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
教材分析:
?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当中最后的辉煌和庄严,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高尚情怀。
?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揣摩作者是怎样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
教学目标:
?
1.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
2.引导学生质疑,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想象说写话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嘎羧崇高的情感,感受它高尚的情怀。
?
3.体会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
?
教学重难点:
?
通过品读课文中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
教学准备:
?
相关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背景课件)
?
1.激情导入。(播放视频)
?
2.嘎羧是这场战斗中唯一幸存的战象,也是最后一头战象。(板书课题)
?
3.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3课的课题,齐读。P121
?
二、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
1.这篇课文很长,有2000来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嘎羧临死之前做了哪些事?
?
2.讨论交流,嘎羧在生命的最后历程当中做了哪几件事?
?
相机板书:披挂象鞍
?
重回战场
?
挖掘墓坑
?
3.引导学生用“先……然后……最后……”这一句式将嘎羧临死之前做的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
?
4.小结:我们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可以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抓事件)
?
三、引导质疑
?
1.课文主要写了最后一头战象嘎羧之死,同时在课文的11自然段也介绍了一般大象的死,请你再次默读课文11自然段,比较一下嘎羧之死和一般大象的死有什么不一样?
?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抓住主要的区别。
?
3.了解了一般大象死时的特点。我们再来看看嘎羧临死之前做的这些不同寻常的事情,你的心中有怎样的疑问?
?
4.引导学生质疑,梳理问题,明确学习方向。
?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
(一)引导学生研读第十四自然段,探讨嘎羧为什么要重回战场。
?
1.找出描写嘎羧重回战场的句段读一读,用“—”标出描写嘎羧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它内心的想法,并写在旁边。
?
2.学生自读体会,划记词句,做批注。
?
3.讨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凝望”“亲了又亲”“吼叫”等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想象,体会嘎羧的内心,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嘎羧的高尚情怀。
?
4.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记叙这个事例的相关句段,然后划记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品味,体会嘎羧内心的想法,从而感悟到它真挚的情感,解决了我们心中的疑问。
?
(二)分组自学“披挂象鞍”和“挖掘墓坑”部分。
?
1.分组,交待自学要求。
?
2.学生自学。
?
3.小组交流,共同研讨
?
(三)讨论交流“披挂象鞍”部分的读书感受。
?
1.引导学生重点品读:
?
(1)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suō)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
引导学生抓住“摩挲”“泪光闪闪”等词语体会嘎羧内心的情感。
?
(2)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
引导学生感受嘎羧“英武豪迈”的形象,理解嘎羧临死之前披挂象鞍的原因。
?
2.深入探究: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走进了嘎羧的心,它临死前要披挂上象鞍是因为什么?
?
3.小结:同学们,文中的嘎羧不会说话,作者通过描写它的动作神态来表现它内心的情感。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些事例,品味当中的细节描写,并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在书中写一写,就能体会到它内心的情感,读懂它的心。
?
(四)讨论交流“挖掘墓坑”部分读书感受,理解嘎羧为什么要在百象冢挖掘墓坑,埋葬自己。
?
1.学生交流读书感受,重点品读:
?
(1)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
?
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引导学生感受嘎羧挖坑的艰难。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嘎羧内心的情感。
?
(2)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沉”字的深层含义,体会嘎羧奋力挖掘墓坑的内心,感悟它的英雄形象。
?
2.想象说话,走进嘎羧。
?
26年前,它曾经和战友们在这里,26年后,它仍旧要和战友们。
?
3.引导学生探究嘎羧的内心: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啊?你们读懂了吗?
?
4.读描写嘎羧死后形象的句子。抓住“凝望”一词,引导学生体会它内心的想法,并进行写话训练。
?
5.交流写话内容,适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
五、总结延伸
?
1.总结全课,明确下节课学习任务。
?
嘎羧是一头战象,我们却从这些感人的事例当中,从这些生动细致的描写当中,体会到它像人一样丰富的情感,感受到它英雄的形象。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也就是本文作者在他的创作体会里写道: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丰富的情感,想引发人类更多的思考。那么嘎羧还具有怎样丰富的情感?作者又想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
2.布置课外阅读沈石溪的其它动物小说。
?
板书设计
?
23.最后一头战象
?
抓事例品细节悟情感
?
披挂象鞍神态壮士
?
重回战场动作英雄
?
挖掘墓坑
?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
1.指导书写11个生字,理解并积累词语。
?
2.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村民与嘎羧之间的真挚情感。
?
3.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练笔。
?
4.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
?
教学重难点:
?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
教学准备:
?
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作品,了解沈石溪。
?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激趣,复习巩固。
?
二、指导复述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抓住重点,有详有略地讲述。
?
三、品读相关句段,感受嘎羧和村民之间的真挚情感,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
四、学习抓住神态动作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
五、指导写字,积累词语。
《最后一头战象》习题精选
?
一 . 看拼音 , 写字词 .
?
二 . 阅读短文 , 回答下列问题 .
旅行鸽和普通的鸽子非常相似 . 不过 , 他的后背是灰色的 , 似乎还有些发蓝 , 而胸前的颜色又是鲜红的 , 所以看上去是那么的绚丽多彩 .
旅行鸽不仅好看 , 而且数量繁多 , 曾经地球上数量最多的鸟类之一 , 当它们组成庞大的队伍 , 唱着高昂响亮的歌儿 , 飞过北美洲上空时 , 鸟群遮住了阳光 , 地面上一片昏暗 . 有的旅行鸽的队伍长达十五公里 , 宽两公里 , 数量足有两一只 .
改变旅行鸽命运的 , 使他的肉食用起来味道鲜美 . 如果用棍棒向天空挥动几下 , 就能打下好几只旅行鸽 . 如果用猎枪 , 捕杀几百只甚至几千只就更不在话下了 . 这就是当时的事实 . 那时候 , 每天都有几百万只旅行鸽被火车送到城里 , 变成了餐桌上的佳肴 . 随着人们对森林的大面积砍伐和狩猎活动的普遍进行 , 旅行鸽的数量逐渐减少 .1900 年的一天 , 随着一声枪响 , 最后一只野生的旅行鸽被击伤了 .1909 年 , 曾经有铺天盖地阵容的旅行鸽 , 只剩下三只了 , 它们生活在一家动物园里 .1919 年9 月1 日, 最后一只旅行鸽 ] 在这家动物园中死去 , 美国所有的报纸和电台都报道了这一消息 .
旅行鸽从铺天盖地到物种灭绝 , 只有短短的五十年时间 . 而在二十世纪 , 竟有数以百计的动物 , 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
( 1 )给文章加个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用“ ----- ”画出文中表示“绚丽多彩”意思的句子;用“……”画出文中表示“铺天盖地”意思的句子 .
( 3 )你认为旅行鸽灭绝的原因是:
( 4 )你从旅行鸽的命运联想到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 .
答案:
一 . 哉 . 嘎羧 . 瞌 . 亢
垃圾 . 篾 . 挲 . 冢
毙 . 蔗 . 糯米粑粑 .
唏嘘 . 礁 . 膨 . 炯炯
槟榔 . 箐 . 箔 . 镐 . 椭
二 . (略)
课件20张PPT。最后一头战象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1952年生于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赴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插队落户,1975年应征入伍。在云南边疆生活了18年。198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80年代初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所著动物小说深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红奶羊》等连续三届获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圣火》获"90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友谊奖",《狼王梦》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象母怨》获首届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大奖。1991年调成都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同为二级创作员,中国作协会员,云南省作协副主席。作者介绍预感死亡
寻找象鞍
绕寨三圈
怀念战友
自掘象冢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阅读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 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整体感知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感受体会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感受体会感受到嘎羧“英勇”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感受战象的“忠诚”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往下沉。”
“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真的是没有想到,一件象鞍竟然使急躁的嘎羧顿时安静下来!作者对嘎羧动作、神情的描写,细腻生动,寥寥几笔却清晰地表达出一头英勇的战象积淀在心中的深沉的感情:“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①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句子理解 ②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象鞍破旧,却仍然凝重华贵;嘎羧年迈,却仍然英武豪迈!二十六个春秋,弹指一挥间,而今,战火不再,血腥不再,但积满灰尘的象鞍上记载着凝重的历史,记载着嘎羧的英勇;纷乱不再,年轻不再,但垂暮的英雄,博大的胸怀仍在,勃勃的雄心仍在!对称的并列句式增强了语势,此句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③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久久凝望”里,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 ④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有谁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嘎羧静静地为自己挖掘了墓地,静静地躺在那里,那“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的眼睛,让人揣想:它在告诉我们历史不能忘怀吗?它在期盼和平吗?…… ⑤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嘎羧走了。从垂暮时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战甲的英武,从重临旧地到安葬自己,我们渐渐读懂了嘎羧的心,它忘不了这片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这是一头战象的善良与忠诚!它虽然只是一头象,却具有高尚的情怀,这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值得我们深深思索啊!作业: 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战象在古代战争史上,曾有过特种部队──象军,它在战争中发挥着类似现代武器坦克的作用。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它能破城门、毁营垒、折武器、踏敌军、陷敌阵,常给敌方造成极大的伤害。 战象的使用最早在东南亚各国,象军的编排很有特色。在战象的背上设一象舆,舆中坐一将士,象前后各有一名驭象手。在象的四条柱子般粗的腿旁,各立一位持刀盾的战士护卫。这样七个人组成了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据说在泰国有名垂青史的战象。秦国古台王朝拉玛甘享石碑铭文记载:拉玛甘享在19岁时曾骑战象奋战敌营,营救父王,反败为胜。拉玛甘享的英名与他的战象一起铭刻在石碑上。东南亚最著名的一次象战是暹罗王纳黎萱于1584年对缅甸王国的一次战斗,投入的战象多达几百头,那次大战结束了暹罗对缅甸的附属关系。再见说课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你们的莅临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执教的《最后一头战象》谈谈自己磨课中和今天课堂上的一些感受。
老师们看到这篇课文,我想第一个反映大都是这篇课文实在太长了。当时第一次试教下来,校内的指导老师说,选这篇课文你真有勇气。我是第一次带六年级,要说上好高年级的语文课我还没有足够的底蕴,但是我想凡事总是有第一次的,就逼着自己上了,于是,早在9月底,就翻起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一篇篇读。当读到《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被震撼了,那不会说话的动物竟有如此高尚的情怀,对于现实社会浮躁的人们来说,我们是否应反思些什么,感触很大,于是选下了这篇。长些就长些吧,无论成功与否,对自己来说这一过程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磨课的过程中我要说上这篇课文最难的一点就是入情。曾经有一位老师对我说,他说:“我认认真真的把课文读了三遍,才清楚课文究竟要表达什么。”对学生,尤其是对我们还处于老教材中的学生不能不说是一次挑战。第一次设计,没有特别考虑到学生是否能不能进入,先揭示课题,然后初读,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最后一头战象临死之前做了哪几件事,把它归纳成小标题,随后研读第一、二两件事。最后是一个复述的环节。我满怀信心,充分地考虑了情感和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同构共生,可试教下来,课堂上只有那么几个学生在追逐着我的追逐。于是,我们几位老师又凑在一起认认真真的研读了教材,研读了学生,总结出这么一点,这堂课如何使这头战象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高大起来。
而后的设计就本着这点入手,思考着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感受普通的象和嘎羧这头战象的真正区别。从而有了今天的设计。
首先确定以情感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我们这届学生学的还是老教材,对于这组课文的主题是一片空白,我注意到了这一组课文的主题中这样写道: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怀。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动物和人,动物和动物之间的故事。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我想,是否应该在课前填补这一空白,为学生学习课文打下情感的基础。于是,课前,我准备了一组表现动物之间情感的图片,配上自己的解说,为走进嘎羧的内心作下情感铺垫。接着,我把现在的嘎羧衰老、孤独的形象放大,把嘎羧整天躺在树荫下打瞌睡,有一天,衰老的不能动弹的一副悲凉景象渗进学生的内心。适时反问,这样的一头象还能称的上是一头战象吗?再次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再去研读嘎羧作为战象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树立嘎羧作为最后一头战象的那种崇高形象。
第二,抓住细节描写感受战象的高尚情怀。细节描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色,是训练学生感受,体会,进而表达的绝好例子。在学生的研读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对句中的词语的揣摩来体会。重点抓住没想到这句话将细节揣摩努力做到细和透。当学生找到这句话后,我先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感受,当学生的感受从心中汩汩流出的时候,我又结合描写象鞍的这句话,给出句式说话,让学生再次关注作者对象鞍的描写,使嘎羧对象鞍的那份情充分得到了延伸。其实,作者化这些笔墨对象鞍进行这番细致的描写,就是从侧面来反映那场战争的残酷,嘎羧对自己作为一头战象的自豪。把这两处结合起来,我是想进一步夯实揣摩细节描写的能力,使情感和语言达到双丰收。
第三,注重学生概括和提炼语言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集中体现在说说嘎羧临死之前做了几件事,并概括成小标题。第一次试教中,这是学生感到最困难的地方。接下来的几次试教中这一环节也是几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在作出反应,这个环节其实也是被我自己忽略的环节。最终还是教研室的丁老师和王老师一语中的,她说,学生不会这就是我们训练的契机,这个环节应充分展开,小标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最好的答案在每个孩子的心里,咱们就是要训练学生咬文嚼字的能力。于是,对这个环节我又重新进行了设计,先让学生把嘎羧做的几件事说清楚,说完整,然后再进行小标题的提炼,在提炼的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说,让学生评用哪个词语最合适,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辨析。
第四、文本引路,读写结合。“文本引路,读写结合”是我们学校这一学期语文教研大组的活动主题。我们这个主题是在老师们开学初备课学习中各个教研组拟定,然后教研大组综合后确定下来的。从各教研组拟定的主题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最困惑的就是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让文本来引路,争取堂堂课让学生动笔写。《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练笔处很多,课后习题中就提供了两处。我今天挖掘的练笔处是学完第一件事后,写写自己想对嘎羧说的话。刚读到课文的时候,我想孩子们也会和我一样,对不会说话的动物有这样的一种情怀感到震惊,学到这里,学生对这种情怀已经有了第一步清晰的认识,内心涌动着一种想表达的欲望,同时也是对课中嘎羧还算得上是一头战象吗?那一次反问的第一次回应。这个写话设计看上去是在表达对嘎羧的赞叹,其实这每一字每一句何尝不是敲击着学生自己的心灵,敲击着我们的心灵。动物尚且有如此的情怀,更何况我们人类。
也许我们的设计和思考很狭隘,也许是我课堂的历练还不够,愿望很美好,实际的课堂总不尽人意。我想,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才有我努力的空间,真诚期待老师们的帮助。
课件14张PPT。最后一头战象2说课要点课文简说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本课优点3一、课文简说教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
《最后一头战象》
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
课文记叙了曾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到,不是去祖宗留下的象冢,而是再次配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4二、教学目标教材对这篇课文提出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学生能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生能体会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5三、教学重难点关于大象,学生可能熟悉它的外形和一般的生活习性,而对象兵参加战斗的历史可能知之甚少。
课文篇幅较长,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可能有困难。
课文讲述的内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问题。
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的一个难点。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既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6四、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下册学过一篇有趣的描写泰国大象的文章:《与象共舞》,对大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对大象怀着喜爱之情,因此对本文的学习也有着极大兴趣。
第1课时教师系统讲授了“浏览-略读-质疑-抓词-批注”的分步骤快速阅读方法,学生通过“浏览-略读-质疑”前三个步骤的阅读训练,明确了课文主要内容和主要情节,疏通了生字词和文意理解困难点,并通过四篇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对前三步阅读方法进行巩固强化。 7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流程
第1课时:
谈话激趣、复习导入
指导学法、感知课文
拓展阅读、巩固学法
打写训练
第2课时:
复习导入、回忆学法
研读课文、感悟情怀
学做批注、把握写法
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课外拓展、打写练习 本节课为第2课时81.复习导入、回忆学法教师提问,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记得的阅读方法,教师进行明确。1 浏览:熟悉文章大致内容
2 略读:划出生字词,概括文章情节和中心
3 质疑:带着问题认真读
4 抓词:体会主人公形象和情感(重点在描写的句子,可以通过读来促进悟)
5 批注:精读,在写得好、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并学习文章写法设计意图:帮学生归纳了“浏览-略读-质疑-抓词-批注”等阅读步骤,然后扶着学生去阅读课文 。92.研读课文,感悟情怀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刻画战象嘎羧形象的关键语句,并对关键语句进行深入品读。(1)“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欧欧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2) “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地出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闪闪发光,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3)“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4)“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5) “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作战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
在文章的整体把握时,教师多采用自由读,比如在提问:“嘎羧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的问题后,教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因为每个人对嘎羧的印象肯定是不一样的,让他们感动的场面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让孩子自由读书,他们可以在自主阅读中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
在抓关键语句品读的时候,教师会让孩子读一读自己找到的最能体现嘎羧品质的语句。孩子的读的过程中自然会将一些词语读重一些,或者语气读长一些。一个孩子在读到村民们送嘎羧的时候,将“泣不成声”读得特别突出,于是教师便相机抓住这个词来分析嘎羧在村民心中的地位,以及嘎羧的善良、有情有义。师生交流完以后,教师马上又采用引读的方式:“此时,它心中百感交集,可是它……” “此时,它心中充满不舍,可是它……”让孩子们深刻地理解“它什么也没吃,只围着寨子走了三圈”这句话中嘎羧的那种深情。
而在品读嘎羧缅怀战场的时候,教师采用的形式是师生合作读。先让学生想象,嘎羧凝望什么?为什么吻石头?为什么大吼?并用填空的方法将文中的空白点补充出来,然后老师读补充的,学生读原文。这个环节的设置免去了老师对二十六年前战场的描述和介绍,学生在想象和合作读中已经能很好的体会出嘎羧缅怀战场的悲壮和它对战友的深情。
当读到嘎羧躺在自己挖的坑中安然死去时,学生的语气中已经有了惋惜、难过,教师相机播放了一段非常深情的音乐,营造一种凝重的氛围,让学生静静地送这头英雄战象离去。孩子们在音乐声中非常庄重地读完这一段。也在这个时候,学生完全融入了课文语境。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课堂永远的主旋律,通过自由读、个人读、齐读、引读、合作读、配乐读等形式体会嘎羧的形象,感受文章中的深情。103.学做批注、把握方法教师设问,请学生用笔在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词句旁边写下批注,可以是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也可以是自己对文章写法的评论。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完后让学生将批注读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并互相交流。设计意图:在各种形式的阅读后,学生通过交流和品读,有了新的感受,因而需要一个沉淀、内化的过程。因此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作批注。写完后让他们互相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体味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的对嘎羧的深情,以及细致的描写在刻画形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环节。 。114.拓展阅读、升华情感请同学们运用掌握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阅读第七单元拓展平台的以下文章。并争取填写下面的表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然后简单交流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语言实践。本文写的是一头大象的深情,事实上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的感人故事有许多。本单元的主题也是“人与动物”,因此教师让学生拓展阅读了《猎人与狼》《斑羚飞渡》《鸟儿的启示》《绵绵动物情》等文章。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出示了一个表格,其中既有对文章内容、主题把握的要求,也有学习方法实践的要求。这与整节课的内容和环节相呼应,也体现了帮-扶-放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拓展阅读中,情感也得到了升华,明白了动物也是有感情、有智慧、有思想的,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 125.课外拓展、打写练习请学生用同样的深情,在网络平台上写出自己对嘎羧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的诚挚赞颂。设计意图:读是为了更好的写。上完课后安排延伸打写,让学生用深情写出对嘎羧的赞颂。这在前面研读课文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情感铺垫,学生应该有话可写。 13六、本课的优点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通过灵活多样与入情入境的朗读形式,引领学生深入品读关键语句,使学生比较深刻地体会到作品的思想感情。
选取的拓展阅读材料,起到了深化本组课文的主题和提供语言实践机会的作用。
www.themegallery.com谢谢!201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