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目录
02
素养目标
04
看图说史
06
随堂练习
07
素养提升
01
课程标准
05
释疑难解
08
拓展阅读
03
知识梳理
课程标准
1. 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 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研读史料,认识遵义会议召开的伟大意义,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和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感悟长征精神。
知识梳理
中央
五
长征
遵义
左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转折点
赤水
金沙江
大渡河
泸定桥
吴起镇
甘肃会宁
转危为安
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看图说史
1.中国工农红军________路线示意图
2._____________会议会址
长征
遵义
3.________________桥
泸定
1. 正确书写:围剿、遵义会议、泸定桥。
2. 红军长征是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出发,不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于1936年10月甘肃会宁地区会师,不是吴起镇会师。
4.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但还没有正式形成毛泽东思想。
释疑难解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1934年9月8日,《红色中华》报刊发表了题为《募集廿万双草鞋慰劳红军》的报道,号召苏区群众在10月10日前捐赠20万双草鞋。与此募集活动相关的红军行动是( )
A. 战略转移 B. 土地改革
C. 支援抗战 D. 救济民众
A
2. (2021河池)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考察的第一站是桂林全州县湘江战役纪念园,缅怀革命先烈、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追忆历史,“湘江战役”发生在
( )
A. 辛亥革命时期 B. 北伐战争时期
C. 红军长征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C
3. 遵义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由此推知,该会议解决了( )
A. 政治和战略问题 B. 军事和组织问题
C. 思想和文化问题 D. 干部和队伍问题
B
4.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认为“黔军易打,黔北空虚”,提出“回兵黔北”的方针,结果红军攻占遵义城并歼敌20个团。这件事( )
A. 冲破被国民党围追堵截的窘境
B. 暴露了国民党军事力量的薄弱
C. 反映黔北地区人烟稀少的事实
D. 印证了毛泽东军事主张的正确
D
5. 1935年9月,《大公报》旅行记者范长江在《松潘战争之前后》中写道:“中央红军的主力,亦由中国的东南转到西北的陕北上来。”这一报道表明( )
A. 红军粉碎敌人的四次军事“围剿”
B. “左”的军事路线已被清除
C. 红军主力即将完成战略转移
D. 中央红军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C
【解析】根据题干“1935年9月”“中央红军的主力,亦由中国的东南转到西北的陕北上来”可知,这一报道反映的是红军主力即将完成战略转移。C选项符合题意;红军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四次军事“围剿”是在1933年秋之前,排除A选项;B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中央红军所到的陕北根据地非新根据地,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6. (2021临沂·改编)这一革命壮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该“壮举”是指( )
A.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B. 中央红军抵达吴起镇
C. 瑞金红色政权的建立 D. 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
D
7. 《红军长征记》又名《二万五千里》,是毛泽东“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的需要,而在1936年组织编写的一部长征回忆录汇编。这是一份由长征亲历者写成的原始记录。该书( )
A. 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B.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
C. 有利于长征故事的流传
D. 是一部个人创作的作品
C
8. 1934年5月8日,红军进驻某地区,乡亲们误信谣言逃离。几名战士在老乡家生火做饭,临走时留下一些补偿和一张字条(见题8图)作为说明。主人回家后非常感动,冒险珍藏字条(部分字迹损毁)。该文物( )
A. 是研究大革命的第一手史料 B. 凸显了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C. 说明了群众始终支持革命 D. 体现了红军善于团结群众
D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被授予军衔的10名开国元帅中有9人、10名大将中有8人、57名上将中有48人、177名中将中有157人、1 359名少将中有857人均参加过长征。这些数据说明长征( )
A. 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围剿”计划
B. 培养了党和红军大批骨干
C. 铸就了坚韧勇敢的伟大长征精神
D.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B
10. 周锡根在《论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统战宗教政策》一文中提到,云南迪庆藏区的贫农张文耀和红军长征留下的伤病员,共同领导群众进行暴动,联合维西、丽江、永胜、鹤庆、剑川等八县的彝、藏、白、纳西、汉族人民4 000余人,在“杀官安民”“打富济贫”的口号下,占领金沙江东岸桥头和格鲁湾一带,沉重地打击了当地的统治者。材料说明红军长征( )
A. 保留了红军的骨干 B. 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C. 扩大了红军的影响 D. 改善了少数民族的生活
B
二、非选择题
11. 长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同时也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10月,枪炮声再次隆隆作响,50万国民党军队被调往江西前线,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强大进攻,住在瑞金那座“独立房子”里的军事决策者不顾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仍然命令红军对敌人的坚固堡垒实行攻坚战。这使红军的反击从一开始就连续受挫。
——摘编自王树增《长征》
材料二 毛泽东在会议上尖锐地批评了李德不懂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只知道纸上谈兵,并特别分析了他军事指挥的错误。大多数与会者赞赏和拥护毛泽东的发言,认为李德同志不适宜再领导军事了,应撤销他军事上的指挥权,让毛泽东参与军事指挥。
——摘编自卜松林、李向平《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
材料三 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整一次,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平均每前进1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摘编自朱曙光《长征胜利史——培育忠诚卫士的不竭源泉》
(1)根据材料一,概述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2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强大,红军的力量相对弱小;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或: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
(2)指出材料二中“会议”的名称。(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会议的影响。(3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征精神的内涵。(3分)→侧重考查家国情怀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素养提升
在征战藏区的 16 个月中,各族人民支援红军粮食约 1 000 万斤,牛、羊等各类牲畜总数约 20 万头。红军北上后,3 800 名伤员留在康北藏区,藏区僧俗多次进行救护。长征中,仅红一方面军和二、六军团在云贵川三省就有近 20 000名各族青年加入了红军队伍,少数民族人民出现了热烈的参军场面。
——摘编自周瑞海《论少数民族在红军长征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材料,概括长征途经地区群众给红军提供的帮助。(3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给红军提供物资援助;对红军伤员进行救治;踊跃参加红军。
拓展阅读
如何运用诗歌来探究历史
诗史互证是一种运用诗歌与史实互相印证的史学研究方法。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是一种重要的史料。诗歌的内容不仅仅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生平际遇,还反映了某个时期的特色,包括政治局势、社会民生、风俗习惯等。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一次伟大的征程,途中发生了无数动人的故事,也涌现了许多诗歌作品,如《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过草地》等。在运用诗歌来探究历史时,我们要留意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诗歌描写的内容、诗歌的可信度。由于诗歌是文学作品,作者往往是借诗歌来抒发主观情感的,甚至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大某种事物的形象或某一事件的性质,从而使诗歌与史实有所出入。我们在运用诗歌探究历史时,除了以诗证史,还要以史证诗。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