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第2课时)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第2课时)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4 10:1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西周
(镐京)
春秋
战国
东周(洛邑)(BC770-BC221)
BC1046
BC770
BC476
BC221
秦朝
BC770周平王东迁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其时间起止与孔子编订鲁国史《春秋》时间相当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这一时期主要的诸侯国之间不断相互攻战而得名。
一、社会巨变
春秋后期的诸侯国
春秋初期的诸侯国
对比春秋初期和后期的诸侯国示意图,说一说诸侯国有何变化。
读图思考:
一、社会巨变——春秋争霸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展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了霸主地位。
春秋五霸:
说法①: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说法②: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相继称霸
一、社会巨变——战国称雄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时期
西周
春秋战国之际天子的权力为何变化?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时期
诸侯纷争,扩张势力,谋求霸主地位
公元前1046年
疆土缩小,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一、社会巨变——战国称雄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
春秋时期
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战国时期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战国初期)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前386-前381)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前356年-前350年)
(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根据土地多少和bai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变法运动
政治军事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厉行法制、整顿吏治
废除分封,推行县制
迁国都于咸阳、逐步东进扩展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改革田亩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改革赋税制度、按户口征收赋税
社会生活
革除戎狄风俗,提高秦人素质
焚烧诗书、什伍连坐强化控制
变法运动——商鞅变法
核心措施
主要方面
秦国
经济
政治
军事
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变法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
不足
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历史
变法运动——商鞅变法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三、春秋战国思想文化大繁荣
(一)百家争鸣
(二)科技成就
(一)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及时期 代表阶层 主要思想
儒家 创立
发展
道家 创立
发展
法家 集大 成者
墨家 创立
孔子(春秋晚期)
孟子(战国中期)
荀子(战国末期)
老子(春秋晚期)
庄子(战国时期)
韩非子
(战国末期)
墨子(战国初期)
奴隶主
封建地主
封建地主
奴隶主
奴隶主
封建地主
小生产者
“仁” “礼” “有教无类”
“仁政” “民为贵君为轻” “性本善”
“仁义” “王道” “君舟民水” “性恶论”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相对主义,消极避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以法治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重视耕战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儒家·孔子
核心思想:“仁”“礼”
孔子曰:“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姓名: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卒: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
籍贯:鲁国(今山东曲阜)
相貌: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出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
头衔:古代中国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名片
其言论记载在《论语》(弟子整理而成)。
孔子编订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孔子(前551年~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后世尊称为亚圣。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仁义:“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王道:“从道不从君”
民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唯物:“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儒家·孟子 荀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家学说的主要 创始人之一。战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庄子的思想:
①把道作为最高的准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天与人不相胜)
②提出世界万物是相对的。
③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老子的思想:
①哲学思想:
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B.朴素辩证法:世界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矛盾对立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家·老子 庄子
材料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材料二: “以法为教”、“以法为本。”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材料三: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韩非子·八经》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韩非子·定法》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法治观:以法治国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需要
治国思想:
以法治国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法家·韩非子
重“势”(即君主的绝对权势)
重“术”(即君主驾驭臣下之术)
墨家·墨子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名翟(dí),汉族,,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兼爱
非攻
非乐
非命
尚贤
尚同
节用
节葬
主张
刻苦俭朴
自我牺牲
讲求功利
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
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言行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爱是相互的
精神
治国思想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适用时期
以德治国
无为而治
以法治国
兼爱非攻
动荡年代、军阀割据时期
动荡结束之初,恢复生产、稳定民心、巩固统治
适宜于国家稳定,走上正规时期
在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
连连看
(1)天象观测:留下了世界最早的哈雷彗星的记录。
(2)天文著述:《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二)科技成就
(3)水利成就——都江堰:主持修建者李冰父子
都江堰的修建,消除了岷江的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都江堰至今一直发挥着“行水灌田,泻洪平灾”的作用。
(4)医学成就
扁鹊(公元前407年——前310年)
望、闻、问、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