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专题突破
专题解读
知识梳理
素养提升
中国古代经济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手工业发展、古代商品经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古代历史考查的热点。从历年中考试题来看,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具有面广、题型新的特点。
一、农作物推广和引进
1.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2.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
3.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
4.汉代北方种植小麦,南方种植水稻,并从西域引进苜蓿等作物。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推广双季稻。
6.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二、劳动工具
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用骨器耕地。
2.商周时期用木、石、骨、蚌耕地(少量青铜农具)。
3.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4.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广泛使用(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5.汉朝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三、水利工程
1.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筑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秦朝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3.西汉时期汉武帝亲自治理黄河。
四、江南地区的开发(两晋南北朝时期)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4)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1)农业: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广种水稻、小麦;③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
(3)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影响: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五、统治政策的调整
1.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2.秦朝的暴政:秦朝繁重的赋税和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
3.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采取轻徭薄赋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汉文帝、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和汉景帝等,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并且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史称“文景之治”。
5.汉武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兴修水利。
6.东汉时期,光武帝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
7.三国时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8.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农业得到极大发展。
六、古代手工业
1.半坡居民制作彩陶,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2.河姆渡居民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
3.黄帝:建宫室、制衣裳、制造船只、发明弓箭;炎帝制作乐器琴瑟。
4.商周时期:青铜器。
(1)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
(2)青铜器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3)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
(4)代表作品有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5.江南地区的开发,促使手工业有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七、古代商业
1.传说炎帝教人们交换物品。
2.秦朝统一车辆、货币、度量衡,方便了经济交往,货币统一为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
3.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专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对外贸易: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1)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从山东沿岸出发经黄海到朝鲜、日本。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八、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1.新制度的确立;
2.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
3.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
4.民族交融的加强;
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
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一、单项选择题
( )1.原始农业的产生是远古文明兴起的重要标志。下列属于研究原始农业的第一手资料的是
A.考古发掘的实物 B.人类遗址的复原
C.文学作品的记载 D.世代相传的传说
A
( )2.由于台风和大雨、暴雨的时常袭击,其他获取食物的手段如狩猎等就会受到很大限制,而且鱼、肉、果子等又不能长期保存,所以稻谷也就成为河姆渡古人类的主要依赖,种植栽培稻谷获取大量食物也就成了为了生存而被迫选择的一条必然道路。上述材料说明了
A.地理环境限制了河姆渡地区的发展
B.河姆渡种植水稻成为生存的唯一出路
C.气候变化是河姆渡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D.河姆渡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
C
( )3.传说“黄帝、尧、舜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致远利天下”。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上述传说的是
A.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B.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
C.陕西出土的独木舟彩陶壶
D.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C
( )4.经考古发现,商朝遗址中有众多契刻在牛、猪等动物肩胛骨上的甲骨卜辞,也发现商王祭祀活动中往往斩杀多达数百甚至上千头牲畜。据此推测合理的是,商朝时期
A.商品经济出现并持续发展
B.畜牧业是重要的生产部门
C.雕刻艺术得到了广泛传播
D.甲骨文记载内容十分丰富
B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战争武器的改进
C.生产力不断进步 D.冶铸工艺的提高
( )5.观察下图,通过比较最能说明
C
( )6.《管子》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大锄)、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短镰刀),然后成为农。”这说明当时
A.石器作为工具已被取代
B.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C.青铜农具的使用尚未普及
D.铁制农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D
( )7.商鞅变法规定,生产布帛多者,免除其本身徭役;不认真从事农业生产而改做工商者,罚为官奴。这项措施
A.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B.阻碍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C.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D.实现了铁犁的迅速推广
A
( )8.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变害为利、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和统一的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生态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葛洲坝 D.三峡大坝
A
( )9.明代才子解缙在一首诗中写道:“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与该诗有关的史实是
A.大禹治水
B.兴修都江堰
C.开凿灵渠
D.开通大运河
C
( )10.《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A.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
C.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
D.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
A
A.播种
B.收割
C.灌溉
D.耕地
( )11.汉朝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右图是出现于汉代的一种新式农具,它的主要用途是
A
A.战国时常熟地区就开始食用“草头”
B.“草头”的传入与丝绸之路有关
C.“草头”原产于中原地区
D.“草头”的到来与长城的修建有关
( )12.“草头”是常熟居民喜食的一种蔬菜,它的学名叫“苜蓿”,从下面示意图可知
B
( )13.东汉崩溃后,中原人口仅及全盛时期的七分之一。魏晋时期政府规定,只要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能“家使出谷、输租调、服事供职”,便大加欢迎。这一措施
A.便于消除边疆隐患 B.加剧统治内部矛盾
C.推动三国鼎立形成 D.利于北方经济恢复
D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区域经济格局变化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北方经济衰退严重
( )14.下表是学者研究统计西汉和西晋时期中国人口分布情况。这一现象表明
B
朝代 南方(秦岭—淮河以南) 北方(秦岭—淮河以北)
人口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公元2年) 1350万人 22.5 4650万人 77.5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 1295万人 40 1960万人 60
( )15.诗句“三川北虏乱汝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从侧面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的南迁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生产
B.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的南移
C.加剧了南北方的社会矛盾和割据状态
D.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往
D
二、非选择题
16.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农业基础的稳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今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遗址,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史实。通过考古发现,贾湖居民能够制作精致的磨制石器、陶器和骨器;在遗址中出土了不少炭化的稻粒和家猪骨骼。
——改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春秋战国是传统农业的奠基时期,农业生产关系的剧烈变革与生产力水平的显著进步,激发、创造出了灿烂的思想文化和物质文明。
材料三
(江南)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四 北朝时期,位于渤海之郡的益都城,诞生了一位农学大师,他就是被誉为“农圣”的贾思勰。在533—554年间,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生产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的生产经验及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总结、分析、整理,终于写成了我国古代农学史上的第一部农业科学技术巨著。
(1)根据材料一,归纳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2分)
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任答两项即可,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进步。(4分)
表现:①农业使用牛耕;②铁制农具(或铁器)的广泛使用;③水利灌溉技术的进步(或兴建都江堰)。(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3)根据材料三,对比江南经济发展前后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变化: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宋书》所描述的江南却非常富饶(或答出由落后到富饶,或变得富饶,或得到开发等类似说法亦可)。(2分)
原因:①南朝时期,江南社会相对稳定;②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③政府支持发展;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任答两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4)根据材料四,贾思勰著书立说凸现了古代科学家的什么精神?并写出这部农业科学技术巨著的名称。(4分)
精神: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2分)
著作:《齐民要术》。(2分)
17.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我国原始农业兴起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远古时期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种植农作物的技术,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进步。
——《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长江流域有代表性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名称,并分析我国原始农业兴起于大江大河流域的主要原因。(4分)
名称:河姆渡遗址。(2分)
原因:当时生产力低下,大江大河流域取水、灌溉方便,有利于农业发展。
(意思相近即可,2分)
材料二 汉兴之初,反秦之敝(弊政),与民休息,凡事简易……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
——《汉书》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为扭转秦朝弊政推行了哪一政策?文景时期,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推动农业生产?(6分)
政策:休养生息政策。(2分) 措施: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②要求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等等。(一点2分,共4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示意图
材料三 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为农田。水稻里开始使用
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
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
兼种……江南地区的经济迅
速发展起来。
(3)材料三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与“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二者是什么关系?(2分)
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是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都江堰水利系统(见左图)从设计建造之初到近代时期的2200多年历程中,人类活动始终遵循“道法自然”的理念,形成了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系统,完美应用了“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
成都灌区“深淘滩、低作堰”,与当代筑高坝的水利工程截然不同,其差异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哲学。这些生态意义上的无坝水利工程,更像自然设施而非人工设施。这种朴素的生态实践法则,甚至解决了现代水利工程的泥沙淤积这个巨大难题。
——摘编自颜文涛等《探索传统人类聚居的生态智慧——以世界文化遗产区都江堰灌区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都江堰水利系统蕴含的诸子百家思想。(2分)
思想:道家思想。(2分)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分)
观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论述:都江堰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结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划时代的水利工程杰作。(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