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培优训练卷—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培优训练卷—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0-02 17:1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培优训练卷
一、选择题:
1.能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微粒的是(  )
A.二氧化碳分子 B.二氧化碳
C.碳原子和氧原子 D.碳元素和氧元素
2.科学发展总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接近真理,原子的发现史很好地证明了这个观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道尔顿的原子论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小球,只有质量上的差别,该理论对化学的发展没有起到任何推动作用
B.汤姆森发现了电子,因此可以说原子是有“可分性”的
C.汤姆森的学生卢瑟福基于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核式模型”
D.卢瑟福的学生玻尔基于氢原子光谱分析,提出了原子的量子化模型
3.下列各组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相同的是(   )
A.硅、氯 B.钠、氖 C.碘、硫 D.钡、氩
4、在“向盛有等量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同时加入少量品红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冷水和热水中的品红都发生扩散
B.热水中的品红分子小,冷水中的品红分子大
C.品红扩散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D.取等量冷水和热水是便于对照观察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5.对下列所示的微粒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原子 B.它们都属于稳定结构
C.它们都是离子 D.它们都是同一种元素
6.“富硒猕猴桃”中的“硒”是指(  )
A.硒原子 B.硒元素 C.硒单质 D.硒分子
7、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8.甲原子与乙原子的质量比为a:b,而乙原子质量是碳12原子质量的5倍,则甲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5a/12b B.60a/b C.5b/12a D.122a/5b
9.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E代表五种不同的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C>B B.质子数:A=E C.B、C同周期 D.A、D同族
10.某化学兴趣小组借助二氧化碳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数据处理软件可实时绘出CO2体积分效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收集一塑料瓶CO2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双手紧贴并倒转瓶口。三步实验中测得CO2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如图中的MN段、NP段和PR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中M→N的变化过程,说明CO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曲线中M→N和N→P相比较,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C.曲线中N→P和P→Q相比较,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D.曲线中P→Q和Q→R相比较,说明Q点后CO2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
11.通过观察如图所示的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某小组同学记录如下,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B.金属汞是由分子构成的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12.中国科学家潘锦功成功硏发“发电玻璃”,“发电玻璃”又叫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被誉为“挂在墙上的油田”!碲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从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在碲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a=2、b=8
B.碲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变成Te2-
C.碲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52
D.碲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7.6g
1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冰,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保持冰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原子
B.水分子间的间隔:②>③
C.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③
D.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
14.已知某氧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6。有一种铕(Eu)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这一个铕(Eu)原子的质量为( )
A. B. C. D.
15.已知O2与O3是氧元素的两种不同单质,单质硫主要以S8式存在.加热时S8会转化为S6、S4、S2等,当温度达到750℃时,硫蒸气主要以S2形式存在占9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S8转化为S6、S4、S2属于物理变化
B.不论哪种硫分子,完全燃烧时都生成SO2
C.常温条件下单质硫不存在分子
D.把硫单质在空气中加热到750℃即得S2
二、填空题
16.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回答有关问题:
(1)钠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________周期,同一周期,元素具有相同的________数,________依次递增。画出钠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
(2)①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易________电子(填“得到”或“失去”),能形成带____电荷的________离子(填“阴”或“阳”),离子符号是________。
②氯原子与________(填元素符号)的化学性质相似,因为它们的________相同。
(3)原子在失去或得到电子变成相应的离子时,一般不会发生改变的有____(填编号)。
A 核内质子数B 最外层电子数C 元素的化学性质D 微粒的电性
17.用下列物质填空。
A.液氧
B.水
C.二氧化碳
D.氯化钠
(1)含有氧元素的有    (填字母,下同)。
(2)分子中含有氧原子的有    。
(3)含有氧分子的有    。
(4)氧元素存在于单质中的是    。
(5)氧元素存在于化合物中的是    。
18.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氯化氢是由氢、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B.氯化氢是由氢气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C.氯化氢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
(3)图2所示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①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 (填字母)。
②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还与 有关。
③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 。
三、实验题
19.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
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进行试验】
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___________,乙烧杯_______;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_______;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
【实验改进】
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
(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拓展延伸】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在U形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形管中注入浓氨水
(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该现象说明了_______。
(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_____、②________。
四、计算题
20.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一种钛原子的质量为7.951×10-26kg,则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保留整数);钛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2个电子,则其核内中子数为_____;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则等质量的金属钛和金属镁含有原子的数目关系:钛_____镁(填“>”或“=”或“<”)。
参考答案
1.A2.C3.D4.C5.A6.B7.A8.C9.B10.D11.B12.D13.C14.C15.D
16.三 电子层数 质子数 得到 负 阴 Cl- F 最外层电子数 A
17.(1)A、B、C (2)A、B、C (3)A (4)A (5)B、C
18.(1)原子;
(2)A;
(3)①BC;②分子种类;③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19.【进行试验】溶液变红;溶液未变化;对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分析讨论】(1)滤纸条由右向左依次变红
(2)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
【拓展延伸】(1)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2)防止氨气污染空气;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20.(1)碳12原子中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6个中子的质量为,一种钛原子的质量为,则该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答: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8。
(2)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钛原子中子数;
答:钛原子核内中子数为26。
(3)钛<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