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目标导航
思维导图
知识要点
历史图片
解题技巧
课堂探究
过关训练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学习目标 1.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基本史实。掌握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分析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通过分析“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提高透过历史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稳定社会局势,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一、西汉建立
1.时间:公元 年。
2.建立者: (汉高祖)。
3.定都: 。
4.困局: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如何
,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长安
刘邦
前202
二、休养生息政策
1.指导思想:吸取秦朝因 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
了 的政策。
2.劳动力:汉高祖下令“ ”,让士兵还乡
;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
,以增加农业 。
3.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 的政策,稳定民心并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轻徭薄赋
劳动力
平民
务农
兵皆罢归家
休养生息
暴政
三、“文景之治”
1.背景:汉初经济残破,百姓极度贫困。
2.内容:
(1)汉 帝、汉 帝时期,提倡 ,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等。
(2)重视“ ”,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3)提倡 ,反对 。
3.影响: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钱粮充盈,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 ”。
文景之治
奢侈浮华
勤俭治国
以德化民
以农为本
景
文
汉文帝像
西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
“汉并天下”瓦当
汉高祖像
A
★在建立汉政权前后,刘邦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如韩信为齐王,英布为淮南王。但后来,他以各种理由诛杀了其中6个异姓王。刘邦剪除异姓王( )
A.目的是强化专制皇权 B.深受分封制观念影响
C.体现他统治十分残暴 D.导致王国问题的形成
【解析】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占有汉朝大片疆域,且手握重兵,对汉朝中央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刘邦为了强化专制皇权剪除异姓王。A项符合题意;刘邦剪除异姓王,体现出的是废除分封制,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刘邦剪除异姓王并不能体现他统治十分残暴,C项不符合题意;刘邦剪除异姓王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1.【教材材料研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答案:
研读:依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可知反映了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人们生活困苦、土地荒芜的景象。
境况:由于秦的暴政以及多年战乱,西汉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大片田地荒芜,饥荒、战乱使人口锐减,社会不稳定。
2.【史料研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代刑罚制度的改革是汉文帝、汉景帝当政时期所进行的废除肉刑的活动,又称“文景废肉刑”。汉初统治者建立政权后,认为秦“专任刑罚”“重刑制民”的做法,使民生积怨,愤而反抗。因此,将“黄老之学”作为治国施政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采取轻徭薄赋、约法省刑、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据《汉书·文帝纪》记载,文帝二年和十三年两次实行“今年田租之半”,有时甚至“除民田之租税”,以至于“天下殷富”,百姓安居乐业。西汉初年的《九章律》
虽然废除了秦朝的一些严刑峻法,但继续对犯人使用黥、剕、斩左右趾等肉刑。文景之治时期,进一步革除了以上肉刑,接着废除“连坐收孥法”,坚持只惩罚犯罪本人,不株连亲属。
——摘编自孙光妍《论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材料提及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些措施对汉初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由“废除了秦朝的一些严刑峻法,但继续对犯人使用黥、剕、斩左右趾等肉刑。文景之治时期,进一步革除了以上肉刑,接着废除‘连坐收孥法’,坚持只惩罚犯罪本人,不株连亲属”可知西汉简化了秦的严刑峻法,缓和了社会矛盾;根据“采取轻徭薄赋、约法省刑、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可知,西汉确保了一定的劳动力数量,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措施:废除一些酷刑,减轻刑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作用:简化了严刑峻法,缓和了社会矛盾;确保了一定的劳动力数量,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
研读: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课堂过关(难度★)
(一)知识点:西汉的建立
( )1.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全国政权,建立了汉朝。公元前202年处于
A
( )2.“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首诗描述了刘邦
A.领导农民起义,赢得民心 B.打败项羽,赢得胜利
C.推翻秦朝暴政,建立西汉 D.乘胜追击,定都长安
C
(二)知识点:休养生息政策
( )3.(教材母题:教材P55材料研读改编)《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跨学科·语文)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C.“推恩令” D.盐铁官营,统一铸币
B
( )4.汉初,在黄老学说的指导下,统治者实施了“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的政策。这一政策实施的意图是
A.消除战争影响 B.加强中央集权
C.恢复社会生产 D.抑制儒学发展
C
(三)知识点:“文景之治”
( )5.汉文帝二年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据此可知
A.加紧对农民控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和徭役
C.实施了严刑苛法 D.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D
( )6.(教材母题:教材P56相关史事改编)“治霸陵(汉文帝陵寝)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该材料说明汉文帝
A.注重农业生产 B.重视以德化民
C.主张减轻赋税 D.反对奢侈浮华
D
素养提升(难度★★)
( )7.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它既便于屋顶排水,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样式。下图是西汉“亿年无疆”瓦当(“亿年无疆”为祝福语)。该瓦当可用于(史料实证)(跨学科·美术)
A.证实小篆字体出现于西汉
B.研究西汉历史和艺术发展
C.说明西汉处于制陶业高峰
D.展示西汉社会的盛世全貌
B
( )8.司马迁曾指出,汉“天下初定……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然而,过了不到100年,到他自己生活的年代,各地区的人口已翻了一番、两番,甚至更多。汉初人口增加主要由于(历史解释)
A.赋税制度的变革 B.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经济干预进一步加强
B
( )9.汉景帝时期,朝廷将百姓开始服役的时间由17岁改为20岁,后来又进一步延迟到23岁。这可以用来研究汉朝初年(史料实证)
A.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 B.国家财政的收支水平
C.休养生息的统治策略 D.农业经济的衰退情况
C
( )10.你见过微笑俑吗?下图是在汉景帝“阳陵出土文物展”展出的面带微笑陶俑,也许正是当时太平盛世的幸福,深深刻画在所有人的面孔上。这太平盛世是(时空观念)
A.“百家争鸣”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七国之乱”
B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摘自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摘自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文帝和景帝时期……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摘自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什么样社会状况?(2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状况:汉初经济萧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一片荒凉景象。(2分)
(2)材料二是汉高祖采取的什么政策?请你从材料中归纳出汉高祖这一政策的三条具体措施?(5分)(史料实证)
政策:休养生息政策。(2分)
措施:①“兵皆罢归家”;②释奴为民;③重视农业生产;④鼓励耕织;⑤轻徭薄赋。(一点1分,任答三点得3分)
(3)材料三中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史料实证)
措施:①废除严刑苛法(以德化民);②勤俭治国。(一点2分,共4分)
(4)请你分析,材料二、三的措施对改变材料一的状况有什么作用?(2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作用: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