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8 15:2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1.加强中央集权的前提——北宋的建立
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979年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思考:鉴于唐末五代以来的问题,宋朝建立之初应防范哪些问题呢?
(1)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
(2)防止类似陈桥兵变事件重演
(3)建国时分裂割据现状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君臣围炉夜话,治安天下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961年,宋太祖邀石守信等高级将领宴饮。众人酒意正浓,太祖对他们说:“我依靠你们的力量才当上皇帝,可是当皇帝后却整夜不能安眠。”石守信等忙问原因。宋太祖回答说:“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也由不得你们。”石守信等惊惶下跪,问该怎么办。太祖乘机劝他们解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石守信等领会了他的用意,次日都称病辞去兵权。宋朝从此改变了“长枪大剑”的重武轻文局面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②地方:
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4)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劝学诗》
宋真宗 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神童诗》
北宋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一:(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
材料二: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
材料三:禁军聚之京师,皆以一当百。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司马光《涑水记闻》
②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使司转运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①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州上各路设“四监司”负责监控。
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设参知政事——行政
设枢密使——军政
设三司使——财政
分割相权
2、分散机构权力——分散相权+加强监察=加强皇权
加强监察
御史中丞——监察
知谏院 —— 监察
台谏
3、崇文抑武——文官政治
崇文抑武
剥夺军权——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
分散军权
调兵权:枢密院
统兵权:三衙
更戌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材料一: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二:“本朝第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利: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4.影响
3.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弊: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导致北宋出现“三冗两积”局面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三冗两积
2、宋夏和战
(一)边防危机
积弱:外不能抵御辽夏进犯
宋辽和议——澶渊之盟:
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宋夏和议:
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1、宋辽和战
(二)财政危机
积贫:内不能支撑朝廷财政之需
材料一:宋太祖建国之初,全国军队总额才22万,太宗至道时达66万,真宗天禧年间为91万,到仁宗庆历时激增到126万之多。
材料二:“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民间俗语
材料三: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及。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冗官、冗兵、冗费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三冗两积
募兵、养兵政策导致
三、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
范仲淹
① 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②“庆历新政”失败(人物:范仲淹、目的:整顿管理队伍、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③“三冗两积”,内忧外患。
1.背景:
王安石变法
时间:1069年
人物:宋神宗,王安石
目的:富国强兵
性质: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基本原则:加强对各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名称 内容 作用
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
募役法
方田均
税法
市易法
理 财
征收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钱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政府贷款或物给农民
富强之法
2.内容、作用:
青苗法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增加政府收入
稳定物价和商品交
流,增加政府收入,
打击大商人
措施 内容 作用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 器监
加强统治秩序;节省了军队训练费用。
提高了武器质量和产量
马匹的质量数量提高;节省政府养马费用。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兵农合一)
百姓申请养马,政府补贴
以将为军队基层单位,设置正将专管训练;
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
强兵之法
取士之法
措施 内容 作用
改革科 举制度
整顿 太学
惟才 用人
注重实际能力
培养专门人才
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
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取消明经诸科。
重新编纂教科书;设置专门学校(律学、医学、武学)
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吏
(1)性质: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进步作用:富国方面有成效,增加了财政收入;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弊端: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不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4)改革精神难能可贵。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3、评价: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重要原因: 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遭到了他们的反对。
②在变法过程中操之过急,用人不
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根本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
的剥削制度。
四、南宋的偏安
1.靖康之变——北宋灭亡: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宋徽宗赵佶
时间:1127;建立者:赵构;后定都:临安
2.南宋建立:
3.南宋与金的战和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令金兵闻风丧胆,收复大片失地
(1)岳飞抗金:
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2)绍兴和议
◎秦桧夫妇像
绍兴和议
①、时间、内容:1141年签订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②、结果(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2)偏安局面的形成
五代十国教训
北宋崇文抑武
加强中央集权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富国强兵
靖康之变
南宋偏安
三冗两积
加强专制主义
崇文抑武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