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青蛙卖泥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人物对话,读出感叹、转折的语气,分角色表演故事。
2、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说出青蛙为卖泥塘做了那些事,最后为什么不卖泥塘了,感受泥塘发生的变化,培养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课时重难点】
1.学生能按照要求用关键词想象说话、学习吆喝方法推荐事物。
2.学生能感悟到通过我们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环境,培养推断解释能力。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一年级学过《青蛙写诗》,当时的小青蛙在写诗,而今天可不一样了,他要卖泥塘了。
先写“蛙”,指导书写。
想要卖泥塘,就得分清“买”和“卖”,出示字源,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是“卖”。“买卖”的近义词,直说出了“交易”,也不错啦。
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
因为他觉得自己住在烂泥塘里。
出示烂泥塘图片,问:“你想住在这里吗?”
孩子们说不想,那就和青蛙一起去卖泥塘吧!
二、识字学词
想要卖出泥塘,得先解决生字词。
出示词语,邀请学生带读。重点指导“绿茵茵” “挺舒服”“水坑坑”,在“水坑坑”这个词语里,最后一个“坑”读轻声。再出示图片,巩固记忆。
出示“ 吆喝 采集 播撒 游泳”,先读,再引导学生发现,这几个词语中,除了两个字意思相同之外,这两个字还拥有相同的部件。
问:你还知道哪些?
孩子们出乎我的意料,说了“蹦跳”“冰冻”“伙伴”“疼痛”等,超出了我的预设,点赞!
出示打乱的小动物名称,齐读。
三、提供框架,概括故事
自读课文,给打乱顺序的小动物们按照出场顺序排序。
你觉得在这些小动物中,谁的戏份最多最重要?
答:青蛙。
小青蛙围绕着泥塘都做了什么事?快速浏览课文,用笔圈出来。
这里做了指导,问孩子们青蛙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孩子们说是“种些草”,我于是说,能不能再简单点?
“种草。”
对了,所以找到答案只是第一步,学会总结概括才是第二步。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青蛙为了泥塘都做了什么事。
找到了青蛙做的事和动物名称,以“青蛙 老牛 种草”为例,这一部分内容就可以概括为:青蛙要卖泥塘,因为老牛走来说(池塘周围缺些草),所以青蛙就(种草)。
用上相同的句式,说一说其他动物说的和青蛙做的。
孩子们都说的很好,这节课上的很顺。
问题又来了,如果按照这样的方法讲故事,你想听吗?
答:不想听,没意思。
是的,干巴巴的,没有一点趣味。想要把故事写好,就得有细节。我们从“青蛙种草”入手。
四、总结框架,充实故事
出示“青蛙种草”段落,先指导朗读,再出示关键词:
吆喝
不过
要是……就……
采集 播撒
通过光头强视频,体会“吆喝”,一起“吆喝”。
不过,体会转折。
给“要是……就……”找一个近义词,在文中找到所有有它的句子,朗读。
青蛙可以采集草籽,我们可以采集什么?
(采集标本,采集水果,采集花朵……)
做动作理解“播撒”。
然而,老牛却——没有买。一起总结一下套路,这个小结,先让青蛙吆喝,再来一个顾客,顾客不满意,提意见,青蛙听了意见,做出改进。
用上刚才的词语和框架,试着自己说一说青蛙引水。
学生分享,虽有磕绊,倒也精彩。
分享结束,发现,原来两个小结的叙述方式是完全一致的。那为什么后面的小动物们发生的事,作者不按照一样的套路详细写呢?
孩子们很聪明,说了很多,一个因为篇幅太长,一个因为太无聊没意思。
作者没有写,可是我们却可以把略写的部分用自己的话,用上词语+框架,强调动词,一样可以把故事说精彩。
邀请了几个孩子分享,真的是越说越好。第一个孩子没有做过多拓展,按照框架原原本本地讲述;到了第二个孩子,吆喝的内容就变得更加丰富;第三个孩子,吆喝的内容已经颇具诱惑性了;第四个孩子,动词用的精准多样……值得赞叹的是一个班里平常比较慢的孩子,这一次也能站起来将故事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真厉害。
五、做小小推荐官
做了这么多努力,青蛙终于可以卖泥塘了!故事的结局,应该会有反转吧!不然多没劲!
找到最后一次吆喝的语句,先听老师读,再指名读。其他没有朗读的同学思考,这样的吆喝是否让你心动?心动在哪里?
进行交流分享。
你看,这个泥塘现在这么好了,满足了所有顾客的需求,可青蛙把它卖出去了吗?
没有。
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好的泥塘,已经满足了自己的全部需求,为啥要让别人住,自己住多好的,现在交通便利,他再想去城市玩,直接就去了。多好。
接着,引导学生关注吆喝段落中的“有……有……还可以……”圈画关键词,可以用到自己的推荐中去。
课文全部学完,在推荐之前,思考:烂泥塘为什么会变成美泥塘?这只青蛙有什么值得学习的?
由学生分享答案。
再同桌合作,推荐自己的文具,上台发言。
总结: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那课后就请大家把课文多读读,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