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秋天的怀念
一、基础知识
1.根据下列所给词语含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功能。( )
(2)形容人脸色不好。( )
(3)颜色鲜明而美丽。( )
(4)高尚纯洁。( )
【答案】(1)瘫痪 (2)憔悴 (3)烂漫 (4)高洁
【解析】
考查根据词义写出的词语的能力。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词语含义的把握,对词语字眼的记忆。根据词语含义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如“高尚纯洁”,还可提取其中的“高”和“洁”组成“高洁”作为答案。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憎恨(zèng) 沉寂(jì) 瘫痪(tān)
B.侍弄(shì) 捶打(chuí) 絮叨(xù)
C.烂漫(màn) 创伤(chuàng) 暴怒(bào)
D.仿膳(shàn) 恢复(huī) 豌豆(wǎn)
【答案】B
【解析】
A.憎zēng;
C.创chuāng;
D.豌wān;
故选B。
3.下面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史铁生先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课本中。
C.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D.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能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修改病句。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A. 句式杂糅,可删掉“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B. 语意重复,“大约”“左右”删掉其一;C.正确;D.前后不一致,应删去“是否”。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中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中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________向四周的墙壁。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________着我的动静。
(3)母亲________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4)母亲进来了,________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A.摔 听 跑 站 B.扔 看 扑 挡
C.摔 听 扑 挡 D.丢 看 走 站
【答案】C
【解析】
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此题可用排除法。结合第一句的意思可知,“摔”字比“扔”和“丢”字更能表现当时“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故排除B、D两项。“扑”和“挡”这两个动词,用在句中来刻画母亲的动作,说明母亲想得很周到细致,不想让儿子想起伤心的事,比“跑”和“站”更能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选C。
5.文中母亲坚持让“我”去北海看菊花的目的是( )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B.只是让“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北海的菊花开得烂漫,非常漂亮。
【答案】C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解答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和上下文内容分析。母亲知道自己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所剩的时日也不多了,她想在生前带儿子去北海看看象征着顽强生命力的花,想让儿子高兴,重塑对生活的希望。A与文章表达的内容不符;B“只是”一词说得太片面;D这不是母亲的真实用意。故答案为C。
6.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却忽然残疾了的史铁生,这才惊异地发现,在古老的地坛里,淡褪了容颜的断壁残垣,亘古不败的冉冉红日,以及满目荒芜的丛草密林,处处散发出令人震撼的生命的气息。
A.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的史铁生忽然残疾了。
B.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C.古老的地坛,处处令人惊异和震撼。
D.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语段的理解以及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认真分析语段,找出语段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概括成谁做了什么事即可。此语段围绕史铁生来写,可提取主要信息为: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我的姑奶奶,今天你这搞得花枝招展的出来干吗 害我差点没认出你。
B.我家的户口本不见了,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最终还是没找着。
C.大家对我们公司有什么意见请尽管提,我们洗耳恭听,虚心接受。
D.锻炼身体必须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收效甚微。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B项使用错误,“翻来覆去”意思是: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8.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爆怒无常。
B.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C.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
D.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竞是永远的诀别。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没有错别字。其他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A:“爆”应为“暴”;C:“复”应为“覆”;D:“竞”应为“竟”。
9.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B.“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C.“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常用标点符号的使用。要熟悉常见标点符号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方法。C项使用正确。A项中,第一个逗号应该在引号之外;B项中“喊着”后面的冒号应该改为逗号,D项中间接引用句号放到后引号外,应改为: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10.七年级某班以“细说母爱”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活动中,班级进行主题宣传活动,请你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一则宣传语。
(2)活动中,丹丹同学拟写了一篇短文,以表达对母爱的感恩之情。下面是短文的部分内容,请你按照要求帮她修改。从现在开始,【A】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亲身的实际行动感谢母亲。当妈妈下班回来,帮她倒一杯热茶;当妈妈累了一天终于可以坐下来了,帮她捶捶背,揉揉肩;当妈妈要睡觉了,帮她打一盆热水,暖暖脚;【B】当我们考试后,给妈妈奉上一份沾沾自喜的答卷。
①【A】处画线句中有不合逻辑的问题,应将“ ”一词删除。
②【B】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 ”一词改为“ ”。
(3)当母亲生日到来时,你准备对母亲说些什么话?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案】(1)示例一:山,没有母亲的爱高;海,没有母亲的爱深。
示例二:母爱像春天的暖风,吹拂着我们的心。
(2)①亲身
②沾沾自喜 称心如意 (满意)
(3)亲爱的妈妈,岁月的磨砺让你的青春老去,风雨的洗涤让你的红颜褪色,但是在我的心中,你就是那朵最美丽的牡丹花——富贵又吉祥。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祝福您生日快乐!(答案不唯一)
【解析】
(1)考查学生的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宣传标语要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简洁:句式简短、字数较少、表达准确。作答要围绕“主题”拟写。可以使用名人名言,最好使用对偶句的形式。
点睛:宣传标语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达到宣传鼓动的目的,因而要求语言简洁凝练,显明易记,易于传播,带有感染力和鼓动性。
(2)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①句是“自己”和“亲身”重复,②句是词语的误用,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洋洋的样子。与语境不符。
(3)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其次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表达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做到说话有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答案不唯一。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是本义的一项是( )
A.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D.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
【答案】A
【解析】
A田地:本义是耕种用的土地。在这里用的是引申义,是地步、程度的意思。B、C、D三项都用的是本义。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2.有人认为根据本文的主要内容,应该将题目换成“怀念我的母亲”更好,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13.联系上下文,揣摩第①段中加点词的作用。
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14.请从内容、修辞或情感等角度,赏析第⑦段中划线句子。
15.文中的母亲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你认为这位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应该是什么?请以她的口吻写下来。
【答案】12.不赞同。因为①原题不仅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②“秋天”象征了“我”不幸的遭遇、暗淡的心情,以及“我”读懂了母亲的话,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经历;③原题蕴含着对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13.这两个动词(或叠词),写出了母亲希望“我”发泄心中的苦痛,恢复平静,又不放心“我”一个人呆着,表现了母亲的对儿子的理解、呵护,无私的关爱
14.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用北海的各色花象征着不同人生的不同精彩,只要敢于坚持,正视自身的价值,生命之花就可以开得绚烂多彩
15.结合文意,能体现母亲对孩子的爱、呵护以及放心不下即可。(没有以母亲的口吻来写的,酌情扣分)
【解析】
12.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先回答“不能”。“秋天的怀念”的“秋”字有好几层意思。点明了本文事件发生的时间,而且秋天这个时节特别能表达人物心中的悲伤和思念之情。联系第④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和第⑦段“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可知,母亲是秋天去世,菊花盛开在秋季,又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也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以“秋天的怀念”为题目,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沉痛的思念情怀,体会到了母亲深沉的爱。这些内容都不是“怀念母亲”所能涵盖的。
13.本题考查词语理解。联系第一段内容,作者在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候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作者看不见的地方偷偷的听着作者的动静。从这里可看出,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表现了母亲的对儿子的理解、呵护,无私的关爱。
1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根据画线句子中的“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排比修辞,作用是增强了语言气势。这几话还写了各种菊花在秋风中绽放的情景,突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北海的各色花象征着不同人生的不同精彩,只要敢于坚持,正视自身的价值,生命之花就可以开得绚烂多彩。这几句话描写妹妹带“我”看菊花,与第③段母亲要带“我”看菊花的情节照应,表达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也包含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15.本题考查阅读拓展。结合文意,能体现母亲对孩子的爱、呵护以及放心不下即可。如:我不能这样倒下了,我还要让儿子重新拾回信心,他要坚强地活下去,至少我还要活到那时他能自己生活了……还有我的女儿,她还没成年,她需要我。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的花朵
李雪峰
①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它们像一坨坨的细碎阳光,金黄在春天湿漉漉的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雾气的田塍上,印满纷乱的牛羊蹄印的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在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一片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幽绿苔藓的墙基或台阶缝隙里,或者那些泥土斑驳、墙头生满了蓬草的残墙败垣上。
②蒲公英开花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当漫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它们或瑟瑟地开在一块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丛里,像一簇簇微微燃烧的火苗。它们黄茸茸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也就沉沉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地睡去了。
③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一两朵黄茸茸的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的冰冷马路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简陋的竹筐里,在村庄女人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那一条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④它们是到城市来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⑤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沾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常常会买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洗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食物,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活的自然气息。
⑥它们和许多的人一样,从乡村来却再也回不到那弥漫着泥土腥香气息的乡间了。
⑦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一百二十多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二十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的一个临近不惑的人。我也常常掏几角钱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我家的墙壁上,常常挂几束已经风干的蒲公英或在院子里晾晒一些还带着薄薄一层乡间水汽的湿漉漉的蒲公英。
⑧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已经被霜蜇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沾着些湿漉漉的泥土,许多蒲公英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有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开花了,那金黄色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粒粒淡定的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
⑨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一朵朵绒球,当晚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一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从竹筛里飞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一缕的风飞走了。
⑩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草或一棵树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又将会在河畔、在山间萌芽,展叶,开花,重新点燃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他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生育和养育我们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灵魂是不会流落的,它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片土。不管岁月多么苍凉,不管脚步多么遥远,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漫长,不管生命是多么沉重,但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一片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一声苍老的呼唤里……
(选自《散文百家》,有改动)
16.文章以并不起眼的蒲公英作为情感的载体,请简述蒲公英有什么特点?
17.根据要求,结合上下文回答问题。
(1)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体会句子的含义)
(2)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18.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上简述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19.文章以“回家的花朵”为标题,有什么深刻的意蕴?
【答案】16.分布广;花开得早,花期长;可食用,能败火祛毒;平凡但生命力强;种子回归乡野(轻盈自由飞得远)。
17.(1)蒲公英是春天最早萌发的植物,它的萌芽昭示着春天的到来,大地上万物开始复苏,新一年的劳作开始了。(2)这个句子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描写蒲公英艰难而执着的回乡历程,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游子渴盼早日回故园的心情。
18.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写乡村转到写城市,由写蒲公英转到写人。内容上,用“亲戚”一词表明蒲公英和迁居城市的人血脉相连,感情相通,从而表达了从乡村进入城市的人对蒲公英的喜爱和依恋。
19.意蕴:①蒲公英无论在哪里,最终都要回到乡野老家;②漂泊游离在外的人,无论离家有多远有多久,终究是要回到故乡的。
【解析】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选文第①段“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和“金黄在春天湿漉漉的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雾气的田塍上,印满纷乱的牛羊蹄印的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在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一片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幽绿苔藓的墙基或台阶缝隙里,或者那些泥土斑驳、墙头生满了蓬草的残墙败垣上”概括可知,蒲公英开花早、分布广;
根据第②段“蒲公英开花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当漫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概括可知,蒲公英花期长,盛开时间久;
由选文第②段“它们黄茸茸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也就沉沉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地睡去了”可知,蒲公英平凡至极,但生命力顽强;
根据选文第⑤段“他们常常会买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洗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食物,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活的自然气息”概括可得:蒲公英可食用,能败火祛毒;
根据第 段“不管岁月多么苍凉,不管脚步多么遥远,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漫长,不管生命是多么沉重,但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一片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一声苍老的呼唤里”可知,蒲公英轻盈自由,拼尽全力终究回归乡野。
1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及赏析。
(1)“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指的是蒲公英萌发生长日期早,蒲公英是报春的使者,是春天到来的象征,蒲公英的出现带来春的气息,令大地复苏,使村庄恢复生机与活力。
(2)“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将蒲公英随风飞舞,飘向乡野喻为“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这里运用了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将蒲公英人格化,生动想象地写出蒲公英艰难执着的回乡之旅,作者寄情于景,委婉抒发了游子渴望回归家乡的炙热之情。
18.此题考查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铺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
此段只有一句话“它们是到城市来寻找它们的亲戚的”,该句话紧承第③段“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的冰冷马路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简陋的竹筐里,在村庄女人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那一条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同时引出的⑤段“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沾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由第③段只写蒲公英过渡到第⑤段开始写人,由写乡村转到写城市,据此可知第④段为过渡句,起承上启下作用。表达了对蒲公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9.本题考查题目含义。
答题思路:表层含义一般和文章具体内容相关,深层含义一般和主题、情感相关,两者都要回归文本,找到关键词句去体会回答。
(1)表层含义。结合第⑨段“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可知,蒲公英的绒球被风吹开,飘到天空,由此作者展开联想,蒲公英是回到了乡野老家,故表层含义是:“回家的花朵”即回家的蒲公英,表面上指蒲公英无论在哪里,最终都要回到乡野老家。
(2)深层含义。结合第⑤段“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沾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可知,蒲公英就是那些漂泊在外的人,蒲公英要回到故乡,那些漂泊在外的人也想回到故乡,故深层含义一:回家的蒲公英暗指漂泊游离在外的人,无论离家有多远有多久,终究是要回到故乡的。
结合第 段“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那生育和养育我们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可知,蒲公英回到了故乡,可是那些漂泊在外的人却无法回到故乡,他们的身体和灵魂都是漂泊的,伤感的,思念的,故深层含义二是:借蒲公英来抒发在外漂泊的游子想回却无法回去的伤感之情,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