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前四单元复习试题(十六)(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前四单元复习试题(十六)(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2 23:0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前四单元复习试题(十六)
一、选择题
1.【写对联,宣传家乡】
有同学拟写了描绘千岛湖风光的上联“晴好一湖照明镜”,与它对仗可作下联的一项是( )
A.雨奇千岛洗青螺 B.松排山岭万重翠 C.一轮红日染朝霞 D.碧波千顷浮翠岛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创造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将“创造”改成“开辟”。)
B.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方式”改成“方法”。)
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度假村的建设,要力争做到合理开发,精心规划。(调换“合理开发”和“精心规划”的顺序,)
D.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贫困户能否顺利脱贫,关键在于贫困户立脱贫之志,勇于脱贫。(去掉 “能否”或在“立脱贫之志”前加一个“能否”。)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美国军舰擅自闯入中国海域,我方对其识别查证,并予以警告驱离。
B.钙质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人们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就能获得相应的钙质。
C.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的活动。
D.性格懦弱的李娟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常的坚韧。
4.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④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
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了。
A.③①⑥②⑤④ B.③⑤②⑥①④ C.③⑥①②⑤④ D.③②①⑥⑤④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歧(qí) 粗犷(kuàng) 侍弄(shì) 憔悴(qiáo)
B.应和(hè) 收敛(liǎn) 截然(jié) 惭愧(kuì)
C.绽放(zhàn) 贮蓄(chù) 淡雅(yǎ) 惨淡(cǎn)
D.黄晕(yùn) 倜傥(dǎng) 高邈(miǎo) 娇媚(mèi)
二、基础知识综合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我忐tè( )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座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
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1)以上文段选自散文集《_____》,父亲让“我”背的书是《____》。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忐tè( ) 冷水 ( ) 肇( )
(3)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它的正确写法是 ___。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不得改变原意。
三、综合性学习
7.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________
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________
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________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非宁静无以致远( )
(2)淫慢则不能励精( )
(3)遂成枯落( )
(4)以负陛下(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及卒,如其所言。
11.甲文中有“非淡泊无以明志”一句,请从乙文中找出表明诸葛亮“淡泊”的相关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五、现代文阅读
那年花开
钱海燕
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作业做完了,再做其他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喝杯茶吧。”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被工人不小心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这太神奇了!”找不由得惊叹道。
“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将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有删改)
12.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
13.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句子,分析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14.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15.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16.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 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闪着一双绿光的狼、碗口粗的蟒蛇、吸血的蝙蝠,各种千奇百怪的野兽,还有……
儿子想哭。儿子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儿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突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
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到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 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了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种: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突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钱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 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7.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18.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19.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20.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1.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六、作文
22.作文。
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朋友。当你有困难的时候,他(她)挺身而出;当你有困惑需要倾诉的时候,他(她)总会不厌其烦,为你化解心中的不快。
请以“朋友”为话题,写作。
要求:(1)请自拟文题,然后作文。
(2)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恰当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4)书写规范,卷面整洁。(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酌情奖励)
(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容易显露个人信息的地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B
3.A
4.A
5.B
6.(1) 朝花夕拾 鉴略
(2) 忑 lěnɡ zhào
(3) 座 坐
(4)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不可能不一齐忘却在里面
7. 反复、拟人; 排比、拟人; 排比、比喻
8.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9. (1)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 (2)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 (3)遂成枯落(最终,终于) (4)以负陛下(辜负) 10.(1)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2)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11.(1)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家产只是八百株桑树,十五顷薄田。(2)诸葛亮在外做官,不做其他兼职营生增加自己的收入。(3)诸葛亮死时,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和物品。
12.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或:“我” 重拾了信心,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13.“一反常态”的意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意思相近即可) 14.A.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我” 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B.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 15..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 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16.从耐心看“我”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 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17.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18.(1)(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2)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或: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19.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20.示例: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有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走出森林。(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2.例文
有你在我身后
偶然打开音乐,不经意间有放起那首歌曲,听着那熟悉的旋律,觉得你仿佛就在我身后,从不成离去。
——题记
已经不记得有多少个春夏秋冬,我们一起在田野里无忧无虑的奔跑;已经不记得有多少个春夏秋冬,我们一起和自由的风逐步竞走。只记得那曾经肆无忌惮的欢笑打闹。累了,便头顶头,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闭上眼,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倾听着微风的低声诉语。纵然睡着了,也在睡梦中感受彼此的存在,在没有天空,没有大地,只有一片虚无的黑暗中,只有你在我身后。
转眼间,时光流逝,曾经形影不离的我们却已远隔他乡,至今还记得那次的分别,没有问候,没有祝福,只有两个单纯少年的抱头痛哭,泪水完全打湿了衣襟。记得曾多少次的苦恼撒娇,也没能挽回我们的相聚。后来呢,习惯了,也就渐渐的成熟了,只是每周都会写信个你,也往往会接到你的来信,每每拆开你的信件,倾听你的生活,恍惚间仿佛又看到了你的身影,又回到了那个梦中的童年,那熟悉的草地,从未离我远去,而你就在我身后,从未离去。
生活总会有那么些烦心琐事,我曾迷茫过、痛苦过、逃避过、发泄过,也曾一度颓废,对生活失去信心,整天死气沉沉﹑无精打采,只觉得世界仿佛失去了一切光彩,一片灰暗,再没了前行的勇气。却每每眼前浮现出你的身影,那无拘无束的满脸笑意,于是,便忽的觉得身上的包袱轻了好多,心情也好了起来,眼前的世界再次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于是再次有了前行的勇气,整顿一下心情,背起包袱,继续向着未来出发。
曾多次写信与你,也曾多次的得到你的回信,众多的来信中,内容大都忘却,却有一句让我难以忘怀:即使世界把你所遗忘,但是记得,还有我在你身边。于是,傻傻的笑了,友亦如此,亦亦何求。
听着旋律,跟着节拍,听着耳机传来的熟悉的歌曲,不由自主附声高唱起来:有你在我身后,让生活更新鲜,每一刻都精彩万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