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结构初体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顺序结构初体验” 是中图版信息技术五年级(全一册)第五单元“趣味编程领进门”第二节“程序结构初接触”第一课的内容。本节是在认识Scratch软件及其界面,初步尝试程序设计的基础上,学习、理解顺序结构的执行过程,并用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的方法来描绘校园生活。顺序结构是程序结构中最基本的,因此本课为后续循环结构和选择结构的学习、第三节程序设计的综合运用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基本都认识和了解了Scratch软件及其界面,通过让小猫跑动起来,初步体验了这种搭积木式的程序设计。本课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可以尽情地规划、展现校园情境,因此学习兴趣比较高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新增舞台背景和角色,能掌握移动和外观指令的功能及使用。
2.能初步掌握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的方法,并迁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Scratch再现“学校门口师生互问早安”情境的过程,理解顺序结构的执行方式,感受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的思想,并用其来描绘校园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程序设计的思维,提高编程兴趣。
2.抒发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合理添加指令实现角色的移动和对话效果。
2.在创编校园情境剧中理解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的执行过程。
教学难点:在创编校园情境剧的过程中理解顺序结构程序设计,并迁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
课件、Scratch素材、学案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
播放赵本山、宋丹丹演的小品笑话,提问:把大象装进冰箱需要几步?
第一步:打开冰箱门 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 第三步:关上冰箱门 (展示相应步骤的图片和流程图)
问:这三步的顺序可以打乱吗?
导入:像这样从开始到结束,按照先后顺序依次进行的事情,在我们程序设计里就叫做顺序结构。今天我们一起来初步体验顺序结构(板书课题:顺序结构初体验)。
(二)模拟“师生互问早安” 情境(20’)
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是按顺序先后进行的?
学生回答问题(按课表上课、烤面包、包饺子、煮饭……)
师:大家每天来上学时总是先走到校门口,然后见到老师有礼貌地问好,最后走进教学楼回班。
布置任务一:用Scratch模拟“师生互问早安”的情境故事。
请一位学生一起表演该情境剧。问:情境中的地点、人物、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
师:在Scratch中,与地点、人物相对应的是舞台、角色。
学生观看微视频,自主完成新增舞台背景(学校门口)和角色(老师、小林)的操作。(提示注意背景图片要铺满舞台、注意调整角色的大小和初始位置。)
师:那小林、老师都干了什么呢(按照先后顺序说)?
一位学生回答。
师:小林和老师的动作和对话在Scratch中需要用指令来完成。
学生参考“学案”中的指令功能介绍,合理添加指令完成小林和老师的脚本程序的编写。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在搭建脚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展示一位指令选择不合理的学生的作品,强调四个移动指令 和两个说话指令 的区别。
再展示一位学生的作品,提问:执行脚本后,出现了什么问题?(老师还没等小林走近打招呼就问好了)
学生组内交流,探讨解决的方法。
学生回答。(老师要等到小林问好以后再说话,需用等待指令:。)
师:等待的时间是随便设置吗?如何确定?(由小林走到校门口+向老师问好的时间决定)
学生改进小林和老师的脚本。(小林未等到老师问好就走进教学楼的问题用同样的方法解决。)
已完成上述脚本编写的学生,继续完成进阶任务。
进阶任务:通过增加角色、交通工具或内容来继续创作“师生互问早安”的情境故事。
(三)创编校园情境剧(8’)
布置任务二:我们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充分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利用Scratch创编校园情景剧,从给定素材中选定1个场景、1~2个角色,利用角色动作和对话效果表现情境故事。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7’)
展示各个小组的故事作品,师生围绕“学案”中的评价标准展开评价。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内容 内容有趣味,有意义。
技术 界面美观,角色选择合理,角色的大小和位置符合真实的情境。
指令使用恰当,角色的动作和对话衔接流畅。
创新 程序设计内容有创意,形式新颖。
根据他人的评价,学生改进、完善自己的故事作品。
(五)课堂总结(2’)
1.梳理本节课的知识。
2.作品可发布至Scratch魔法学校、阿尔法营等网站进行分享。
八、板书设计
顺序结构初体验
(略,详见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