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12. 醉翁亭记
1.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2.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入朝,为馆阁校勘。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
士。
走近作者
(一万卷书,一千件金石遗文,
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
写作背景
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读
准
字
音
环滁
林壑
蔚然
琅琊
潺潺
酿泉
饮少辄醉
岩穴暝
晦明变化
chú
hè
wèi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míng
huì
伛偻
佝偻
提携
清洌
凛冽
山肴
野蔌
觥筹
阴翳
yǔlǚ
gōulóu
xié
liè
liè
yáo
sù
gōng
yì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环绕着滁州城
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树林和山谷。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情趣
就
译文: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醉 翁 亭
山-泉-亭
建亭人—命名者—亭名的由来—山水之乐
(远—近 大—小 全景—局部)
第一自然段:
介绍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得名,并指
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引出“乐”(题眼,主线),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铺垫
1.第1段的内容和层次
第二课时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云雾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有时昏暗,有时明亮
林木枝叶茂盛,形成浓密的绿荫。
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译文: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聚拢过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林木枝叶茂盛,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1、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2、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
描写
抒情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山间朝暮,晦明变化;
春花,夏木,秋霜,冬景
情
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景
2.第2段的内容、层次和写法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
3.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
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
春: ,
夏: ,
秋: ,
冬: 。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背着东西的人。
老老小小的人们。
在树下休息。
酒味清醇。
野味野菜。
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的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味清醇,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宴会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苍老的容颜。
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赢了。
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
译文:宴会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滁 人 游
太 守 宴
众 宾 欢
太 守 醉
1.第3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意思是鸟到处鸣叫。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为,是。
译文: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枝叶茂密成荫,鸟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贯穿全文的感情主线是什么?
山水之乐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宾客之乐
太守之乐
与
民
同
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文章中统领全篇一句话?并简要分析。
这句话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而“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所以山林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最后都统一在太守之乐中,“乐”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醉翁亭记
路线:
风景:
风俗:
心情:
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课堂小结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第三课时
(1)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3)射者中
古义: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今义:用推力或弹力送出(箭等)。
古文积累
古今异义
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聚拢,归集
回家
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秀丽
发荣滋长
古文积累
一词多义
山水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欢乐
以……为乐
乐趣
太守自谓
太守谓谁
是,为
称谓
水落而石出者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显露)
(出来)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云归而岩穴暝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两峰之间者
而年又最高
溪深而鱼肥
杂然而前陈者
而不知人之乐
(回去)
(归聚)
(表承接)
(表递进)
(表并列)
(表修饰)
(表转折)
(1)名之者谁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山行六七里
(4)杂然而前陈者
(5)翼然临于泉上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成语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 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前呼后应】前面吆喝,后面呼应。
【山肴野蔌】指野味蔬菜。
【峰回路转】现比喻局势发生变化。
课堂练习
按要求默写。
① 文中描写醉翁亭的词句是:
② 文中写山间四时景色的文句是:
③ 文中点明“醉翁之意”的句子是:
④ 文中描绘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的文字是:
翼然临于泉上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⑤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⑥文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是:
⑦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⑧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是两种人是:_________
《桃花源记》中则是用“___________ ”来指代。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
间之朝暮也
醉能同其乐
老人、小孩
黄发垂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