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设计
一、教学主题设计:
学情分析:
本校初一学生在天津市各类中学里属于程度较好、水平较高的一类学生。他们经过半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世界地理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聚落就相对简单。但由于本节内容范围广、问题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地图、材料等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我们的家乡”、“爱我家乡”和“建设家乡”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
(2)针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以及“保护家乡”的内容,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意识,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乡土地理教育,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热爱家乡;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天津地形简图、世界最早城市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图
学法指导: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步 骤 教 师 教 学 过 程 备注说明
第一部分 我们的家乡
课前铺垫 (有音乐背景的幻灯片播放天津城市景观图片) 由学生们的家乡开始本课学习,增强学生的兴趣
新课导入 刚刚在课前,我们看了一组图片,大家知道那是什么地方的景观图片吗?(学生集体回答)
教师过渡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乡——天津,是我们每天居住的地方。其实天津不仅仅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还是我们学习、工作、娱乐……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像天津市这样,人们集中居住与生活的地方,我们把它称为聚落。 引出主题
教师设问 (出示图片——河南农村)我们再来看一个地方——这是薛老师的家乡,位于河南省的某乡村,是薛老师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提问:同学们想想,像乡村这样的地方是不是聚落呢?(学生集体回答) 用老师的家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继续增强学习情趣,并引出聚落概念
教师提问 城市和乡村都是聚落,它们在景观上有什么区别吗? 区别城市和乡村聚落
学生回答 1、……;2、……;3、……
教师总结(城市和乡村聚落的特点) (学生完成学案第一部分)虽然都是聚落,但城市和乡村在房屋、道路的密度,商店、学校、医院的数量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教师延伸 实际上,除了景观上有所不同之外,居住在城市和乡村的人们所从事的工作也有区别。例如:在城市人们以从事非农业(工业、服务业)为主,乡村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种植、放牧、打渔、伐木等)。(图片展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
教师过渡(提问) 提问:城市和乡村都是聚落,那同学们想想对于人类来说是先出现城市还是先出现乡村?(学生集体回答) 联系城市发展现实,懂得城市化的知识
教师小结(华苑的转变) 一般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原来城市边缘的乡村现在也都在转变为城市。(出示天津华苑居住区由乡村变为城市的图片)
第二部分 爱我家乡
转折 不止华苑一个地方是由乡村变为的城市,实际上,整个天津市都是由一个小渔村(直沽寨)转变而来的。 出示天津的几张历史地图及现在天津市地图
教师设问合作学习 那你认为:天津为什么能从一个小渔村变为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呢?促使天津变化的有利条件有哪些?根据学案提示,各组讨论并归纳天津形成城市的有利条件。时间限制为3分钟 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分组并板书回答 1、……;2、……;3、……
教师提示补充 天津形成城市的因素: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历史因素(朱棣赐名)政治因素(无大的战乱) 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知识延伸 和天津一样,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都有以上相同的自然条件 最早城市的分布图
情景设置 我们还回到天津。在天津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咱们的祖先通过辛勤劳动,不断建设着我们的家园。你猜测一下,最早的天津居民的生活范围主要在哪一带呢?呈什么形状?(学生回答:沿海河分布,呈条带状)天津逐渐声名远扬,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蓬勃发展,人口越来越多,海河沿岸已经人满为患,这里的土地已经不够人们使用了;与此同时,很多人们已经不再需要以打渔为生了,人们要在远离海河的地方建设家园了,你再猜测,这时人们的生活范围会在哪里?呈什么形状呢?(学生回答:远离海河,呈团块状) 了解天津的发展历史和城市形状的变化
知识延伸教师归纳 实际上,聚落的形状不是一直不变的。对于同一个地区(如天津),聚落的形态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而对于不同的地区来说,聚落的形状受到地形的影响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出示不同形态的聚落图片)在一些山谷,聚落受地形影响往往呈条带状;而在平原由于地形平坦,土地广阔,人们集中生活,聚落容易形成团块状;但有些平原,聚落为了靠近水源也可能呈条带状分布。 了解聚落的形态
第三部分 建设家乡
过渡 这些不同形状的聚落,说明了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由于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特别是气候差异很大,从而使得形成的聚落也是千差万别的。咱来看看天津传统的聚落在当地气候的影响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自然环境影响建筑的结构和材料认识天津及世界各地不同的聚落形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师讲述 (出示世界气候图,标出天津所在地,在图上指出天津的气候类型并描述气候特征)从世界气候图上我们知道天津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展示天津传统民居图片)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天津的传统民居一般都使用青砖灰瓦、石材和木材为建筑材料,房檐相应突出,不仅冬暖夏凉还具有采光好防风沙抗地震的特点。
合作建房 那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世界其他地区并不都是这种建筑。在热带雨林和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建筑肯定与我们天津有所不同。同学们自己想象,这两个地区的建筑应该分别是什么样子的,也可以按照学案的提示从建筑材料、房屋结构、墙壁厚度、窗户大小等方面描述,可以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也可以把你想象的样子画出来。时间限制3分钟
成果展示教师小结 (学生展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知识延伸 (教师出示温带草原、黄土高原、寒带地区的相关资料,由教师或学生(视教学时间而定)简单介绍其建筑样式。)
第四部分 保护家乡
教师过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聚落的形状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聚落的建筑外貌和结构也同样可以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甚至我们可以通过聚落的建筑外貌或结构推测该地的气候类型,进而推测该地在世界的位置。这些形态各异的聚落里,有的非常简单,有的却很复杂。任何一个聚落,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人们总是通过聚落的各种形式来表达着人类与自然的相处方式,甚至表达着一种文明理念。有些聚落因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被人熟知,如天津五大道、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威尼斯水城等。有的甚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教师用语言、图片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聚落的美
教师提问 我们再来认一认下面这组图片,表现的具体是什么地方呢?(学生答不上来) 通过对比,懂得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师总结 我们只能确定他们是钢筋水泥铸成的大城市,至于具体是哪座城市,单从外表上看恐怕就难以确定了
教师讲解 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聚落的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但是聚落的某些变化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在城市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昔日特色鲜明的民居正在逐步消失,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
教师提问 当城市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具有文化意义的传统聚落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是拆掉还是保护起来呢? 引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学生回答 …… 学生表现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教师小结 教师出示天津各种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铭牌我们天津市政府的做法就非常好,对各种历史风貌建筑和传统民居加以适当的保护。因为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北京如果变成纽约,100年就可以,但想要把纽约变成北京,1000年也做不到。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保护聚落遗产的重要。
教师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聚落的概念、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异、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总结概括本课学习内容
教师结语 天津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说过:如果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化了。传统民居作为历史记忆与传承的一种体现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希望同学们能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