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2 19:31:2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语文中考复习八下《大道之行》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 韩休为相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选自《涉史随笔》)
[注] 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②同平章事:唐代制度,君主在大臣中选任数人,给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即为事实上的宰相,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③允:符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盗窃乱贼而不作(      )  (2)上常临镜(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屋舍俨然(      )  (2)阡陌交通(      )
(3)不独子其子(      ) (4)货恶其弃于地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1)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甲文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荫,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乙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道之行也》中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及“(男女)往来种作”相对应的有关美好社会愿景的描写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6·福州]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B.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C.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 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是故谋闭而不兴水波不兴
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 D.莲,花之君子者也能以径寸之木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四、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语文八上《大道之行也》)
【乙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⑶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
⑵故人不独亲其亲 第一个“亲”加点
⑶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
⑷停数日,辞去 去: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⑵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3.【乙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甲文】所阐述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生活?(选答两处)三处画线句子:
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⑶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2分)
五、【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选贤与能( ) 谷年十有五(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3.甲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老人。你认为乙文给你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六【甲】《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杨氏入穴》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 ( ) ⑵谋闭而不兴( )
⑶此殊不缺也 ( ) (4)迫暮( )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5、翻译下列句子:
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七、[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1) 仿佛( )若有光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外户( )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桃花源记>> <<大道之行也>>两文反映了古人对人类 的追求,不同的是,前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后文则是
3.乙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甲文中 所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
4.[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5.比较《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两者对理想社会看法的异同
6.<<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八、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5分)
【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语文八上《大道之行也》)
【乙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①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②,以正君臣,以笃③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④勇知⑤,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选自《礼记礼运》)
注释:①大人世及:君子的子弟世袭王位,贵族的子弟世袭爵位。②纪:纲纪。③笃:使.......厚,指厚于亲情。④贤:遵从。⑤知:通“智”。
1.根据文意给下列句子划分一下朗读节奏(画两处):(2分)
故人不独亲其亲 (2)是故谋闭而不兴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
(2)盗窃乱贼而不作 ( )
(3)今大道既隐 ( ) (4)以睦兄弟 ( )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4.【甲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3分)
.
【乙文】中,“今大道既隐”的时代,社会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说说他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变化?(2分)
九、(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2.解释 交通: 户:
3.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
4.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
5.概括甲文的大意
十、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秦民大说 说: 一 ②有一人徙之 之: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甲文中的“ ”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2分)
5.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2分)
十一、【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女有归 ②以养人之欲
2.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限两处)。(2分)
是 故 谋 闭 而 不 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 ,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 。
5.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2分)
答 案
一、
[甲]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 韩休为相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选自《涉史随笔》)
[注] 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②同平章事:唐代制度,君主在大臣中选任数人,给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即为事实上的宰相,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③允:符合。
[参考译文][乙] 唐玄宗任用韩休担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韩休为人耿直敢言,不热衷于名利。等到(韩休)担任宰相后,(所作所为)很得当时的民心。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偶尔玩得过度,就对左右的人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唐玄宗常常对着镜子默不作声,很不高兴。身边的人说:“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唐玄宗叹息说:“虽然我的容貌清瘦,天下一定丰饶了许多。我重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盗窃乱贼而不作(      )  (2)上常临镜(      )
1.(1)兴起 (2)面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因此人们不单是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 (2)我重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
3.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围绕“善于纳谏;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来谈即可。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屋舍俨然(      )  (2)阡陌交通(      )
(3)不独子其子(      ) (4)货恶其弃于地也(      )
1.(1)整齐的样子 (2)交错相通(3)以……为子 (4)憎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2)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1)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甲文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荫,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乙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大道之行也》中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及“(男女)往来种作”相对应的有关美好社会愿景的描写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5.[2016·福州]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示例一: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示例二: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
三、[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B.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C.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 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1、C、盗窃乱贼而不作(贼:害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是故谋闭而不兴水波不兴
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 D.莲,花之君子者也能以径寸之木
2、A:培养,动词/长,形容词;B:发生,动词/兴起,动词;C:是,动词/为了,介词。 D、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经分析,选D。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3、B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人们)憎恨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5、[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的社会都是大同化,理想化,和谐化
四、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语文八上《大道之行也》)
【乙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⑶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推举,选举
⑵故人不独亲其亲 第一个“亲”加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
⑶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顺着,沿着
⑷停数日,辞去 去:离开。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⑵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乙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甲文】所阐述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生活?(选答两处)三处画线句子:
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⑶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的景象;⑵写桃花源中人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⑶写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友好好客
4.【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2分)
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
[甲文]侧重于议论(或“阐述”),[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五、【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译文:原谷的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 爷爷生儿育女,一辈子勤俭度日,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 父亲不听他的劝戒,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在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单独带了回来。 父亲问说:你带这个凶具回来作什么? 原谷说,等将来你们来了,我就不必另外再作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 父亲很是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了。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 谷年十有五(“有 ”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父亲很是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了。
3.甲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老人。你认为乙文给你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结合中华传统美德孝道谈即可。
六【甲】《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杨氏入穴》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译文】老人带领杨氏进入山中的那个大洞穴.里面鸡犬之声悦耳,是一个许多居民聚居的很大的群落.来到一户人家,老人对主人说:“这个人想到你们这里居住,能不能容留他 ”回答道:“您老人家肯把他带到这里来,那他一定是个贤者.我这里举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这些东西,都不属于私人物品,和众人共有,所以可以共同相处.您真的要来,能够让您享受的只有柴、米、鱼、肉,这些都不缺少.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杨氏道谢并听从安排.主人又告诫说:“你如果来得晚一些的话,洞口就要封闭了.”到了晚上,杨氏和老人一起出来.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 ( 动词以……为亲) ⑵谋闭而不兴( 兴起 )
⑶此殊不缺也 ((3)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 (4)迫暮( 逼近 )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2、C  )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出。
3\穴中人 杨氏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4\D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5、翻译下列句子:
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憎恨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 (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有贤能的人。 七、[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1) 仿佛(好像 )若有光 (2)货恶( 憎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外户( 所以 )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
2.<<桃花源记>> <<大道之行也>>两文反映了古人对人类 对理想社会 的追求,不同的是,前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具体想象描写 ,后文则是 理论纲领阐述
3.乙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甲文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所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
4.[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是《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指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是记叙文,主要是描写桃花源的美丽景色和美好生活。《大道之行》是议论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希望社会“大同”的美好前景。
5.比较《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两者对理想社会看法的异同
相同点: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的社会都是大同化,理想化,和谐化。不同点:《桃花源记》中追求的是像桃花源一般的没有苛刻税收,没有官兵欺压的安逸社会,逃避现实,比较消极;《大道之行也》是对大同社会的一种美好的构想,是相对积极的态度。
6.<<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
甲文侧重于议论(或“阐述”),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八、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5分)
【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语文八上《大道之行也》)
【乙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①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②,以正君臣,以笃③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④勇知⑤,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选自《礼记礼运》)
注释:①大人世及:君子的子弟世袭王位,贵族的子弟世袭爵位。②纪:纲纪。③笃:使.......厚,指厚于亲情。④贤:遵从。⑤知:通“智”。
译文: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准则,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
1.根据文意给下列句子划分一下朗读节奏(画两处):(2分)
故|人不独|亲其亲 (2)是故|谋闭|而不兴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都 ) (2)盗窃乱贼而不作 (兴起 )
(3)今大道既隐 (大道已经消逝了 ) (4)以睦兄弟 ( 使……和睦 )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人们)憎恨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
4.【甲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3分)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部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乙文】中,“今大道既隐”的时代,社会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说说他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变化?(2分)
天下为家” 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准则,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
九、(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1.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2.解释 交通: 户:
2.交错相通 门
3.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
3.描写 阐述
4.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
4.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5.概括甲文的大意
5.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十、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两黄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黄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黄金,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秦民大说 说: 一 ②有一人徙之 之:
1.①通“悦”,愉快。 ②代词,指“木”(木头)。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A )(2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3.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甲文中的“ ”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2分)
4.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讲信”
5.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2分)
5.不同意。示例 1: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
示例 2: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十一、【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译文】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本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女有归 ②以养人之欲
1、①女子出嫁。 ②助词,的。(2分)
2.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限两处)。(2分)
是 故 谋 闭 而 不 兴
2、是 故/ 谋 闭/而 不 兴 (2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2分)
4.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 ,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 。
4、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5.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2分)
5、避免天下混乱;确定人们的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每点0.5分,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