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心游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得到了一张羊皮纸,发现前人曾到地心旅行,决心也做同样的旅行。他和侄子从汉堡出发,到冰岛请一位向导,由冰岛的一个火山口下降,经过三个月的旅行,历尽艰险,最后回到了地面。李登布洛克教授在这次“地心旅行”中,会发现地球内部有哪些圈层呢?
上天“有路”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有什么办法可以了解地球内部?
入地“无门”
阅读: 世界最深的钻井
目前在我国最新研制成功的世界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钻井平台-“蓝鲸1号”长117米,宽92.7米,高11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千米。
学习目标
1.能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结构。
2.能口头概括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3.能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特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我们无法看见地球的内部,那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情况呢?
超声波成像
震源
震源深度
震中
等震线
震中距
地震波
1. 地震是_________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_________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地壳
地面
2.地震构造
3. 震级表示__________________。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_____震级越高。一次地震有_____个震级。
4. 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_________的程度。一次地震有______个烈度。
地震大小
大
1
破坏强度
多
【微思考】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1.地震本身:震级,震源深度,
2.震中距
3.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地基坚固程度,抗震结构,施工质量
1、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有哪两种分类?两种地震波有何异同点?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类型
纵波 [P]
较慢
横波 [S]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共性
能通过的介质
传播速度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纵波
横波
地
震
波
1:当地震发生时,街道上的人们感觉:
2:在湖中船上的人的感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因为横纵坡都能通过,并且纵波速度快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因为只有纵波能通过液体,横波通不过。
【微思考】
当某处发生地震时,附近有明显震感的城市中,街道上的行人与湖中船上的人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3
6
9
12
15
深度:km
速度:km/s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A
B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___________的变化。
波速
活动探究:
1.观察右图,分析横波和纵波在不同深度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2.地震波的波速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穿过的物质结构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3
6
9
12
15
深度:km
速度:km/s
地壳
地幔
地核
17km
2900km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A
B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___________的变化。
波速
圈层名称 分界面 深度/km 物质形态 特征
地壳 _______ 莫霍 平均17 2 900 _______ 由_______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不均,大洋部分_______,平均厚度_______km。大陆部分_______,平均厚度_______km。
_______(连续的)
地幔 上地幔 面 古登堡 _______ ______________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_______的发源地。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面 ______ ______波不能通过。可能是___________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核 _______ 温度很高,密度、压力都很大
【各圈层特点】
硅铝层
硅镁层
固态
岩石
薄
5-10
厚
39-41
固态
上地幔上部
岩浆
液态或熔融状态
横波
地球磁场
固态
39-41
80
400
1、根据你的理解,地壳的厚度会是均匀的吗?请举出实例说明?
3、软流层分布在地球圈层的什么位置?并在上图中画出软流层的位置?
2、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壳?
微思考
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不是,岩石圈包含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岩石组成
上地幔的上部
地壳
地幔
外地核(液)
内地核(固)
微思考
请结合下图,完成学案的微思考部分
不合理的地方:
液态的蛋黄与地核(内核)的物质形态不同
三 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存环境
唯一的有机圈层,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名称 含义 特征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成分为氮和氧,2000-3000千米的高空,密度很小,一般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始终处于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_______的总称 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其范围渗透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填写字母和序号所代表的圈层
A_____,B_____,C_____,①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生物圈
水圈
岩石圈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
古登堡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纵
横
一波二面三层四圈
记忆:
地球的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
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
分层
波
波
界面
界面
岩石圈
总结:
地震波
据图及所学有关地理原理,完成题。
1. b圈层的主体是
A. 河流 B. 湖泊 C. 冰川 D. 海洋
2. a、b、c、d四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
A. D B. b C. a D. c
3. 岩石圈的下界在
A. 莫霍界面 B. 古登堡界面
C. 软流层上界 D. 下地幔上界
4.读右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为___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的变化是
(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
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
莫霍界面
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区域认知|
5.暑假期间,小明同学到黄果树瀑布旅游,拍摄了如下景观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3)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C
B
C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
6.读图,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解析 根据景观图片中山体的形态和火山喷发的景象可以判断出该山体属于火山,其岩石为岩浆岩,是由来自上地幔上部软流层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因此,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幔。
√
地球的圈层结构
解析 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首先在大气圈中迁移,然后进入水圈和生物圈,而后进入岩石圈。
7.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
课时作业
基础落实练
当某颗行星恰好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地球上的观察者就会看到有一个黑点从太阳圆面通过,这种现象称为凌日。据此完成1~2题。
1.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的凌日是
A.水星凌日 B.火星凌日
C.木星凌日 D.土星凌日
解析 结合“凌日”含义知,能够导致凌日现象的为地内行星,结合选项即可判断正确结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该现象发生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解析 结合题干信息知,凌日现象发生于太阳系之中,据此判断该现象发生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为太阳系。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我国在2016年9月15日发射“天宫二号”,预计在2022年左右完成空间站组装。在此之前,“天宫一号”已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相对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优势主要在于
A.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节省燃料
B.降水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发射窗口期:适合卫星发射的时间段)
C.空中及海上交通都很方便,便于运输
D.无人区面积广,发射后残骸不危及人民安全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卫星发射中心的区位条件主要包括纬度、气候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交通条件等。相对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纬度高,其优势主要在于降水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下列有关太阳活动对空间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活动对空间站的影响可以忽略
B.空间站在地面实验过程中不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
C.太阳活动会在空间站引发极光现象
D.太阳活动会影响空间站的安全及地—空联系(通信)
解析 太阳活动强烈时,其放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所以对空间站和地面都有影响,A、B错,D对。
极光现象是太阳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高空与稀薄大气碰撞产生的,不会出现在空间站,C错。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017年2月2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比利时天文学家团队宣布:在距离地球39光年的“Trappist-1”恒星系统的七颗行星中,有三颗位于宜居带。“Trappist-1”的质量和表面温度,分别约为太阳的十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如图为“‘Trappist-1’天体系统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该图所示的天体系统级别类似于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解析 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系就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一个恒星系统。由题中“Trappist-1”的质量和表面温度,分别约为太阳的十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可知,“Trappist-1”是类似于太阳的能发光的一颗恒星,由此可知“Trappist-1”系统是一个类似于太阳系的恒星系统。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天文学上的“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宜生物繁衍的区域。材料中“宜居带”与“Trappist-1”的距离最有可能
A.大于海王星与太阳的距离
B.相当于木星与太阳的距离
C.相当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D.小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解析 若“Trappist-1”质量与太阳相似,那么“宜居带”与“Trappist-1”的距离相当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而从材料可知“Trappist-1”的质量和表面温度,分别约为太阳的十分之一和二分之一。那么“宜居带”与“Trappist-1”的距离应小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D正确。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016年9月27日,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林贾尼火山爆发,火山灰柱高达2千米,导致空中布满火山灰。据此完成7~8题。
7.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解析 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及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A、B、D错。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C对。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解析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A错。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对。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及岩石圈的上部,C错。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与地球的内部圈层也有密切的关系,D错。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太阳辐射的能量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其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据此回答9~10题。
9.太阳辐射能的主要优点为
①清洁 ②可再生 ③能量巨大 ④分散但稳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太阳能的缺点:分布分散,季节和日变化较大,不稳定。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直接相关的是
A.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
B.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
C.岩浆岩转化为沉积岩
D.不同热量带生物量的差异
解析 水下渗、大气环流、外力作用的能量间接来自太阳能;生物量的多少与太阳辐射量直接相关。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1.下列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解析 赛车用的石油和煤球炉中的煤是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不是来自太阳辐射。
能力提升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图为一段时间内太阳黑子数与我国江淮地区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
A.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正相关
B.在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呈负相关
C.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
D.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
解析 读图,根据图例判断,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负相关。在安徽省的中北部地区呈正相关。图中西北部的数值较大,说明相关性较大。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
A.江淮地区梅雨强度增大
B.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
C.漠河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D.耀斑爆发强度减弱
解析 根据图中等值线,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江淮地区梅雨强度有的地方增大,有的地方减小。此时耀斑活动也最强,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漠河地区不会出现极昼现象。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日前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二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2井”,2016年完成钻井深度5 922.58米,是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完成14~15题。
14.此科研井的最深处在什么层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解析 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松科2井”钻井深度为5 922.58米,所以位于地壳。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
C.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
D.地球圈层间存在相互联系
解析 通过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来研究温室气候变化,说明地球圈层间是相互联系的。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科学家对“信使号”探测器第三次飞越水星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水星表面有火山活动迹象,以及磁场磁暴等信息,并且在水星超稀薄外大气层中首次发现电离钙元素。下图为“太阳系局部图”,图中M是地球的天然卫星。读图,回答16~17题。
16.美国“信使号”探测器考察的星球是
A.M B.N C.P D.Q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7.与P、Q相比,地球上生命形成的优越条件是
①太阳光照一直比较稳定 ②表面温度适于生物生存 ③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④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读“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分析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原因。
答案 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
②地势较高,空气稀薄,水汽、云量、尘埃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分析乙地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出现低值的原因。
答案 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说出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答案 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