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2 09:3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单元概览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革。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从晚清到民国,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艰难成长,并出现了张謇、荣氏兄弟等著名企业家。
近代新式交通、通信工具传入中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近代风俗习惯的变化,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新式生活方式广为流行,近代社会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从创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度到新学制的颁布,中国近代教育逐渐发展起来。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单元时间轴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目录
04
05
看图说史
07
08
素养提升
03
06
释疑难解
拓展阅读
02
01
知识梳理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随堂练习
课程标准
1. 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2. 了解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了解伴随经济发展而变革的社会习俗和物质精神生活,认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决定性作用。
时空观念:通过理清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时间线以及典型事例,认识其曲折发展的特点。通过识读相关示意图,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图片、影像等资料,认识辛亥革命以来的社会习俗变化。
知识梳理
民族资本主义
张謇
发展实业
短暂的春天
面粉业
官僚资本主义
轻工业
极不平衡
商品
剪辫
跪拜礼
先生
自由平等
崇洋逐新
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看图说史
1.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________________纱厂
2._______________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
大生
荣氏兄弟
3.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________________
4.青龙桥站西“_______”字形轨道上下行车的情景
辫子

1. 正确书写:张謇、实业救国、崇洋逐新
2.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出现“实业救国”思潮,辛亥革命后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一战期间迎来其“短暂的春天”。
3. 张謇创办近代企业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不是在洋务运动时期。
4.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轻重工业发展和地区分布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但并不是没有重工业;大部分民族工业分布在沿江、沿海一带,但不代表内地没有近代民族工业。
释疑难解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柱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然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他”
“兴国之梦”分别是( )
A. 奕?师夷长技 B. 康有为变法图强
C. 张謇实业救国 D. 陈独秀民主科学
C
2. 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等资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B. 中国近代经济的全面发展
C.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 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进程
C
3. 民国初年,政府先后颁布了《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农商部奖章规则》等条例。当时政府出台这些条例的主要目的是( )
A. 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 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
C. 推进近代教育的发展 D. 推动社会习俗的变化
A
4. (2021西宁)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经曲折,题4图中与c阶段发展状况直接相关的是( )
A. 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
B. 甲午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投资办厂
C. 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三大军阀势力
C
5. (2021河南·改编)随着近代企业的创办,民族资本家、近代产业工人、近代知识分子群体随之产生。这表明近代企业的创办( )
A. 推动了新社会阶层出现
B. 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C. 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D.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A
6. (2021苏州)题6图为“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示意图”。造成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实业救国”思想开始出现
C. 国民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
D.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1919年正值民国初年,为了反对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群众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A选项;“实业救国”思想开始出现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B选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于1927年,此时则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排除C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7. 1912年,一位年轻人剪辫之前在照相馆留影(见题7图),照片背后题识:“壬子秋八月,欲剪发,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相馆。计印二张大洋八毛。”这反映了( )
A. 近代中国男子服饰趋向西化
B. 社会生活受到时代变迁影响
C. 近代社会保守思想较为强大
D. 民众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
B
8. (2021潍坊)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礼服。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下装是裙子。这一规定的实质是南京临时政府( )
A. 重视服饰身份象征 B. 大力推进社会平等
C. 强制推行服装统一 D. 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B
9. (2021湘潭·改编)以下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辛亥革命后,仍然有人蓄发留辫
B. 新式婚礼取代传统婚礼成为主流
C. 公众场所已无人穿着传统长袍马褂
D. 即使过年也不用再向长辈磕头行礼
A
10. 20世纪初,报纸上曾刊登过两则征婚启事:一则曰“女子须不缠足者,须识字者,男子不娶妾,男死后,女可再嫁,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另一则曰“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这两则征婚启事反映了当时( )
A. 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B. 男子择偶标准依然遵照传统
C. 新旧思想并存的时代特征
D. 女性家庭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C
二、非选择题
11. 博览事业的发展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政府对参加世界博览会的认识变化
同治九年 (1870年) 奥地利邀请中国提供“有趣之物”参展,清政府以“中国向来不尚新奇,无物可以往助”搪塞
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今与列国开门通市竞争雄富,号为“商战”之时,人皆开通,我独自守,断无能胜之理,今日举办赛会(晚清将博览会翻译为赛会)实为当务之急
材料二 1910年6月5日,南洋劝业会在南京隆重开幕。这是中国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企业前来参展。展项涉及采矿冶金、化学工业、机械、电气、农桑等24部86门442类,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南洋劝业会吸引了近30万参观者,总成交额数千万银元,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劝业会更使当时追求近代文明的中国人大开眼界。与南洋劝业会“振兴实业”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相比,它在“开通明智”“引领风气”的先导作用更为主要。
材料三 中国所展出的主要是传统的工艺品和手工品,如机械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则一般模仿多,创新少;引进多,输出少。因展品不足以“炫耀于人而为商战之利器物”,只好“循名责实,先自缩小其范围”。南洋劝业会不以“博览”名之,只能等而次之名之为“劝业”恰是这种尴尬写照。
——摘编自马敏《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与科技、文化传播》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70年至1903年晚清政府对博览会认识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2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从轻视到重视。商业竞争的需要。
(2)根据材料二,说明南洋劝业会举办带来的积极影响。(3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起到了开通民智、引领风气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南洋劝业会不以“博览会”为名的原因。(2分)谈谈你从材料三中获得的启示。(2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因展品科技含量低,以博览会为名名不副实,只好缩小范围,冠之以“劝业会”之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增强综合国力。(言之有理即可)
素养提升
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吴景平、曹振威《中华民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抗日战争(或:日本全面侵华);政府组织内迁。为大后方工业重建奠定基础;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物质条件;保存民族工业基本力量;有利于促进工业合理布局;促进内地工业发展;等等。(任答两点即可)
拓展阅读
状元实业家张謇
张謇是近代中国有影响的政治人物,更是享誉全国的状元实业家。胡适这样评价张謇:“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张謇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他所开创的“南通模式”是中国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有益尝试,他所主张的“棉铁主义”不失为“实业救国”的良方。张謇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近代社会大动荡时代。一方面民族矛盾突出,社会矛盾尖锐;另一方面,近代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形成了民族资产阶级。在这种背景下,状元出身的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思想,他深知要改变这种受人欺负的情况,就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工业,他毅然弃文从商,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富民强国的企业,对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