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4.2 《扬州慢》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4.2 《扬州慢》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2 15:5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扬州慢
姜夔
导入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朦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江湖雅士
作者简介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他善书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诗词俱工,皆卓然成家。词尤负盛名。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立意幽远。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与情场失意,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创作这首词时,年仅二十一岁。
常识积累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这首词的词牌是( ),这首词的题目是(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从词的题目就可以知道,这首词是一首( )
扬州慢
扬州慢
慢词
写作背景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下,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时隔十五年之后,词人经过扬州时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词人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扬州慢 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找出小序中有关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及他人评价的句子。
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缘由 感慨今昔
他人评价 有《黍离》之悲
序言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萧条、孤寂、悲凉、凄清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空城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上片主要写景,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景象。
第二部分:下片以抒情为主,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进一步抒发“黍离之悲”。
请带问题自己读读本词
1、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这是一座“空城”的?
2、昔日的扬州城是怎么样的呢?请用红笔画出来。
3、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思考: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空城”的

空城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清角吹寒
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文章有哪些词句写到了昔日的扬州?
昔日繁华的的扬州城被称之为“名都”,与现在的“空城”形成鲜明的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二十四桥”、“桥边红药”等都反映了昔日扬州城的繁华热闹。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杜牧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杜牧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杜牧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思考讨论
《扬州慢》这首词多处化用晚唐诗人杜牧描写扬州的诗句,借以表达今昔之感黍离之悲。请结合词作内容加以分析。
此词中多处化用了杜牧的诗句,用杜诗中的意象及其中所蕴含的赞赏之意,来与今日在扬州的见闻、感受形成对比、衬托关系,很好地抒发了词人的“黍离之悲”。如化用“春风十里扬州路”,是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兴盛与如今的“尽荠麦青青”相对照,抒发感时伤乱今不如昔的感慨;化用“豆蔻梢头二月初”和“赢得青楼薄幸名”两句,是为了说明面对如今疮痍满目的扬州,纵是杜牧风流俊赏,才情过人也难有风流情怀,从而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此刻难言的忧伤;化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进一步抒写景物依旧、风光不再的哀痛。化用这些诗句,借用它的意境,起到了以昔衬今、今昔对照的作用,词人的故国之思、今日之痛,也由此曲折地表达出来。
面对今昔完全不同的扬州城,作者感受如何?直接写到了吗?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可是面对今日的扬州,杜牧极度的惊讶,再有才华也难以写出情深文茂的诗句来了。
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
“惊”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今昔为何会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胡马窥江去后
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
明确:这几句的意思是说,自从金兵南侵,洗劫扬州(这里是指第二次),继而撤走以后,荒废的池苑、高大的乔木,至今还厌恶谈论那场侵略战争。废池乔木对于当年敌寇的烧杀掳掠,尚且如此憎厌,人们的憎厌和沉痛就可想而知了。本句使用了拟人化手法,表明侵略者的暴行,天怒人怨,草木共恨。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赏析
本文采用拟人手法的句子还有哪些?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把桥、月、芍药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寓情于景,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与直抒胸臆相比,诗味更浓郁,意境更深远。
小结全词
本词通过描绘扬州城今日的荒凉破败,感慨今昔,抒发了词人的“黍离之悲”,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极其不幸而极度沉痛的感情。
拓展延伸
赏析以下诗句: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讨论:旧版课本对“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的注释是:自从胡人的军队窥伺长江离去以后,(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与现行课本不同,这两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赏析
从结构上看,词句的句子成分很明显:“自胡马窥江去后”是状语,“废池乔木”是主语,“犹”是状语,“厌”是谓语,“言兵”是动词短语作宾语。
这一句化用了《世说新语》中的典故:“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极言由于金兵南侵,昔日“春风十里”的扬州,变得满目荒凉,抚今忆昔,即使是“废池乔木”也厌恶谈到那次战争,言下之意,更何况人呢?
赏析
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寓情于景;“人们犹厌言兵”是直抒胸臆。相比之下,前者诗味浓郁,意境浑融。
赏析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这三句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宁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赏析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赏析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