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2 22:5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佃农( ) 祖籍( ) 韶关( )
溺死( ) 劳碌( ) 私塾( )
和蔼( ) 妯娌( ) 周济( )
管束( ) 豪绅( ) 衙门( )
横蛮( ) 外甥( ) 不辍( )
为富不仁( ) 东挪西借( )



















shú

ǎi
diàn

sháo

shēnɡ
zhóu li

chuò
rén
shù
shēn
hènɡ
nuó
字词积累
1944年2月1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逝世。朱德同志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回忆性文章。本文原以《母亲的回忆》为题,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上。1983年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出版了《朱德选集》,改题为《回忆我的母亲》。
写作背景
初读感知
轻声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初读感知
文中交代作者写作缘由,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构成全文总纲的句子:
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勤劳
再读课文
再读课文2-13自然段,找出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表现出来的?
“整日劳碌着”,天不亮就起床
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做饭
年老仍不辍劳作
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
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被逼退佃、搬家,遭遇天灾
节衣缩食、借债供“我”读书
支持、慰勉“我”参加革命
极能任劳任怨、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大革命失败,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抗战过后,依然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去年,母亲85岁,精神、饮食起居不如从前,甚望见我一面,聊叙别后情景。
支持儿子事业,过着农妇生活
1924—1927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1908年
节衣缩食,借债供“我”读书
1895—1900年前后
整日劳碌着
作者小时候
1937年到去世
1919年
支持、慰勉“我”参加革命
1905年
退佃、搬家和遭遇天灾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课文是怎样将这些琐碎的事件有序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本文以时间为序,以母亲“勤劳一生”为线,选取母亲一生中的典型事件表现母亲的性格与品质,纵横交织,层次分明,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关于母亲的事件(经历)
“整日劳碌着”,煮饭,种田,种菜,喂猪……
被逼退佃、搬家,遭遇天灾
节衣缩食、借债供“我”读书
支持、慰勉“我”参加革命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年老仍不辍劳作
家庭环境中的母亲
社会环境中的母亲
仔细研读文章2--7自然段,结合原文和所出示的句子,感受母亲的品格。
做好圈点、批注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母亲同情贫苦的人——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资料助读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灵台前香烟缭绕,灵幕上高悬着“精神不朽”的大红旗。灵堂四周挂满了延安各界的挽联:
中共中央的挽联
八路功勋大孝为国,
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的挽联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
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仔细研读文章8--13自然段,结合原文和所出示的句子,感受母亲的品格。
做好圈点、批注
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加强烈了。
在生活困苦的情况下,母亲节衣缩食,东挪西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在新旧思想尖锐冲突下,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与岭老弟:
……述及家中近况 , 颇为寥落, 亦破产时代之常事, 我亦不能再顾及他们。唯家中有两位母亲, 生我养我的均在, 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 恐不能度过此年, 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实无一钱, 即将来亦是如此。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百元中币, 速寄家中朱理书收 。……
此候
近安
朱德
11月 29日于晋洪洞战地
对于母亲,劳动是热爱生活的方式,勤劳是深入骨髓的品质。
劳动贯穿母亲的一生,勤劳是母亲的本色,是母亲最美的品质,也是母亲照亮贫苦生活的亮色。
仔细研读文章14--16自然段,结合原文,感受儿子对母亲的情感。
做好圈点、批注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敬和爱
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愧和憾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夹叙夹议
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
总结拓展
寄其哀,颂其德,报其恩,作者就是怀着这样的情感,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深明大义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光辉女性形象,她就像一座丰碑,不仅活在朱德的心中,也活在了我们所有人的心中。
写作特色
选材——典型事件;
语言——质朴无华;
组材——时间为序,“勤劳”为线;
写法——夹叙夹议。
概念
表现形式
文体特点
回忆录
是一种用叙述、描写、资料编排等方法,追忆本人或本人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叙事性文体。
可以记述人物一生的事迹,也可以讲述人物故事中的一个片段;可以追述一个历史阶段,也可以描写一个生活侧面。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格式不一。
①真实,就是真实记录人物的经历和思想;②广泛,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经历,而且要以个人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与之有关的人和事;③突出,指回忆录中的主要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
文体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