,用“力争上游”一词高度概括出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
8.这段采用了总分结构,这种结构首先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再从局部细致描写,层次井然,使读者便于理解。(选文第一段先总说白杨树外貌形态上的基本特征,再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皮等方面分别描写,进而写白杨树的气质。)
9.(1)假设关系。“美”如果专指特定形式的外形美,按这个标准来评价,白杨树并不美,自然使人想到它的精神之美。(“如果……那么……”是典型的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一眼就能看出来,而要回答出由赞美树向赞美人的巧妙过渡,就比较难了。)
(2)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这样写,对比鲜明,充分赞美了白杨树的内在精神之美。(欲扬先抑,这是一种表现手法。“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易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
10.文章由形到神揭示白杨树的不平凡,最后点明其象征意义,水到渠成。四个“难道”(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使赞美之情达到了高潮。(选文先写白杨树形美、神美,从而揭示白杨树不平凡,用四个“难道”句巧妙过渡,点明其象征意义。第一个“难道”句由树及人,引起读者共鸣,为下文做铺垫。第二个“难道”句肯定白杨树的不平凡,显示白杨树和北方农民的联系。第三个“难道”句进一步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四个“难道”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体现了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
11.作者主要写了泡桐树芽。其顽强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那是一座土屋,墙用新泥搪过,屋里的地面用榔头狠命地捶打过”,可地面上冒出了泡桐树芽;“盖房时嫌它碍事就把它锯了,又挖地三尺,刨出它深藏的树根”,树芽又凭着残根冒出来;“在那间屋子里,在那张床底下,我曾一次又一次地拔掉过许多冒出的绿色树芽”,十多年后,树芽又长出来。(本题的答题思路是:明确题干要求,整体把握文章,分清材料类属,甄别提取信息。筛选信息要选准区间,本题的答题区间应是第③~⑥段。)
12.第①段,作者从村庄的沉睡写起,与下文泡桐树芽的醒着和生长做对比,突出它的顽强生命力;第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从整体上理解文意,第①段主要写夜晚村庄沉沉地睡着了。第②段独句成段,句首用“但”一转折,很明显是过渡段。)
13.这些词语都表现了作者对泡桐树不断生长的惊讶、震撼和敬佩之情。(理解重点词语在句子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方法如下:一是替换比较。即把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用一个和它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来替换,然后进行比较,看看用哪个词语比较好,从而品味出原词在句中的含义。二是联系上下文。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有些词语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必须“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14.从客家人的居住环境、文化生活、乡土民俗和柏树的精神与风格这四方面来谈客家人对柏树的喜爱。(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本文共四段,从四个方面谈了客家人对柏树的喜爱。从每段的首句即可归纳出答案。)
15.[示例1]问题: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答案:增加了语言气势,更加突出了柏树顽强不屈的风格。[示例2]问题:句中的“无忧无虑”“潇潇洒洒”为什么不能删去?答案:因为这两个短语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柏树积极乐观的心态。[示例3]问题:画线句子中,“雷鸣电闪”是否有逻辑错误?答案:有逻辑错误,因为打雷时,闪电在先,响雷在后,应为“电闪雷鸣”。(注意题目要求“提出一个语文方面的有探究性的问题”,回答围绕问题合理即可。)
16.C(作者在文中说“有的客家乡村”保留这一传统,并非“都”保留。)
17.写法指导:从“倾吐心声”这一话题来看,本次作文要求写抒情散文,可以直接以“倾吐心声”为题目,也可以根据描写对象的特点拟题,还可以拟写一些有创意、能吸引人眼球的题目,如“榴莲初三”。在写作中,要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或直接抒情或托物言志,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感而发,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得自然真切。将记叙、议论、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相信你做到这些后,应该能写出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例文(1):
怀念有葱油饼相伴的日子
那个老人,那张笑脸,那有着淡淡香味的葱油饼,总会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让人无限怀念……
一段日子里,生活匆忙而枯燥,心情烦闷到了极点,连早餐也是随便应付。那个卖葱油饼的老奶奶周围,总是站满了人,出于好奇,我便加入了这个队伍。
终于排到我了,只见老奶奶在摊前忙活着,我有些惊奇,这么多生意,竟然只有她一个人在忙。我惊讶于老人有一双灵巧的手,那双手在雪白的面团上跳跃着,将一团团洁白的小精灵揉成规矩的球状,轻轻一拍,就成了圆圆的饼子。老奶奶拿一个小刷子,抹上金灿灿的油花,再放进油锅里,便听到了美妙的嗞嗞声……我看得入了迷,不觉奶奶已经把一个饼递到了我面前,“给你!”听到老奶奶的声音,我的目光才从她的手上滑到了她的脸上。她布满皱纹的脸上,眼睛如星星般闪烁着快乐的光芒。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微笑打动了,心底悄悄流过一股暖流,痒痒的。我低头咬了一口手中的葱油饼,那里面分明夹着快乐。我从此记住了那个微笑,记住了她的葱油饼,我成了那里的常客,只要一有空,我就会给自己买一个葱油饼,感受到的,除了葱油饼的香味,还有一份快乐。
随着买葱油饼次数的增加,我对这位老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她的儿女远在南方工作,前些年相伴多年的老伴也离开了她,剩下她一个人孤独地生活。但是她的笑容始终没有消失过,她永远是那么乐观,永远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恩,每一个葱油饼都是她的孩子,她将爱心和感恩用灵巧的手揉进葱油饼中,再将它传递给别人。
望着忙碌的老奶奶,我忽然感觉到很羞愧,自己经历的一些小小的挫折算什么呢?生活让她饱经沧桑,却无法磨灭她乐观的精神,她始终带着慈祥的微笑去对待生活,将快乐传递给身边的人,这不正是对生活的感恩吗?
如今,我已经变得开朗而自信,而老奶奶的摊位不在了,或许是她跟随自己的儿女去南方了吧。但我依然怀念老奶奶那飘着香味的葱油饼,怀念那段有葱油饼相伴的日子。
【点评】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叙事抒情散文,文中的抒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以“葱油饼”为叙事线索,写出了一段温暖而又快乐的时光。文章中,老奶奶的形象是通过她自己的一举一动表现出来的,尤其是老奶奶烙饼的一段文字,“跳跃”“揉”“拍”“拿”“抹”“放”等动词的连续使用,生动形象,写出了老奶奶动作娴熟,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飘香的葱油饼中,我们看到了老奶奶面对生活时的乐观,领悟到了生活需要坚强的哲理。文章在叙事之后进行了恰当的抒情,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例文(2):
一次不同寻常的考试
春日傍晚五六点钟,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们坐在教室里,等待着上晚自习。随着清晰的脚步声,语文老师走进了教室。 
 “今天的晚自习,我们考试。” 
 话还没说完,教室里的叹气声就已经满天飞了。调皮的F君说道:“昨天考,今天考,明天还要考。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考试中自得其乐矣。’”语音刚落,同学们便哄堂大笑起来。 
 语文老师并没有发火,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说:“F君,你的发言不错嘛!没有白学古文。我刚才没解释清楚,我们今天的考试不记成绩,只是想尽量地发挥出你们潜在的能力。现在回答我:看着窗外的夕阳,你们会想到什么?” 
 “想到老人。”A君首先回答。 
 “想到深沉,默默无闻,像在思索。” 
 “还有别的吗?”老师问。 
 “想到明天,明天太阳会再次升起,那不再是夕阳,那将成为朝阳。”F君不假思索地说。 
 “非常好!”语文老师赞扬道。同学们对F君的精彩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第一个问题刚结束,老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朝阳应该是什么样的?” 
 “有朝气,朝气蓬勃。” 
 “充满自信,有旺盛的生命力。” 
 这一回,大家一个个站起来就说,气氛马上热烈起来。接踵而来的便是第三道问题: 
“你们愿做什么样的朝阳?怎么样才能让你们的青春像朝阳一般?” 
 “我希望做一个永远充满朝气的朝阳,最好可以随意地发挥,想象,还可以创造,可是……我没有时间。”W君显得很无奈地挥了挥手。 
 “我希望做一个‘好孩子’式的朝阳,可是,我总是太爱玩,‘好孩子’也许离我太远了。”F君的语气略带惋惜。 
 语文老师听了这些话,高兴地说:“其实你们都是朝阳。只要别太死读书,给自己留些发挥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你们的创造不会只是梦。你们想想你们今天说过的话,多么完整,多么有道理,文采也不错嘛!” 
 这原本“痛苦的考试”,竟变得如此轻松,我喜欢这堂不同寻常的考试。真希望师弟、师妹们“减负”后的考试,和我们这次考试一样快乐。 
 【点评】本文的成功,得益于作者巧妙的构思——运用欲扬先抑法抒情达意,将一次别开生面的“不同寻常的考试”写得情趣盎然,意蕴深远,令人回味。晚自习语文老师宣布考试的话还没说完,“教室里的叹气声就已经满天飞了”,F君调侃的话,引得同学们一阵哄堂大笑,老师因势利导,以“看着窗外的夕阳,你们会想到什么”为话题,开始了晚自习的考试,形式新颖,方法独特。结尾写“痛苦的考试”“竟变得如此轻松,我喜欢这堂不同寻常的考试”,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照应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