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化学第1单元课题2课时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初中化学第1单元课题2课时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0-04 08:52: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初中化学第1单元课题2课时练习
1.(2017·山东·高青县教学研究室八年级期中)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 C.得出结论 D.反思与交流
【答案】B
【详解】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是一个设计实验的过程,故选B。
2.(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用小刀切下石蜡并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该实验不能说明石蜡具有的性质是
A.密度比水小 B.可燃性 C.难溶于水 D.硬度小
【答案】B
【详解】A、用小刀切下石蜡并放入水中,石蜡浮于水面,说明密度比水小,故A选项说法正确;
B、用小刀切下石蜡并放入水中,石蜡浮于水面,不能说明石蜡具有可燃性,故B选项说法错误;
C、用小刀切下石蜡并放入水中,石蜡难溶于水,且浮于水面,故C选项说法正确;
D、用小刀切下石蜡,说明石蜡的硬度小,故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3.(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某化学小组在探究蜡烛燃烧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有同学认为是炭黑,于是他们提出:“我们可以先上网查阅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假设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C
【详解】从网上查阅资料,是上网收集证据,属于收集证据,故选C。
4.(2019·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三模)与空气成分对比,呼出气体中含量明显降低的物质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答案】B
【详解】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氧气的含量较低。
故选B。
5.(2022·河北·唐县教育局教研室九年级期末)人呼出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
A.氮气 B.水蒸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答案】A
【详解】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在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都是氮气;。故选A。
6.(2022·上海市震旦外国语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氯化钠在灼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是
A.红色 B.黄色 C.绿色 D.紫色
【答案】B
【详解】氯化钠中含有钠元素,灼烧时火焰的颜色呈黄色,故选项正确;
故选B。
7.(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鉴别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方法中,可行的是(  )
A.观察气体颜色
B.用澄清石灰水鉴别
C.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
D.用手在集气瓶口扇动,闻气体的气味
【答案】B
【详解】A、空气和呼出气体均没有颜色,用观察气体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B、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不能,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
C、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均会熄灭,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D、空气和呼出气体均没有气味,用闻气体的气味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B。
8.(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A.空气 B.氧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
【答案】B
【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此选项不正确;
B、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此选项正确;
C、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此选项不正确;
D、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B。
9.(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有一次上课时,小明觉得很闷,呼吸不畅。他认为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的缘故,应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查一下、就“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是
A.实验 B.观察 C.假设或猜想 D.得出结论
【答案】C
【详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假设;
故选C。
10.(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个有趣的实验:将鸡蛋放入盛有白醋的玻璃杯中,鸡蛋沉到杯底,其表面有气泡开始附着,过了一会,鸡蛋开始慢慢上升,产生的气泡会不会是二氧化碳呢?小明同学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假设 B.设计实验 C.交流评价 D.得出结论
【答案】B
【详解】A、提出假设为根据已有的理论或经验对问题的模型提出初步的设想,如产生的气泡为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设计实验为根据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如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该气体,符合题意;
C、交流评价为根据实验现象、结果等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不断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不符合题意;
D、得出结论为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实验小组利用图1装置测定塑料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塑料袋中充有空气,一段时间后压瘪塑料袋,向瘪塑料袋中吹入一定量的呼出气体。测定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35 s时开始向塑料袋中吹气
B.曲线②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C.80 s时氧气的浓度比二氧化碳的低
D.可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的低
【答案】C
【详解】A、35 s时二氧化碳的浓度开始上升,氧气浓度开始下降,说明35 s时开始向塑料袋中吹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图可知,曲线②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可知,80s时氧气的浓度约为18%,二氧化碳的浓度为25000×0.0001%=2.5%,所以氧气的浓度比二氧化碳的高,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图可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21%,80s时氧气的浓度约为18%,所以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的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2.(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图1所示的密闭容器内(内装空气),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内氮气体积分数约是78%
B.蜡烛燃烧后,密闭容器中气体质量减少了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内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当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6%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木条不能复燃
【答案】B
【详解】A、空气中氮气体积分数约是78%,故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比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大,所以蜡烛燃烧后,密闭容器中气体质量增加了,故选项说法错误;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内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
D、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6%时,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3.(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
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
B.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答案】C
【详解】A、蜡烛燃烧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熄灭后石蜡蒸汽会冷凝产生一缕白烟,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描述实验现象不能说出物质名称,应该是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C错误,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产生水,罩在火焰上的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下表是某同学填写的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报告,其中有错误的是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固体蜡受热熔化成蜡油 蜡的熔点较低
B 烛燃烧时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干燥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 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且其组成中含有C、H元素
C 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不同 焰心温度最高
D 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被点燃 此白烟具有可燃性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固体蜡受热熔化成蜡油,说明蜡的熔点较低,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烛燃烧时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干燥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产生水雾说明有水生成,由于蜡烛燃烧有氧气参与反应,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守恒,则可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且其组成中含有C、H元素,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蜡烛火焰分层,实验现象为各层的颜色不同,外焰最明亮,结论为外焰温度最高,选项中实验现象和结论都不对,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2021·河北·平乡县新世纪英才学校九年级单元测试)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如图所示的a、b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A.a熄灭,b更旺
B.a更旺,b熄灭
C.a、b都变旺
D.a、b都熄灭
【答案】B
【详解】氧气支持燃烧,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即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a、b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a中燃烧更旺,b中木条熄灭,故选B。
16.(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的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吸入的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在呼出气体中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
D.氧气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低
【答案】C
【详解】A、吸入的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约占空气体积的0.03%,不符合题意;
B、呼出气体中除了二氧化碳,还含有氮气、水蒸气、氧气等,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题意: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知二氧化碳在呼出气体中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符合题意;
D、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故氧气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低,但是该实验得不出该结论,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过生日时,精美的蛋糕上都会插上漂亮的生日蜡烛,点燃后,让我们吹灭。我们学化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就是观察和描述蜡烛的燃烧。如图所示是实验中的几个步骤,请分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要先观察物质的形态、外观等,这是与平时点燃蜡烛的明显不同之处
B.由图甲可以清楚地分析出外焰温度最高
C.由图乙可见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由图丙可证明蜡烛燃烧时是气体燃烧
【答案】D
【详解】A.实验前要先观察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等),这与平时点燃蜡烛明显不同,该选项结论正确;
B.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上,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外焰处最先碳化,则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该选项结论正确;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可观察到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选项结论正确;
D.蜡烛熄灭后会产生一缕白烟,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点燃白烟,白烟可以燃烧,该选项结论不正确,
故选D。
18.(2022·湖南长沙·九年级单元测试)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
②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
③燃烧能发光发热
④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详解】①外焰与空气接触多,充分燃烧,温度最高,故①说法正确;
②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的上方,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②说法正确;
③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故③说法正确;
④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④说法正确。
故选D。
19.(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明是:呼出气体在玻璃片上结成水雾
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被人体吸收
【答案】B
【详解】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通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呼出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A正确;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 B不正确;
C、呼出气体在玻璃片上结成水雾,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C正确;
D、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故可推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D正确。
故选B。
20.(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小战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冒出的白烟,他发现蜡烛能重新燃烧。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A.氧气 B.水雾 C.二氧化碳 D.石蜡固体小颗粒
【答案】D
【分析】燃着的火柴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常温下为固体。
【详解】A、氧气常温下为气态,且不能燃烧,则白烟不可能为氧气,故选项猜测错误;
B、水雾常温下为液态,且水不能燃烧,则白烟不可能为水雾,故猜想错误;
C、二氧化碳常温下为气态,且不能燃烧,则白烟不可能为二氧化碳,故选项猜测错误;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常温下为固态,且石蜡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遇到明火能燃烧,则猜想正确。
故选D。
21.(2020·广东·中山纪念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小明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酒或者是白醋。小明认为可以通过闻气味的方法来确认这瓶液体,这个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A.作出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B
【详解】小明采用的方法属于具体的操作行为,属于设计实验。
故选:B。
22.(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某兴趣小组利用蜡烛进行实验,下列根据现象作出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B.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出现水雾,说明石蜡中含有氢、碳元素
C.用一个烧杯将燃着的蜡烛罩住,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物质燃烧一般需要氧气
D.燃着的蜡烛一吹就灭,是因为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答案】B
【详解】A、蜡烛能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正确;
B、把冷小烧杯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有水雾产生,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说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而不能判断碳氧元素,故不正确;
C、燃着的蜡烛用烧杯罩住,火焰熄灭,说明燃烧一般需要氧气,故正确;
D、蜡烛一吹即灭,说明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从而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B。
23.(2021·河南师大附中九年级开学考试)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会导致结果偏大的是(  )
①称量氯化钠固体时物码倒放且动用了游码;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
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天平是等臂杠杆,正确使用方法为左物右码,若称量时物质与砝码放反了且称量时没用游码,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则结果不变;若放反了且使用到了游码,则会使称量的固体的质量偏小;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导致读数偏大,而量筒中水的体积偏小,最终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正确;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溅出,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正确;④溶液具有均一性,将配制好的溶液往试剂瓶中转移时有少量溅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故该题选B。
24.(2018·湖南娄底·中考模拟)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量取10mL水 B.处理废弃固体药品
C.保存二氧化碳气体 D.取少量液态药品
【答案】D
【详解】A、量筒量液时要注意量程的选择,应选择略大于量取液体体积的量程,选取的量程太大,会因刻度不精确而使量取的液体体积不准确,选取的量程太小,多次量取会有误差,量取10mL水应用10mL的量筒,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
B、实验室中固体废弃物不能倒入水池,流入下水道会污染地下水,也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集中分类处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存放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要正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C不符合题意;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竖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上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5.(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实验可以用于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高低
B.图2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是为了验证燃烧后的某种产物
C.图3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一种新生成的可以燃烧的气体
D.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答案】C
【详解】A、图1实验中根据木条接触火焰的不同部位,其碳化程度不同,可以用于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高低,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2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通过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可验证燃烧后有水生成不,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图3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石蜡的蒸汽冷凝成的石蜡颗粒,可以燃烧,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6.(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用小刀切下石蜡并放入水中,该实验不能说明石蜡具有的性质是
A.密度 B.硬度 C.溶解性 D.可燃性
【答案】D
【详解】用小刀能切下,说明石蜡质软,放入水中不溶解,且浮在水面上,则密度比水小,而可燃性无法说明;
故选D。
27.(2022·青海西宁·中考真题)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下列活动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昆仑玉制作玉器
B.西瓜榨汁
C.点燃蜡烛照明
D.将废纸盒折叠后放入可回收垃圾箱中
【答案】C
【详解】A.昆仑玉制作玉器,只是物质的形状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B.西瓜榨汁,只是物质的形状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C.点燃蜡烛照明,有新物质二氧化碳、水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将废纸盒折叠后放入可回收垃圾箱中,只是物质的形状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28.(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图所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注射器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在燃烧后生成了和的曲线是a和c
C.数字化实验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
D.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以后的部分产物
【答案】B
【详解】A、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用注射器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正确;
B、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其气体浓度应均为升高,故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的曲线应是a和b,故选项错误;
C、数字化实验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故选项正确;
D、微型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以后的部分产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B。
29.(2022·湖南长沙·九年级单元测试)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关于该实验的现象后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Ⅰ中与外焰接触的a处最先变黑
B.实验Ⅱ的目的是探究石蜡燃烧有水生成
C.实验Ⅲ的现象说明蜡烛焰心处气体是氧气
D.实验Ⅳ蜡烛复燃说明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答案】C
【详解】A、外焰部分温度最高,实验Ⅰ中与外焰接触的a处最先变黑;A正确;
B、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小液滴,可验证石蜡燃烧有水生成;B正确;
C、实验Ⅲ的现象说明焰心处气体具有可燃性,不是氧气;C错;
D、实验Ⅳ中蜡烛复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是石蜡固体小颗粒。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30.(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用导管从母火焰的中心部位引出一缕“白烟”,点燃形成子火焰。据此实验,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子火焰中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子火焰处生成的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对实验的理解。
【详解】A、子火焰中的白烟仍然是石蜡蒸气,故A不符合题意;
B、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故B不符合题意;
C、导管过长会使石蜡蒸气冷凝,影响实验结果,故C符合题意;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接触燃烧,仍然是石蜡蒸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结合蜡烛燃烧进行分析。
31.(2021·吉林市第五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足量蜡烛在密闭集气瓶内(起始时常压)燃烧至熄灭,瓶内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结合教材实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起始阶段蜡烛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②燃烧过程中瓶内物质发生了化合反应
③蜡烛熄灭是由于瓶内氧气浓度过低
④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只有二氧化碳
A.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详解】①集气瓶内氧气含量大于空气中氧气含量,起始阶段蜡烛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说法正确;
②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两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燃烧过程中瓶内物质发生了化合反应,说法错误;
③蜡烛熄灭是由于瓶内氧气浓度过低,说法正确;
④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和水;说法错误;
说法正确的有:①③;
故选B。
32.(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某小组同学进行了有关蜡烛成分测定的实验,请你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小液滴 产物中有______
将内壁涂有______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______ 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答案】 水 澄清石灰水 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详解】烧杯内壁有小液滴,说明产物中有水;
检验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故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有二氧化碳生成,则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3.(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某同学为探究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将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带刻度的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_________。
【答案】 变浑浊 左移
【详解】青蛙呼吸需要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呼出的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水和碳酸钙沉淀,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导致试剂瓶内气体压强减小,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向左移动。
34.(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向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和一瓶空气中分别滴入澄清的石灰水,现象是:呼出气体瓶中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很多,空气瓶中的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很少。结论: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_____________。
(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现象是:呼出气体瓶中的木条熄灭得快,空气瓶中的木条熄灭得慢。结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___。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现象: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雾,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现象。结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________。
【答案】(1)高(合理即可)
(2)少(合理即可)
(3)高(合理即可)
【解析】(1)
呼出气体瓶中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很多,空气瓶中的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很少。说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2)
呼出气体瓶中的木条熄灭得快,空气瓶中的木条熄灭得慢。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少;
(3)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现象: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雾,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现象。结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高。
35.(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__________,由此可得,石蜡的密度比水___,此外还可以知道石蜡的物理性质为___、__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___层,分别为___、___、___,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火焰中,1s后取出,可以看到___处的火柴梗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_________________。结论:蜡烛燃烧的产物是__和____。
(4)熄灭蜡烛,发现蜡烛冒一缕白烟,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__________。
由上述观察可得:蜡烛燃烧过程发生的变化类型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 浮在水面上 小 质软 难溶于水
(2) 三##3 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 外焰
(3) 水雾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水 二氧化碳
(4) 重新被点燃 化学变化
【解析】(1)
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浮在水面上,得出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小。刀可以切动蜡烛、石蜡在水中不减少,此实验中还能得到石蜡的物理性质有质软、难溶于水;
(2)
观察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由于温度越高,火柴梗易被炭化。所以,看到火柴梗的两边既外焰处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
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燃烧后有水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4)
蜡烛刚熄灭会产生一缕白烟,这是石蜡蒸气冷凝成了石蜡小颗粒,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由上述观察可得: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水与二氧化碳生成,则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
36.(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面是一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
(1)“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的______环节;
(2)“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的______环节;
(3)“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的______环节;
(4)“将呼出的气体吹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属于科学探究的______环节;
(5)“这个实验既操作简单,又现象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的______环节;
(6)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______。
【答案】(1)获得结论
(2)猜想与假设
(3)提出问题
(4)收集证据
(5)反思与评价
(6)(3)(2)(4)(1)(5)
【解析】(1)
“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确定了该气体是什么气体,属于获得结论环节。
(2)
“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是提出的假设,属于猜想与假设环节。
(3)
“呼出的气体是什么?”是提出的问题,属于提出问题环节。
(4)
“将呼出的气体吹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是实验的的过程及现象,属于收集证据环节。
(5)
“这个实验既操作简单,又现象明显”是对实验的总结评价,属于反思与评价环节。
(6)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则正确顺序为(3)、(2)、(4)、(1)、(5)。
37.(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化学兴趣的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其次是氧气。人呼吸中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如右下表所示:
气体 吸人气体 呼出气体
X 78% 75%
Y 21% 15%
二氧化碳 0.03% 3.68%
水 0.02% 5.44%
其他气体 0.95% 0.88%
(1)请你判断:表中X是______,Y是______。
(2)欲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其实验方法是______。
(3)X气体在呼吸过程中没有参与化学反应,但在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分数却减少了,其原因是______。
(4)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做以下实验,把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发现木条在______燃烧得比较旺盛,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______含量较低。
(5)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装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振荡,发现______,说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要高。
(6)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会发现玻璃片上出现______,说明呼出气体中______含量较高。
【答案】(1) 氮气##N2 氧气##O2
(2)取一块冷而干燥的玻璃片,向上哈气,如果有小水滴或水雾出现,说明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3)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的体积分数升高,故X的体积分数减少
(4) 空气
氧气
(5)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 水雾 水蒸气##水
【解析】(1)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故表中X是氮气,Y是氧气;
(2)
欲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其实验方法是:取一块冷而干燥的玻璃片,向上哈气,如果有小水滴或水雾出现,说明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3)
X为氮气,在呼吸过程中,氮气没有参与化学反应,但是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的体积分数升高,故X的体积分数减少;
(4)
把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发现木条在空气中燃烧的比较旺盛,在呼出气体中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较低;
(5)
空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装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振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6)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会发现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较高。
38.(2017·上海杨浦·一模)“魔力蜡烛”可以增加生日宴会气氛。制造蜡烛时,在烛芯中掺入镁粉(镁粉在430℃ 时能自燃)。每次吹灭蜡烛时,余烬会引燃烛芯中的镁粉,蜡烛重新点燃。
(1)写出镁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火焰上方倒放一个干燥的小烧杯,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蜡烛可能含有__________元素;压着火焰放一个干燥的小玻璃片,过一会小玻璃片有黑色的炭粒,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________元素。集中黑色固体点燃可以继续燃烧,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Mg+O22MgO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并放热。 O(氧) C(碳) C+O2CO2
【详解】 (1).镁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氧化镁,方程式为 2Mg+O22MgO (2). 镁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并放热。 (3).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蜡烛可能含有O(氧) (4). 玻璃片有黑色的炭粒,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C(碳) (5).碳燃烧的方程式为 C+O2CO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了.
39.(2017·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_____层,温度最高的是_____,验证方法是_____。
(2) 蜡烛燃烧时放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知,该气体是_____;将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燃烧产生了____。
(3) 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____。
(4)能否用熄灭蜡烛的方法去熄灭燃烧的酒精灯 ?为什么?______。
【答案】 三 外焰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的碳化程度 二氧化碳 水 石蜡熔化 不能,否则可能将火焰带入酒精灯内,而发生危险
【详解】(1)根据蜡烛火焰及外焰温度最高设计实验分析解答;
(2)根据蜡烛燃烧的产物分析解答;
(3)根据燃烧过程结合物理变化的定义分析;
(4)根据酒精灯的熄灭方法及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解:(1)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温度最高的是外焰,验证方法是: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的碳化程度;
(2)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中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将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燃烧产生了水;
(3)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变化是石蜡熔化;
(4)不能,否则可能将火焰带入酒精灯内,而发生危险。
40.(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选填“a”。“b”或“c”)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温度最高。
(3)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CO是一种有可燃性的气体)。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如果观察到______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______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______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答案】 小 a 外焰 导管口气体能点燃,有蓝色火焰,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观察不到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无明显现象,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观察到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气体能点燃,有蓝色火焰,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观察到冷凝的固体
【详解】(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故填:小。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由内到外分别是焰心、内焰、外焰;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接触火焰的火柴梗的两端先变黑,即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a;外焰。
(3)石蜡蒸气遇冷会变成固态蜡,CO不易液化,一氧化碳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
如果贝贝的猜想正确,现象是:导管口气体能点燃,有蓝色火焰,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观察不到冷凝的固体。
如果芳芳的猜想正确,现象是:导管口无明显现象,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观察到冷凝的固体。
如果婷婷的猜想正确,上述两种现象都有,可观察的现象是:导管口气体能点燃,有蓝色火焰,但火焰较小,说明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观察到冷凝的固体,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到导管里时冷却,又可凝成石蜡,说明含有石蜡受热后产生的蒸气。
41.(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由此可推导石蜡的三个物理性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___(填“a”、“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____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用另一只内壁被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 ___和 _______。由此可证明石蜡中一定含有碳和氢元素;
(4)在该实验中,将蜡烛熄灭,灯芯上有白烟冒出。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
实验探究:针对上述三个假设进行实验。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___(填序号)。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___。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 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质软 不溶于水 密度比水小
(2) a 外焰
(3) 水 二氧化碳
(4) A 水蒸气 C AB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能燃烧
【详解】(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质软;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层与氧气接触最充分,燃烧更充分,故该层温度最高。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取出可以看到细木条的a处最先碳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有水生成;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此可证明石蜡中一定含有碳和氢元素。
(4)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A;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C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AB,因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能燃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初中化学第1单元课题2课时练习
1.(2017·山东·高青县教学研究室八年级期中)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 C.得出结论 D.反思与交流
2.(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用小刀切下石蜡并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该实验不能说明石蜡具有的性质是
A.密度比水小 B.可燃性 C.难溶于水 D.硬度小
3.(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某化学小组在探究蜡烛燃烧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有同学认为是炭黑,于是他们提出:“我们可以先上网查阅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假设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4.(2019·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三模)与空气成分对比,呼出气体中含量明显降低的物质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5.(2022·河北·唐县教育局教研室九年级期末)人呼出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
A.氮气 B.水蒸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6.(2022·上海市震旦外国语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氯化钠在灼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是
A.红色 B.黄色 C.绿色 D.紫色
7.(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鉴别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方法中,可行的是(  )
A.观察气体颜色
B.用澄清石灰水鉴别
C.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
D.用手在集气瓶口扇动,闻气体的气味
8.(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A.空气 B.氧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
9.(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有一次上课时,小明觉得很闷,呼吸不畅。他认为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的缘故,应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查一下、就“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是
A.实验 B.观察 C.假设或猜想 D.得出结论
10.(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个有趣的实验:将鸡蛋放入盛有白醋的玻璃杯中,鸡蛋沉到杯底,其表面有气泡开始附着,过了一会,鸡蛋开始慢慢上升,产生的气泡会不会是二氧化碳呢?小明同学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假设 B.设计实验 C.交流评价 D.得出结论
11.(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实验小组利用图1装置测定塑料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塑料袋中充有空气,一段时间后压瘪塑料袋,向瘪塑料袋中吹入一定量的呼出气体。测定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35 s时开始向塑料袋中吹气
B.曲线②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C.80 s时氧气的浓度比二氧化碳的低
D.可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的低
12.(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图1所示的密闭容器内(内装空气),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内氮气体积分数约是78%
B.蜡烛燃烧后,密闭容器中气体质量减少了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内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当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6%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木条不能复燃
13.(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
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
B.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14.(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下表是某同学填写的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报告,其中有错误的是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固体蜡受热熔化成蜡油 蜡的熔点较低
B 烛燃烧时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干燥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 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且其组成中含有C、H元素
C 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不同 焰心温度最高
D 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被点燃 此白烟具有可燃性
A.A B.B C.C D.D
15.(2021·河北·平乡县新世纪英才学校九年级单元测试)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如图所示的a、b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A.a熄灭,b更旺
B.a更旺,b熄灭
C.a、b都变旺
D.a、b都熄灭
16.(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的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吸入的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在呼出气体中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
D.氧气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低
17.(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过生日时,精美的蛋糕上都会插上漂亮的生日蜡烛,点燃后,让我们吹灭。我们学化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就是观察和描述蜡烛的燃烧。如图所示是实验中的几个步骤,请分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要先观察物质的形态、外观等,这是与平时点燃蜡烛的明显不同之处
B.由图甲可以清楚地分析出外焰温度最高
C.由图乙可见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由图丙可证明蜡烛燃烧时是气体燃烧
18.(2022·湖南长沙·九年级单元测试)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
②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
③燃烧能发光发热
④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④ D.①②③④
19.(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明是:呼出气体在玻璃片上结成水雾
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被人体吸收
20.(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小战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冒出的白烟,他发现蜡烛能重新燃烧。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A.氧气 B.水雾 C.二氧化碳 D.石蜡固体小颗粒
21.(2020·广东·中山纪念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小明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酒或者是白醋。小明认为可以通过闻气味的方法来确认这瓶液体,这个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A.作出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22.(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某兴趣小组利用蜡烛进行实验,下列根据现象作出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B.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出现水雾,说明石蜡中含有氢、碳元素
C.用一个烧杯将燃着的蜡烛罩住,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物质燃烧一般需要氧气
D.燃着的蜡烛一吹就灭,是因为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23.(2021·河南师大附中九年级开学考试)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会导致结果偏大的是(  )
①称量氯化钠固体时物码倒放且动用了游码;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
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4.(2018·湖南娄底·中考模拟)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量取10mL水 B.处理废弃固体药品
C.保存二氧化碳气体 D.取少量液态药品
25.(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实验可以用于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高低
B.图2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是为了验证燃烧后的某种产物
C.图3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一种新生成的可以燃烧的气体
D.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26.(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用小刀切下石蜡并放入水中,该实验不能说明石蜡具有的性质是
A.密度 B.硬度 C.溶解性 D.可燃性
27.(2022·青海西宁·中考真题)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下列活动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昆仑玉制作玉器
B.西瓜榨汁
C.点燃蜡烛照明
D.将废纸盒折叠后放入可回收垃圾箱中
28.(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图所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注射器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在燃烧后生成了和的曲线是a和c
C.数字化实验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
D.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以后的部分产物
29.(2022·湖南长沙·九年级单元测试)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关于该实验的现象后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Ⅰ中与外焰接触的a处最先变黑
B.实验Ⅱ的目的是探究石蜡燃烧有水生成
C.实验Ⅲ的现象说明蜡烛焰心处气体是氧气
D.实验Ⅳ蜡烛复燃说明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30.(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用导管从母火焰的中心部位引出一缕“白烟”,点燃形成子火焰。据此实验,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子火焰中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子火焰处生成的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31.(2021·吉林市第五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足量蜡烛在密闭集气瓶内(起始时常压)燃烧至熄灭,瓶内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结合教材实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起始阶段蜡烛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②燃烧过程中瓶内物质发生了化合反应
③蜡烛熄灭是由于瓶内氧气浓度过低
④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只有二氧化碳
A.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2.(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某小组同学进行了有关蜡烛成分测定的实验,请你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小液滴 产物中有______
将内壁涂有______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______ 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33.(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某同学为探究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将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带刻度的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_________。
34.(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向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和一瓶空气中分别滴入澄清的石灰水,现象是:呼出气体瓶中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很多,空气瓶中的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很少。结论: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_____________。
(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现象是:呼出气体瓶中的木条熄灭得快,空气瓶中的木条熄灭得慢。结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___。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现象: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雾,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现象。结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________。
35.(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__________,由此可得,石蜡的密度比水___,此外还可以知道石蜡的物理性质为___、__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___层,分别为___、___、___,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火焰中,1s后取出,可以看到___处的火柴梗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_________________。结论:蜡烛燃烧的产物是__和____。
(4)熄灭蜡烛,发现蜡烛冒一缕白烟,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__________。
由上述观察可得:蜡烛燃烧过程发生的变化类型为______________。
36.(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面是一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
(1)“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的______环节;
(2)“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的______环节;
(3)“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的______环节;
(4)“将呼出的气体吹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属于科学探究的______环节;
(5)“这个实验既操作简单,又现象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的______环节;
(6)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______。
37.(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化学兴趣的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其次是氧气。人呼吸中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如右下表所示:
气体 吸人气体 呼出气体
X 78% 75%
Y 21% 15%
二氧化碳 0.03% 3.68%
水 0.02% 5.44%
其他气体 0.95% 0.88%
(1)请你判断:表中X是______,Y是______。
(2)欲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其实验方法是______。
(3)X气体在呼吸过程中没有参与化学反应,但在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分数却减少了,其原因是______。
(4)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做以下实验,把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发现木条在______燃烧得比较旺盛,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______含量较低。
(5)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装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振荡,发现______,说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要高。
(6)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会发现玻璃片上出现______,说明呼出气体中______含量较高。
【答案】(1) 氮气##N2 氧气##O2
38.(2017·上海杨浦·一模)“魔力蜡烛”可以增加生日宴会气氛。制造蜡烛时,在烛芯中掺入镁粉(镁粉在430℃ 时能自燃)。每次吹灭蜡烛时,余烬会引燃烛芯中的镁粉,蜡烛重新点燃。
(1)写出镁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火焰上方倒放一个干燥的小烧杯,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蜡烛可能含有__________元素;压着火焰放一个干燥的小玻璃片,过一会小玻璃片有黑色的炭粒,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________元素。集中黑色固体点燃可以继续燃烧,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9.(2017·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_____层,温度最高的是_____,验证方法是_____。
(2) 蜡烛燃烧时放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知,该气体是_____;将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燃烧产生了____。
(3) 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____。
(4)能否用熄灭蜡烛的方法去熄灭燃烧的酒精灯 ?为什么?______。
40.(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选填“a”。“b”或“c”)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温度最高。
(3)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CO是一种有可燃性的气体)。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如果观察到______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______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______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41.(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由此可推导石蜡的三个物理性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___(填“a”、“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____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用另一只内壁被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 ___和 _______。由此可证明石蜡中一定含有碳和氢元素;
(4)在该实验中,将蜡烛熄灭,灯芯上有白烟冒出。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
实验探究:针对上述三个假设进行实验。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___(填序号)。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___。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 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