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2 22:5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水调歌头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其词开创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集有《东坡七集》,词集有《东坡乐府》。
作者简介
词是诗歌的一种,来源于民间,原是配乐的歌词。
词在形式上具有律诗的一些特点,只是句子一般长短不齐,因此又名诗余、长短句等。
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
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按照词谱填写的,分为上下两片,是典型的双调词。
文体常识
背景资料: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苏轼与弟弟苏辙兄弟情深,曾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被调到密州任职。当时,苏辙在济南任职,兄弟二人已七年没见。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zhuǎn)/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án)娟。
水调歌头
苏轼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诵读诗歌
诵读技巧:上片开篇问月,宜用升调读出对月亮的向往之感。“我欲”句宜用升调读出期盼之感;“又恐”句宜用降调读出担心之感;“起舞”句感情已升华,应读得缓慢一些。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1076年,时任密州太守
到天亮
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小序: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怀念弟弟子由,从“兼”可知词的情感不只是怀念子由。
小 序
疏通诗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宫殿。
回到天上去。
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
哪里比得上。
端起酒杯。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高耸九天的严寒。(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译 文
经受不住。
胜,受得住、经得住。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朱红色的楼阁。
不能入睡,这里指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
为什么。
雕花的门窗。
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间总有悲欢离合之事,月亮总有阴晴圆缺之时,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难以求全。只希望你我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译 文
1、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月、青天、风、清影 ……
实 写
宫阙、琼楼玉宇
虚 写
自主学习
上片: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写景)
下片:对月怀人,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及豁达的情怀。(抒情)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2、再读诗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上下阕的内容吗?
1、上阕写到月宫仙境,表现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他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此时的苏轼,正值政治失意之时,现实生活充满苦闷与孤独,想要脱离困境,求得解脱,因此想象出天上的琼楼玉宇,幻想自己能够超脱尘世,求得解脱。
赏诗悟情
这句诗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表明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既想出世又想入世的矛盾心理。说明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的主语是什么?“无眠”的人指谁?为什么“无眠”?
主语是明月。
“无眠” 特指作者自己。
因为怀念,因为月圆人不圆。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暗含了词人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运用了拟人、反问。这一问似乎是对月亮的埋怨,责怪月亮故意作弄人,给人增添离愁,其实是写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惆怅,抒发了词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的分离者的同情。
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变化引出月亮的盈亏变化。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不顺境遇的释怀,超然解脱的心境。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何理解这几句?
旷达乐观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我们不妨将这些逆境当做人生的磨练,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个句子蕴含哲理,你从中是否得到某些启示?
这句话点明中心,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真诚的祝福:惟愿彼此珍重,健康长寿,哪怕远隔千里,也能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词人对兄弟、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豁达乐观的胸襟。
7、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 题
上阙望月,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下阕怀人,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和对经受离别之苦人的美好祝愿,以及乐观豁达的胸怀。
课堂小结
问月
探月
责月
悟月
共月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你觉得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
热爱生活、情怀旷达、洒脱、从容等
齐读全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清朝词评家胡仔:“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苕溪渔隐丛话》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1.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2.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3.吟啸:吟诗、长啸。
4.芒鞋:草鞋。
5.烟雨:烟波风雨。
6.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7.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拓展阅读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风风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这就是“也无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也是本词思想意义的深刻性之所在。本词构思新巧,以微显巨,从遇雨之吟啸升华为人生之超旷,“风雨”意象面为人生灾难与厄运的象征。全词表现出词人对人生风雨的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胸怀。
课堂练习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上阕:饮酒问月
下阕:难眠怀弟
---------追求美好生活
圆月
衬别离
---------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乐观旷达
明月
喻清高
写景
怀人 抒情
水调歌头
苏轼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