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程标准: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重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与原则、基本历程及成就;
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成就及影响。
难点:结合国际形势理解新中国外交方针和政策。
材料1:中国皇帝居于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负有抚驭、开化四夷的责任。是以大一统理念的理想境界是以中国为宗主,以四夷为附庸的华夷一统。……古代中国之所以将先秦诸侯与天子之间的朝聘制度用于对外关系,形成历代相沿的朝贡制度,便是大一统理念在外交制度上的折射。
——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
材料2: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惧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二十一条”
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的外交
材料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外交也掀开了新的篇章。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诞生的新中国,此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和外交上不承认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中。另一方面,刚刚取得民族独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孤立无援。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国内外形势做出正确判断,确立了全面恢复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有利国际环境的外交目标。——郭永虎,张杨《社会主义外交观》
1.背景:
材料2: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必须面对世界头号强国的长期、尖锐、激烈的侵略威胁。美国先后在中国台湾、朝鲜、越南布置了三条针对中国的战线,并采用种种手段威胁、遏制新中国,企图给新中国的生存造成重重困难。
——张历历《当代中国外交简史》
(一)50年代的外交:一边倒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
2.内容:
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的外交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材料: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的外交
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想钻进来。有几个国家想同我们谈判建交,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帝国主义的军事力量被赶走了,但帝国主义百余年来的经济势力还很大,特别是文化影响还很深。这种情况会使我们的独立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屋子打扫一下,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周恩来《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
内容 含义 意义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的外交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方针 含义 意义
“一边倒”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就这些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毛泽东主席明确指出,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要用自己的腿走路……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
——唐家璇《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见外交部官网
材料1:新中国成立时,还估计到会发生帝国主义的干涉甚至武装干涉,中国必须要有盟国以反对干涉,决定站在当时已组成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是外交战略的需要。在美国反苏、反共反华的叫嚷下,在美国支持蒋介石失败后,要从美国获得建设国家的援助当时看来是不可能的,中国建设需要的资金、技术只能从苏联方面得到。——杨公素:《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
材料2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式工业的生产总值仅占国民生产总位的1/10,其中重工业尤为孱弱。“我们的经验是不够的,因此,要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鉴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和中共宣布的“一次倒’的外交路线,新中国当时可以指望的经济援助只能来自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四家”。据统计,从1952华到1957年,重工业投资比重由37.3%上升到45%,而轻工业投资比重则由62.7%下降到55%。——摘编自谢信《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影响》
(2)意义:
积极:①赢得了苏联的支持,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②利于巩固政权、维护国防安全,保障经济建设;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消极:阻碍与西方外交缓和;
照搬苏联模式,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带来弊端
3.成就
(1)与苏联等国建交
材料一:“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亟愿依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与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评价说:“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新的中苏条约,巩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一方面使我们能够放手地和较快地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又正在推动着全世界人民争取和平和民主反对战争和压迫的伟大斗争。”
3.成就
(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材料一:对于新中国而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此外,新中国也面临着周边的安全环境恶化的危险: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这给中国的安全防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二 新世纪开始以来,国际形势迅速发展和激烈变化,世界人民继续强烈呼唤“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要求执行《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宗旨和原则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旺盛的生命力和新的历史任务。 面对冷战结束以来种种有悖于人民愿望的形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并且正在启发人们会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引导人们进行新的多方面的实践。在这方面,已经有种种有益的尝试。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
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有利于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稳定与安全
具有包容性和超越意识形态的永恒生命力
3.成就
(4)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特点
新中国明确宣布,不承认旧中国的任何外交关系,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反同“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对中华人民 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国政府愿意在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中国的对外关 系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作为根本目标。在毛泽东、邓小平等亲自领号下,对外关系取得了伟大成就,维扩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倡导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摘编自唐培吉《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
(5)外交关系进一步发展
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二)60年代的外交:两只拳头出击
1、背景:
(1)中美敌对;
(2)中苏关系逐步恶化;
(3)亚非拉民族国家独立;
(4)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2、表现:(1)反美反苏,基本脱离社会主义阵营
(2)大力发展同亚非拉国家关系
(3)1964年中法建交
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的外交
材料1:60年代初,美国对中国继续遏制,中苏关系恶化,而大批亚非拉国家独立。由此,毛泽东提出联合亚非拉国家进行反帝、反霸斗争,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也是这一时期外交的突破口。 ——王仕英
材料2:国际战略力量经历动荡、分化和改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美苏关系表现为既对抗又妥协……第二,东西方两大阵营出现分化瓦解。随着美苏对各自盟国的控制能力明显减弱,两大阵营的内部矛盾纷纷暴露出来。在西方阵营内部,法、美矛盾尖锐化,欧共体成立……东方阵营内部发生……中苏交恶。这样一来,战后初期形成的两极对峙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争霸……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简言之,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两极格局发生动摇,世界多极化趋势初现端倪。
—— 王逸舟、谭秀英《中国外交六十年》
1964年1月,中法同时发布联合公报,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商定在3个月内任命大使。“短短的两句话,却犹如“外交核爆炸”一样在国际上引起了连锁反应。正如国际政论家所说:“法国不管美国的公开威助和抗议而承认人民中国,给了美国一记响竞的耳光。“由此看出,中法建交
A.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B.冲破了西方国家对华封锁
C.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D.体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的外交
(三)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局势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一是,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同时,欧洲、日本等主要力量的自主外交更加明显,中国重返联合国,第三世界的力量有了明显增长。二是,世界经济走向多极化……美元贬值……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资本主义经济中形成了美国、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苏联在经济建设方面仍保持足够活力,大批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开始崛起。三是,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在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进行战略收缩之际,苏联强化了战略攻势。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在稳住欧洲后打着"缓和"的旗帜大举向第三世界扩张……四是,苏联的对外扩张使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变得异常严峻。苏联不间断地叫嚣对中国进行核攻击,在漫长的中苏边界线上增强军事存在,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这些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直接构成了军事威胁。
—— 王逸舟、谭秀英《中国外交六十年》
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的外交
1、背景
(1)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2)美国实力的相对衰弱
(3)苏联的威胁仍然存在
2、表现
(1)先后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①原因:
根本: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直接: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②意义:
对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对世界: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材料一:1971年6月,尼克松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70年代苏攻美守,苏联加大扩张,全面威胁中国。毛泽东提出实施“一条线、一大片”的对外战略,即从中国、日本、欧洲、美国结成一条线,加上周围一大片国家,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 ——王仕英
①原因:
根本:两国共同的需要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应对来自苏联威胁的需要
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美国: 实力下降;
联合中国对抗苏联的需要;
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3)中美关系正常化
②过程 1972 1979
(4)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5)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①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②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③对亚洲和世界和平有重要意义。
中日两国是邻邦,但近代以来,日本在1894年、1931年、1937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一时期是中日两国关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双方在寻求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的问题,。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经过认真、友好的协商,签署了《联合声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揭开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新篇章。“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一)背景:
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外交(1978-2012年):全方位,不结盟
材料1:课本P82史料阅读
材料2: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缓和与合作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第一,美苏关系明显趋于缓和。苏联入侵阿富汗不仅没有实现预期战略利益,反而失去了同美国较量的战略优势。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的对外政策逐渐放弃与美国争夺军事优势,而改为全面收缩战略。第二,与美苏缓和相伴随,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升,西欧、日本等其他主要政治力量继续奉行自主外交路线。第三,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明显上升。在世界经济不稳定、低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普遍进行了经济调整和改革。这种经济调整和改革,促使经济利益在国家对外交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局势相对稳定,经济进入调整发展时期,为中国外交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
1、国际:
(1)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
(2)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第三世界崛起
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调整。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
——《邓小平文选》
外交政策:
外交目标:
独立自主,不结盟,全方位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外交(1978-2012年):全方位,不结盟
2.成就: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与大国关系正常化;
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外交(1978-2012年):全方位,不结盟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材料1:美方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
——1972 《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2: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 1978年12月《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材料2:1989年的对抗后终于实现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关系正常化。这 重 的外交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建 起了世界上两个最 的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同时为苏联解体后的中俄关系铺平了道路。——高相儒
(2)世纪之交: 巩固周边关系
(3)21世纪:建立伙伴关系 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①解决了三国的边界问题
②1997年12月,“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③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
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①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
②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
③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④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二、和平发展: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2.成就: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82,填写表格内容
上海合作组织
成立于2001年,总部设在中国,为政府、企业及专家学者等提供一个共商经济、社会、环境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
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成立于1999年,为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应对经济危机,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带来了新动力和新契机。
成立于2001年,是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金砖国家
2009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会晤,之后每年举行一次。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话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博鳌亚洲论坛
二十国集团
三、实践创新: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材料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论调不时沉渣泛起。合作还是对抗?对话还是冲突?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以邻为壑?
——教材84页问题探究
思考:1、根据材料指出世界之“大变局”的“变”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各国人民命运紧密相连;
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三、实践创新: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材料二: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1月)
思考:2、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外交是如何体现出“中国智慧”的?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大势,推进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道路。
三、实践创新: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三、实践创新: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背景: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
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2.外交成就:
发达国家
东亚、东南亚国家
非洲国家
(一)中共十八大以来
思考:阅读教材p83,整理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成就
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3.特点:
2、实践创新
一坚持,三推动
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①中国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提出中国方案
贡献中国智慧
1、理论创新
增进中外互信,不断扩大利益交汇点,谋求共同发展。
领导人频繁密集外交活动
②关于伊朗核问题等,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
③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巴黎协定》生效。
倡议和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
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④通过主场外交,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
(二)中共十九大以来
思考:结合p83-84内容找出十九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何新成就?
1949
新生之路
站稳脚跟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0世纪
70年代
打开外交
新局面
1978
崛起之路
走向世界舞台
当代中国外交
和平发展理念
全方位外交
2012
特色之路
走出一条新路
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
和平
合作
共赢
外交
轨迹
民族复兴
之路
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与人民命运相连
与民族复兴同步
与世界发展接轨
共赢
和平
大智慧
大胸怀
大国担当
学思之窗:阅读以下数据,认识中国外交发展的巨大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日益扩大,建交国家数量日益增加。
(2)原因:
①政治、经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
②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国际关系的复杂多变和主要矛盾,制定出正确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③外交:超越意识形态处理国家间关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
深度思考: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领导人的智慧
国家实力
国家利益
国际形势
社会制度
影响国家
外交因素
决定性因素
独立自主: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的外交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和平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实践创新: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外交政策及目标
外交方向及成就
十八大以来外交
十九大以来外交
当代中国
的外交
本课小结
时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