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3 20:3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七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单元复习课件
每课知识梳理与训练题
古文考点梳理对比阅读
古诗文默写
古诗鉴赏
综合性学习
名著阅读
单元能力测试卷
问题知识梳理与阅读指导
月考期中期末全册综合复习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知 识 梳 理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课文文体:回忆性散文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坟》《华盖集》。
三、课文背景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26年,鲁迅写这篇散文“重提旧事”。这年,鲁迅目睹“三一八”惨案,愤怒不已,并亲自参加对北洋军阀的斗争,遭到了通缉。他来到厦门后,仍很失望,厦门大学也充满了陈腐之气,那里的校领导顽固地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强迫学生尊孔读经。鲁迅“重提旧事”就是为了借它来讽喻现实,也就是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来痛斥封建教育迫使儿童读那些无用之书,摧残儿童身心的罪恶。
四、读准字音
1.生字读音
搁(gē) 掷(zhì)
憎恶(zēng wù) 菩萨(pú sà)
竹竿(zhú gān) 烦琐(fán suǒ)
辫子(biàn zi) 胸脯(xiōnɡ pú)
哀悼(āi dào) 疮疤(chuāng bā)
茉莉(mò lì) 书斋(shū zhāi)
霹雳(pī lì) 粗拙(cū zhuō)
守寡(shǒu guǎ) 震悚(zhèn sǒng)
诘问(jié wèn) 脐(qí)
2.多音字
折shé折本 zhē折腾 zhé夭折 折服 折叠
拗niù执拗 ào拗口 ǎo拗断
3.形近字
攥zuàn 攥在手里 赚zhuàn 赚钱
攒zǎn 攒钱 攒cuán 攒成小球
霄xiāo 云霄 九霄云外 宵xiāo 宵夜 通宵达旦
厥jué 昏厥 蕨jué 蕨类植物 撅juē 撅着嘴 撅尾巴
獗jué 猖獗 鳜guì 鳜鱼 蹶jué 一蹶不振
五、重点词语
确凿:确实。 缠络:缠绕。
无妨:没有妨碍;没有关系。
高枕而卧:垫高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拗:弯曲,弯转。
绅士: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
倜傥:洒脱,不拘束。
六、考点链接
动作描写及其作用
作用:
(1)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2)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3)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答题模式:
运用……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传声……)地写出了(表现了/强调了……)+陈述对象+特点+表达感情。
七、答疑解惑
1.作者说百草园里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否矛盾?为什么?
“似乎”、“确凿”两个词语连用在一起并不矛盾,这里实际上
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深切怀恋。确凿:指的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
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因为记忆中的百草园只有童年中
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且相隔久远,所以并不那么确实。
2.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
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
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
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3、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
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4.课文第9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 ; 排比、拟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表达了对家人的埋
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5.文中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属于那种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
插叙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揭
示了其是我童年乐园的原因
八、课文主题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描写来作者由童年的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将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九、拓展延伸 鲁迅为国弃医从文
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忱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片子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四周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痹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后,心中受到极大的震撼,他感到“但凡愚弱的国民,即便体魄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资料跟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他断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
10 再塑生命的人
一、课文文体:散文
二、作者介绍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凭着自强不息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其主要作品有《走出黑暗》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三、背景链接
海伦凯勒,一个从小就又聋又瞎的人,对生活失去信心,变得暴躁,之前生活完全是绝望的。就在绝望中,来了个新老师,让她学会了听,学会了说,虽然盲,但她学会了很多很多,甚至与常人无异,最后会多国语言,还是演讲家。她一直都是又聋又瞎,却比普通人会的语言还多。所以,这位老师的第一次到来,对她非常重要。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而且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她为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与怀念,写下了此文。
四、题目解说:
“再塑生命”的字面意思是“重新塑造生命”。本来在我的那个寂静
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在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
“我”体验了爱,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正如作者自己所言: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
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 “
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五、读准字音
搓捻(cuō niǎn) 绽开(zhàn kāi)
惭愧(cán kuì) 奥秘(ào mì)
拼凑(pīn còu) 企盼(qǐ pàn)
疲倦不堪(pí juàn bù kān)
恍然大悟(huǎng rán dà wù)
小心翼翼(xiǎo xīn yì yì)
花团锦簇(huā tuán jǐn cù)
六、重点词语
截然不同:界限分明,完全不同。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疲惫不堪:非常疲乏,难以忍受。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恍然大悟: 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悟:心里明白。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七、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真实地记叙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的高超教育艺术,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求知的热切希望和求学中艰辛却愉快的生活感受。
八、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身残志坚人的事迹。
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26岁时听觉衰退,35岁时完全耳聋……世界不给他欢乐 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与世界。
阿炳,二十多岁时患眼疾双眼相继失明……二胡作品《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25岁全身瘫痪 双目失明,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富兰克林 罗斯福,美国政治家41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 下肢瘫痪……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
张海迪,5岁时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 高位截瘫,自学掌握英语、日语、德语等,当代知名作家翻译家
11 《论语》十二章
一、课文文体:语录体
二、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三、文体知识
语录体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也叫格言体)散文,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四、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2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为人处事的原则。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五、重点词语
1.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
2.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表示确数)
(3)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4)不亦君子乎(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5)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6)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平民百姓;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7)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数词,三)
(8)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3.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 知:了解
温故而知新 知:理解
人不知而不愠 而: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而:表顺承
默而识之 而:表修饰
敏而好学 而:表并列
可以为师矣 为:做、成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替
不亦乐乎 乐:快乐
回也不改其乐 乐:乐趣
4.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六、理解性默写(示例)
《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也要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七、课文主题
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一、作品主题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共十篇。作品主要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在夹叙夹议中表现出对反动派、守旧势力的抨击和嘲讽,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集,充满着他对往事的回忆与对时弊的理性批判。
二、一句话内容概括
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
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
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虚伪的《二十四孝图》;
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
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
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
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
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三、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以及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作者保姆长妈妈:愚昧、迷信、粗俗、不拘小节、饶舌多事、淳朴、善良、真诚、热爱关心孩子。
恩师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平等待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朋友范爱农:一位觉醒的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进步但不合时宜、妥协、懦弱的知识分子。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鲁迅从没指责过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邻居衍太太:一个十足的两面派,经常在背后怂恿孩子们做坏事儿,事后又在人前做好人。心术不正 ,虚伪自私。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鄙视她。
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此外还有庸医
陈莲河——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
四、《朝花夕拾》的分类
以议论为中心线索,同所描述的生活片断穿插在一起,有较浓的杂文色彩 《猫·狗·鼠》、《二十四孝图》、《无常》;
以描写一个人物为中心,同描述个人的感受密切结合,有传记文的特点: 《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以叙述一段生活为中心,同描写穿插起来,将议论、抒情寓于描述之中:《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
五、艺术手法
1、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3、 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4、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
5、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