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打磨石器
(1)代表:①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元谋人门齿化石
元谋人遗址发掘出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
②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
北京人
(2)特征:
打制石器;
从事渔猎和采集;
过着群居生活;
学会用火。
(3)组织形式:
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思考: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西辽河流域
珠江流域
特征: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1万-5千年前
黄河中游,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1)新石器时代早期
彩陶,栽培粟
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磨制石器
彩绘陶器
姜寨遗址 彩陶
仰韶文化陶器符号
姜寨遗址 石器
文字起源
大汶口八角星纹彩陶
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
仰韶文化(5000-3000BC)
姜寨遗址内有五组房屋,系五个大家族。大房中是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供族长使用,小房子是各家庭使用。姜寨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不大。
尚未产生贫富分化(母系社会) ★
5千年前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良渚文化
(2)新石器时代晚期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黑陶、精美玉器、祭坛、神庙
精美玉器、祭坛、神庙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
辽河红山文化玉龙
(3)特征:
打磨石器;
大量使用陶器;
开始从事原始农业与养畜业;
修建村落、定居生活。
(4)组织形式:
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权贵阶层出现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早期 晚期 早期 晚期
工具 打制石器 打磨石器
代表性
遗存 元谋人
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生产活动 渔猎、采集 原始农业、手工业、畜牧业
生活方式 群居 定居
社会
发展阶段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社会
发展概况 生产力低下,尚未产生贫富分化,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出现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权贵阶层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一)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三皇:
燧人、伏羲、神农 《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 《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 《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 《三字经》
五帝: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 《资治通鉴外纪》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大戴礼记》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吕氏春秋》
关键词:部落 部落联盟 华夏始祖 禅让制
黄帝 炎帝
传说时代
(二)“万邦”时代:
1、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众多。
2、典型: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三)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
1、夏朝的建立:
①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②建立者:禹。
2、政治制度——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取代禅让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3、统治特征:
①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②地方:夏部族生活地区——直接统治,其他地方——间接统治。
4、考古中的夏文化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宫殿基址
二里头宫殿基址复原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这种由堂、庭、廊庑组成的建筑群,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
5、夏朝存在的疑点:缺乏直接的文字证据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文献资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考古资料)……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王国维
(一)商朝
1、夏商周的关系:
三部族同时并存:商臣服于夏,周臣服于夏商
图中表现的是夏桀以人为辇的情形
2、商朝的建立:
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3、盘庚迁殷:
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
4、商朝的历史是信史
两重证据法——王国维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后母戊鼎
殷墟王陵
甲骨
(1)“内服”:王畿之内的地区,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2)“外服”: 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外
服
外
服
内服
5、国家体制——内外服制
6、势力范围: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二)西周
1、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商纣王在鹿台自焚
“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
周人记载:
一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可见商人在牧野之战以前,曾因征服东方的外族,而把国力大大损耗了;武王乃乘其疲敝而取胜的。
一说“昔周饥,克殷而年丰。”可见牧野之战,也是周人掠夺粮食、竞争生存之战。
《中国史纲》
周王直辖地
以都城为中心称王畿
①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②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同姓子弟
异姓功臣 姜尚(齐)
召公之子(燕)—东北
周公之子(鲁)—最东
商朝旧贵族
微子(宋)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③内容:
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
和力役
④影响:
A、积极:稳定政治秩序,巩固和扩大了周朝的统治。
B、消极:
随着实力对比的变化和血缘关系的淡化,周天子权威日益削弱,诸侯国之间出现兼并战争。
(2)宗法制
①含义:
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与小宗
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等级的高低,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
③表现:
④影响:
凝聚宗族,维护政治联系;
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分封制
宗法制
表
里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政权
族权
家国同构
国
家
互为表里,相互补充,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宗法制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
太庙
祠堂
家庭成员称谓
祖父(爷爷、太公)祖母(奶奶、大母)/外祖父(姥爷)外祖母(姥姥) —grandfather/grandmother
公公/婆婆(舅、姑)/岳父(泰山)岳母—— father-in-law、 mother-in-law 伯、叔/舅(姑父/姨夫) —— uncle 伯母、婶子/舅母(表舅妈) ——aunt 姑/姨
姑奶奶、姨奶奶 堂兄弟/表兄弟 ——cousin 表嫂、堂嫂、表姐(妹)夫 堂姐妹/表姐妹 侄/甥、嫂子、弟妹/姐夫、妹夫此外,还有“妯娌”、“连襟”
(4)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由盛转衰: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周召共和)
3、西周的衰落与灭亡:
(2)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
周幽王与褒姒
烽火戏诸侯
(三)商周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1、经济:
(1)农业:主要生产部门
①工具:木、石、骨、蚌;
②土地制度: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劳役地租
(2)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技艺高超。
何尊
宅兹中国
2、思想:敬天保民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