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
危机的加剧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目录
01
能力提升
02
难题突破
03
史料研读
能力提升
1.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天津地区进入高潮。当时“(天津)官勿论大小,民勿论男妇,大概信之者十之八,不信者十之二”。人们便“喜相告曰:‘扫平洋人,扶持中国,在此一举。’”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 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B. 是一场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C.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 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D
2. (2020衡阳·改编)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
A. 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 民众反抗日军侵略
C
3. 孙中山指出,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由于那次义和团失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在此,孙中山( )
A. 指出义和团的愚昧落后
B. 批判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 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
D
4.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B. 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C. 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D. 农民改变了斗争方式
A
5. 1900年8月16日,北京全城沦陷,侵略军分区占领北京,纵火、盗窃、抢劫等无恶不作;侵略军还将平民强指为义和团团民,不由分说地加以杀害。材料反映了( )
A. 清朝的都城首次被攻占
B. 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
C. 义和团英勇抵抗侵略者
D. 英法联军火烧紫禁城
B
6. 义和团运动后,英国外交副大臣勃罗叠立克在议会上说:“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下列条约中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D
7. 1902年,伦敦《泰晤士报》报道说,慈禧太后在接见驻华公使和公使夫人时,“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早在1901年初,慈禧就曾借光绪之名下诏,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因此,时人激愤地指斥清廷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能说明“清廷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主要依据是( )
A.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B. 请示列强助剿义和团
C. 允许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
D. 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
8. 八年级某同学在复习中国近代史《列强侵华战争》专题时,制作了下面的年代尺(见题8图)。下列选项中,对此年代尺的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中国人民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B. 中国近代化发展进程
C.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过程
D. 中国制度民主化进程
C
难题突破
9. 义和团运动时期,官员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 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
B.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 极大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D. 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A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列强侵略导致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因此义和团运动作为反帝爱国运动,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C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而且义和团运动本身也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排除;义和团运动斗争的矛头是帝国主义列强,并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10. 有学者指出,“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中世纪”。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精神
B. 义和团运动比洋务派更加激进
C. 义和团运动无法超越阶级的局限
D. 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C
11. 鸦片战争以后的半个世纪,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开埠通商等为基本内容,而20世纪初的《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
B. 列强已经实现瓜分中国的目的
C. 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策略转变
D. 帝国主义势力受到沉重打击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不再追求割地和开埠等条款,转而利用清政府“以华制华”来维护其在中国的利益,这说明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策略的转变,C选项符合题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国际地位并没有提高,排除A选项;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他们没有实现瓜分中国的目的,排除B选项;中国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并没有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势力,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12. (2021河南·改编)《辛丑条约》规定,凡是发生过义和团虐杀外国人的地方,停止科举考试五年;所有条约内容及附件都要以清朝皇帝的名义在全国各地张榜公布,以警告全国官民。这反映了列强企图在中国( )
A. 划分“势力范围” B. 增设通商口岸
C. 废除科举制度 D. 进行心理征服
D
13.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历史解释合理的是( )
选项 史料 历史解释
A 《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B 《北京条约》:允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 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
C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D 《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列强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
B
史料研读
14.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题14-1图是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清政府拟写的一份对外“和约”的部分内容。
材料二 《辛丑条约》签订后,使馆区可以驻兵。这一规定后来使得西方国家的使馆区成为标准的军事占领区了。当时的中国,经过这种大乱以后,已经极其残破了,户部银库也被八国联军抢了。这么多银子,怎么赔?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材料一“和约”中第八项内容相关的条约名称。(1分)根据材料一,指出义和团团民希望清政府通过这份“和约”能收回的主权。(3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马关条约》。领海主权;领土主权;海关主权。
(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任选一幅,依据其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应的《辛丑条约》内容及其给中国造成的危害。(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题14-2图:清政府赔款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在近代不平等条约中最为庞大,远高于清政府的年财政收入,致使中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受制于列强,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题14-3图: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清政府由此完全处于各国军队的影响和控制之下,各国可以更直接方便地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的主题,并谈谈你的认识。(3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伴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也不断觉醒;“落后就会挨打”,我们要吸取教训,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国家富强。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