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
【课前分析】
1、课文内容分析:
《书戴嵩画牛》是苏轼的一篇“题跋”作品。故事好玩有趣,在结尾说明了一个道理。名画属于艺术范畴。艺术的魅力在于记录美,创造美。《斗牛图》是名画,为了表现、展示牛的力量美和二牛相斗时的“剑拔弩张”,画家把牛尾巴画得翘起来。那个年代的画家,生活中与牛打交道是比较多的,也比较熟悉,不可能没观察到牛相斗时,尾巴是夹在两股之间的。我猜测,苏轼作为画家,也不可能不知道画家为了创作的需要,故意把斗牛的尾巴画得翘起来,这幅作品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那为什么苏轼会给这幅画写题跋呢?我想原因是苏轼觉得这个故事有趣——一是,放牛娃无知者无畏,大胆指出画家所画违背常识,与他最最熟悉两牛相斗的场面不一样。二是,从放牛娃的年龄和身份,就说明他对画的欣赏就仅限于“像不像”,“写不写实”的层面。苏轼本身就是一位有孩童般天真心态之人,随时随地真话脱口而出,为此招致很多祸端,却从“不思悔改”,还“乐此不疲”。牧童此刻的天真引起了苏轼的共鸣,因此他记下此题跋,或许是自嘲,也或许是感念这份纯真之趣,也或许就是因牧童之举让苏轼意识到“术业有专攻”的道理。
编者为什么会将这个故事放在这个以感受“艺术之美”为主题的单元呢?我觉得一方面是想通过这个故事揭示“术业有专攻”的道理。另一方面想让学生了解感知艺术的表达方式,就跟书法一个道理,允许写“错别字”。否则,我真想不到通过这篇文章让学生感受名画之艺术美这个点从何谈起。
2、阅读策略分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阅读策略的目标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书戴宋画牛》发挥想象讲故事,关键是讲好细节。
3、重点词的分析:
多音字。有“处、好、数、曝”,其中“数、曝”读音容易混淆,对疏通文意有影响,在教学时需要重点解读。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注释,插图疏通文意。读懂故事,感受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书画艺术的创作之美,分析苏轼的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会写“锦、曝、矣”3个生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高山流水的古琴之音犹在耳畔回荡,伯牙钟子期的佳话使人感动。这课让我们走进名画。
2、出示《斗牛图》,请欣赏。
钟子期会欣赏音乐,你会欣赏这幅图吗?(学生谈看法)
3、揭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书戴嵩画牛》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
(2)了解题跋
题跋,即写在字画、书籍、碑帖前后有关品评、鉴赏、记事、考订的文字。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画出句子的停顿。
2、自学生字词。
3、齐读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这句话的意思是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
2、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3、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⑦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4、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四、讲故事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可以把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想得丰富一些,把故事讲给同桌。
2、怎样才能讲好故事呢?首先要分析故事中的主人公有什么特点。
(1)杜处士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1:杜处士是个名画收藏家。“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这句话说他收藏了数以百计的名画。
预设2:杜处士尤其喜爱《斗牛图》。“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锦囊玉轴 、 常以自随”看出他对《斗牛图》的喜爱。
预设3:杜处士是个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的人。“处士笑而然之”看出他乐于接受别人意见。
(2)牧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1:牧童天真可爱,有什么说什么,敢于向权威挑战。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预设2:牧童见到《斗牛图》时,拊掌大笑。牧童为何而笑?牧童每天放牛,知道斗牛时牛尾巴是什么样子的,而这么简单的问题画家却画错了。天真的牧童看到杜处士这么有文化的人居然把一幅错画当宝贝,便忍不住大笑。
3、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动作神态,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1、对于牧童笑指《斗牛图》一事,苏轼有何看法?
预设1:“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苏轼认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凡事要多向行家请教,向有实践经验的人虚心学习。苏轼在黄州学种田,在杭州修西湖,在徐州治水,这是他生活的体会。所以他记下这一题跋。
2、苏轼是有名的书画家,难道他不知道艺术创作的道理吗?凭他的学识水平,肯定足以判断牧童指出画错的地方,并不能否定《斗牛图》这幅作品。那他为什么又要写下这题跋呢?
预设:这就要结合苏轼的性格和人生经历了。苏轼是个大才子,极具忧国忧民之情,随时准备,只要朝廷一声召唤,他会毫不犹豫,迎难而上。可惜,就因他有孩童般纯真,敢说真话,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迫害。苏轼的性格与牧童的性格一致,这些会引起苏轼的共情,所以,他才会记下这一题跋。
3、唐朝的画家戴嵩在作画之前难道美有仔细观察过两牛相斗时的情景吗?所以,我猜想,戴嵩把牛尾巴画得翘起来,是为了呈现力量美的需要,属于艺术美。苏轼的题跋只是因为有感而记罢了。
4、也或许以上猜测都不是,这需要你们去探索。
六、全文小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术业有专攻的道理,同时我们也感受了画作创造的艺术之美。
七、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爱图 曝图 笑图
尤所爱 曝书画 牧童拊掌大笑
锦囊玉轴 处士笑而然之
长以自随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