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前四单元复习试题(一)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朝花夕拾》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论语》,让“我”感到痛苦,少年鲁迅也不喜欢《天演论》。
B.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为人正直的人,他和寿镜吾都是鲁迅非常尊重的老师。
C.范爱农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他对辛亥革命是非常欢迎的,但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和重用。
D.《二十四孝图》是一部宣扬封建孝道思想的著作,鲁迅针对“卧冰求鲤”“孔融让梨”“老莱娱亲”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棱镜(líng) 花苞(bāo) 吝啬(sè) 端庄(duān)
B.池畦(wā) 睫毛(jié) 化妆(zhuāng) 掩饰(shì)
C.高邈(mào) 干涩(sè) 凄冷(qī) 莅临(lì)
D.静谧(mì) 绿茵(yīn) 娇媚(mèi) 粗犷(guǎng)
3.选出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C.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D.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
4.给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②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③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⑤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A.③④①②⑤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②①⑤ D.③①②④⑤
5.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④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
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了。
A.③①⑥②⑤④ B.③⑤②⑥①④ C.③⑥①②⑤④ D.③②①⑥⑤④
二、基础知识综合
6.【梳理一】用联想法积累字词、文化知识
当他读到《荷叶·母亲》这段时,他联想到同音同形的现象。
半夜听见fán①杂的雨声,我觉得有些fán②闷。从窗内往外看,那朵红莲,被打得左右攲斜。在窗口徘徊了一会,我忽然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看到这一幕,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根据相同的拼音写汉字。①________ ②________
(2)由相同偏旁的“徘徊”联想到《秋天的怀念》也有一个类似的词[qiáo cuì] ③_____,也是两个相同偏旁的字组成,形容人面色差。
(3)关于称呼,由语段中“红莲”联想到莲花的别称“菡萏”,可见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称呼与叫法。例如发表意见,自谦时叫做_______;尊称时叫做_______。(A.高见 B.愚见)
三、综合性学习
7.综合实践。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
造成环境污染。可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
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50字以内,语言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比阅读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回:“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回:“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齐田氏祖①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日:“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②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③,进口:“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④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⑤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噆⑥肤,虎狼食内,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选自《诸子集成 列子 说符》)
【注释】①祖:这里是祭祀天地鬼神之意。②和:应和。表示同意。③预于次:参预在末座。预,参预。次,在排列上次一等。④类:种类,物类。⑤选:更迭,交替。⑥唱:叮,咬。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期日中( ) ②太丘舍去( )
③众客和之如响( ) ④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不如君言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河中石兽》)
C.与人期行 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D.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9.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殖 五 谷 生 鱼 鸟 以 为 之 用
10.翻译下列句子。
(1)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1.结合【甲】文中元方和【乙】文中鲍氏之子的语言,分析他们不同的个性。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守山人
张小萌
①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②“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地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③“老康,我老了啊。”
④“老朱,我也老了。”
⑤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⑥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 多吧,绝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儿啊,现在是又……”
⑦“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儿老朱呵呵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⑧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儿。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根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⑨“三十七年了。”老康说。
⑩“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⑾“大家都没忘啊。”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⑿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
⒀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噓不已。
⒁“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是哭了。
⒂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 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⒃蓝天,白云,青翠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
⒄“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日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明泽的眼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⒅“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
⒆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原文有删改)
12.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①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②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⒁和⒅段中两次写到老康“哭了”,但原因不同,第一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语境,赏析文章第 段中的画线句。
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
15.第⒃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6.文章⒄—⒆段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那年花开
钱海燕
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作业做完了,再做其他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喝杯茶吧。”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被工人不小心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这太神奇了!”找不由得惊叹道。
“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将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有删改)
17.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
18.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句子,分析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19.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20.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21.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六、作文
22.春天来了,请你写出你某次春游中所看到的景物,描写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不超过2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3.C
4.A
5.A
6.(1) 繁 烦
(2)憔悴
(3) B A
7. (1)信息里同时体现“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美丽中国”这三个要义 (2)构图要素由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字母Z HB构成。橄榄枝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植物和生态环境。地球、太阳、山、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山和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具有中国特色。Z HB为 “中国环境保护”的缩写,表明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 示例:爸爸,我不赞成放那么多烟花。其实,表示孝道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帮爷爷实现他的愿望,在生活和身体上多关心爷爷,或在爷爷生日那天种一棵纪念树,等等,放花炮既不能为爷爷带来任何好处,还污染环境,影响邻居……
8. 约定 舍弃、丢下 回响,回声 只,只是 D 9.殖 五 谷 ∕ 生 鱼 鸟 ∕ 以 为 之 用 10.(1)人类把能够食用的拿来食用,难道是上天本来为了人类才生出这种物类(供人食用)的吗?
(2)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11.元方面对失信的友人据理抗辩,体现出他有礼有节、讲信明理;鲍氏之子当众提出自己的见解:天地间的生物和我们人并存,本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可见其敢于向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
12. ③老朱因为身体原因离开山林 ④两个年轻人继承父亲志愿来守护山林 13. 为朋友离开而悲伤 为守山后继有人而欣慰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朱”比作“松树”“山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走路的姿势,“挺拔”“沉稳”与前文“弓着腰”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他完成了守护大山使命的自豪与从容。 15.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山中景色的特点,渲染出清新美好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了铺垫。 16.交代了老朱离开山林后去世的情况,补充交代了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事情,使文章情节更加完整;揭示并深化了主题,讴歌了代代相传、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
17.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或:“我” 重拾了信心,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18.“一反常态”的意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意思相近即可) 19.A.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我” 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B.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 20..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 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21.从耐心看“我”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 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22.春天的天井湖,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眼都是。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柳树姑娘站在河边,梳洗着秀发。风轻轻一吹,满头长发随风飘扬。红、白、粉三色桃花互相衬托,点缀着天井湖,显得分外美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