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2 22:3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心有一团火,
温暖众人心
张秉贵(1918—1987),原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售货员
2017年王府井集团决定,为纪念曾经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工作30多年的老劳模张秉贵,将每年的9月18日设立为张秉贵日。
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劳动者,怎会有这样的殊荣?
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掌握文章行文线索和结构特点
把握用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体悟细节描写的魅力
学习张秉贵在平凡的岗位上表现出的不平凡的优秀品质和他的奉献
教学目标
张秉贵(1918—1987),原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售货员, 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着每一个顾客的心;他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本文是《北京日报》记者在1977年采访张秉贵同志后写的通讯。
张秉贵
林为民,1942年出生在我国台湾,父亲为爱国烈士林正亨。林为民自18岁起先后就职于北京日报社、北京晚报社,直至退休。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记者工作。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以昂扬的热情和冲天干劲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张秉贵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被誉为“燕京第九景”。
解题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表层意思是说张秉贵业务熟练,服务热情似火,市民被他的真诚和一心一意为大家服务的行为所感动;
内在含意是歌颂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先锋人物们火一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突出的是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勇于担当和付出的精神。
本文标题“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心有一团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张秉贵接待顾客时饱满的工作热情。
“温暖众人心”指顾客满意且以真心回馈张秉贵。这一标题句式整齐,揭示了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基础知识
1.明确字音
嗬(hē) 嘱咐(zhǔ)
亲昵(nì) 凌辱(líng)
兵痞(pǐ) 阜新(fù)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和蔼可亲:指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心神不定:指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整体感知
文章基本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表现。
第二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成长。
第三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影响。
(二)探究人物精神品质及现实意义:
1.思考,文章写了张秉贵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从中可以看出张秉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张秉贵用糖哄哭闹的小孩,表现了他的耐心细致、周到体贴。
②张秉贵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表现了他体贴入微、急人所急、解人所难的品质。
③张秉贵接待了气呼呼的女顾客,表现了他的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和蔼亲切。
④张秉贵的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表现了他的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公私分明。
⑤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表现了他自我反省、不断成长的品质。
⑥张秉贵忆往昔被兵痞打,今天却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不已,表现了他懂得感恩,乐于奉献的品质。
⑦张秉贵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表现他主动求知、严于律己、视“为人民服务”为服务宗旨的品质。
⑧张秉贵去吃夜宵,因座无虚席,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而受启发,表现了他善于剖析小事、思想觉悟高。
小结:
张秉贵是一位热情体贴、细致周到、诚恳耐心的优秀老售货员。
好处:典型事例是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具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例。选取典型事例塑造人物,便于直接描述人物在工作或生活中的表现,反映人物表现的情感态度、性格品质、精神追求等人物形象的本质。具有“以一当十”的作用。
在新闻写作中,恰当地选用典型事例,是揭示事物本质突出人物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比如本文所选的这些典型事例,虽然有详有略,但都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张秉贵的性格、思想以及他为人处世的态度。
2、找出文章中有“一团火”的句子,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结构有什么特点?线索:分析贯串全文、连缀材料的对象是什么。结构:从作者采用的叙述方法(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角度思考。
①他站在柜台里的那股精神劲儿,售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
②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
③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
④您那感人肺腑的事迹,使我心中仿佛升起了一团火。
线索:“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是本文的线索。作品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叙写老售货员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主人公具有“一团火”的精神风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这种结构安排,起到了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结构特点:倒叙写法。先点明张秉贵是劳动模范,再用丰富事例加以证明,同时辅以插叙。买糖果的人形形色色,有老有少,有感激他、赞扬他的,也有脾气暴、对他发火的,但是张秉贵始终用他“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态度服务每一个人。这样安排更能突出这位劳动模范就如一团火,无论何时何境都能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温暖众人心的美好精神品质。
“顺叙”也称正叙,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作用:使叙述的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补叙”在叙事之后再补充叙述事件的结果等内容。
只对情节中的人、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
3、文章在描写张秉贵的时候,选择了很多细节,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1:
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强烈的细节对比,突出张秉贵忘我的工作精神。
示例2:
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遇到了什么不顾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 “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 我向您介绍一下。”
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揭示他的主动耐心、亲切和蔼,善于应对各种顾客。
示例3:
他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
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他的细致周到。
示例4:
忆往昔,看今天,他默默地想,现在我刚为人民做一点儿事,他们就把我当亲人相待,我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58年他入党后,想了又想,个共产党员到底图什么 图的就是多为人民服务!
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成长过程。
小结:细节描写使内容更加真切感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4.文章以一位青年农民写的一首诗结尾,有什么深意?
①这首诗抒发了他对张秉贵的赞美之情,深化了文章主旨。
②这首诗是对张秉贵精神的高度概括,同时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③以诗歌结尾,富有文学色彩,丰富了文章内容,让通讯变得 生动活泼。
5.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张秉贵的崇高精神?
①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全面展示张秉贵的工作风采。
在“点”的描写上,张秉贵卖糖给带小孩的顾客的细节,表现其细心;以扭转女顾客态度的故事,表现其耐心。
在“面”的描写上,主要写张秉贵的日常工作状态、业务能力养成、普通顾客对张秉贵的尊重、全国人民对他的称赞等内容,全面地展示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社会影响。
②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使人物展示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正面描写能够使读者对张秉贵的形象有直观认识,而侧面描写则是通过他人的言语来写张秉贵,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也更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
③运用对比描写的手法,深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如文章中张秉贵生活与工作的对比、上班时与下班后的对比,突出了他也是一个“普通人”的性质;以新中国成立前后张秉贵所受待遇的对比,突出了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产生的根源。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张秉贵是一位尽心尽责、默默无闻的党员同志。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________,只有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有坚强的人生支柱、正确的是非标准和有效的政治免疫力。
A.名节源于党性,是非明于学习,腐败止于正气
B.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是非明于学习
C.是非明于学习,腐败止于正气,名节源于党性
D.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
D
【解析】注意与前面的“三讲”的对应。先是“学习”,排除A、B;后是“政治”,排除C;最后是“正气”,对应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