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扬州慢
姜夔
走进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二”之称。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广陵——扬州
扬州文昌阁
扬州瘦西湖
瘦西湖的五亭桥
个园何园 水石花木
江湖雅士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藻等人都极为推重,名声却震耀一世。 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
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朗读提示:
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整体感知
词人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渲染“空城”的?
尽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今日扬州
景
声
昔日扬州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名
都
―― 清角吹寒
整体感知
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波心荡 冷月、红药
清角吹寒
见到——
听到——
联想——
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解题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补充介绍
“扬州慢”一曲是姜夔首创,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即慢词,曲调舒缓,一般较长,它与长调同中有别,前者就曲调而言,读时宜慢;后者则就字数而言,按习惯,91字以上称为长调。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写作背景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序
在词中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写作时间
所见所闻
写作缘由
其他人的评价
探究词小序的作用
感情基调:
低沉悲凉
主题思想:
黍离之悲
淳熙丙申至日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感慨今昔
有《黍离》之悲
词人通过扬州昔盛今衰的对比,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抒发了对国事痛惜伤感的悲痛之情。
探究词小序的作用
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
上阕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上阕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上阕: 空 景
昔日扬州
今日扬州
(繁华)(虚)
(衰败)(实)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对比衬托
昔盛今衰
黍离之悲
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今日的扬州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扬州是淮河流域东面一个繁华的名城都会,人只要一到城北门外五里远的竹西亭,就能强烈地感受到扬州的歌舞繁盛。初到扬州的姜夔,自然要在这里稍作停留,体验心目中扬州繁华的样子。
思考:作者一开始就写扬州昔日的繁华有什么作用?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思考:作者一开始就写扬州昔日的繁华有什么作用?
是为了与下文写扬州的破落、荒凉形成强烈的对照。
姜夔通过杜牧的诗歌,早就对扬州的繁华心生向往,他慕名而来,就是要亲身感受一下扬州的繁盛,没想到眼前的景象竟是这样的破败。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两句说,当我走在当年车水马龙、酣歌醉舞的十里长街时,看到的竟是满目野生的荠麦,一点也没有当年的繁华盛况,反而显得极其荒凉残败。
思考:这里词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用典”和对比的手法。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之典。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赠别(其一)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用描写、比喻、特别是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那个少女的娇美迷人,也写出了扬州令人为之陶醉不已之处。“春风十里”是繁华的代名词。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她。
成语:豆蔻年华
以当年扬州的繁华与下句“尽荠麦青青”形成对比,表达强烈的盛衰之感。
以前是“春风十里”,多么的令人迷恋。如今触目之处,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荒凉无比。此情此景,使诗人十分痛心。
思考:“荠麦青青”“彼黍离离”“城春草木深”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共同之处?
都是以废墟长出茂盛的庄稼、草树来表现衰败的情景,给人以非常强烈的昔盛今衰之感,显得非常的痛心。
“春风十里”这个典故的好处:
由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了强烈反差。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这几句是说,自从金兵南侵,洗劫扬州(这里指第二次),荒废的池苑,高大的乔木,至今还厌恶谈论那场侵略战争。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 “犹厌言兵”的“厌”字,写得极其传神。 “无数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无此韵味。”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
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还题诗壁上:“万国东书久混同,江南何尚隔华封。援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本词写作时间时距完颜亮南侵已有十五年,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思考: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好处是什么?
借代(胡马)拟人(言)
这里作者把废池乔木拟人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废池乔木对于当年敌寇的烧杀掳掠,尚且如此憎厌,人们的憎厌和沉痛,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表明侵略者的暴行,天怒人怨,草木共恨。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思考:“黄昏”“清角”“空城”等意象有什么共同特征?组合在一起有什么好处?
这些意象有伤感、悲痛的意味。它们组合在一起能渲染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气氛,也衬托出作者此刻沉痛的心境。
“清角吹寒”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的,增加了一个感受空城的角度,能让人更强烈地意识到,扬州城此时是多么的破败荒凉!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
上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
上阕小结
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
“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下阕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下阕: 惊 情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应牛僧孺之召,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的表层意思看,它表现了当时文士狎妓的轻薄行为。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即使是像杜牧那样有极高鉴赏力的人,此时重新来到扬州的话,也一定会为眼前破败荒凉的景象大吃一惊。
劫后的扬州,哪有一点昔日“春风十里”、“歌舞升平”的繁华影子!
这两句诗总起下阙,由上阕的写景转入下阙的抒情。
俊赏:眼光极高的鉴赏力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纵然是杜牧那样写出轰动一时,为人们所称颂的《赠别》、《遣怀》等名篇的人,现在也难以抒发他对扬州的赞美之情了。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借用典故,感慨扬州面目全非,繁华不再。使“黍离之悲”更加深化。
一方面从杜牧的角度看,假如他面对这满目疮痍的景象,自然是难以写出赞美扬州的美丽诗篇的。
另一方面,从姜夔的角度看,他纵然有过人的才情,置身今时今日的扬州,内心的痛苦也难以完全抒发。
思考:这里运用典故有什么作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里与上阕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相呼应,对今日的扬州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冷月无声。
请品味“荡”字与“无声”的妙处。
1.“荡”字联结起名桥、冷月,静中有动,摇荡在寒冷的江水中的桥和月亮,似乎是在默默无声中,倾诉着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今夕的伤感。
2.“荡”字,增加了动态色彩,感染力更强。
3.“无声”与杜牧诗歌中“玉人教吹箫”相映衬。此时无声,显得荒凉;当年箫声,风流俊美。两相对照,昔盛今衰之感又表现出来了。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思考:这两句词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以乐景写哀情。这里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异的悲伤感情。以感叹抒情的方式结尾,韵味悠远。
杜甫《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下阕运用杜牧故事,处处设想,抒写黍离之悲。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下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带出,用来进行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这样就使主题更加突出了。
下阕小结
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大量使用典故的作用?
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点明这首词的主旨——《黍离》之悲;
杜词的精炼概括,可为自己省却许多笔墨。
内容上:写扬州过去的繁华热闹,与现在的萧条冷落形成对比,寄寓词人家国盛衰的感慨。
手法上:今昔对比(古事与今事、昔人与今人、昔景与今景);
虚实结合;
借景抒情;
大量使用典故。
小结全文
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
《黍离》之悲
小结全文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作业:背诵选段
黍离
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宗庙宫殿均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
(一)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二)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殪。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之悲”
表示家国残破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