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初中化学第3单元课题3课时练习
1.(2021·北京顺义·九年级期中)干冰受热升华,下列关于此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CO2分子质量变大 B.CO2分子运动速率不变
C.CO2分子体积变小 D.CO2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答案】D
【详解】A、干冰受热升华,是因为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不是CO2分子质量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B、干冰受热升华,是因为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增大,CO2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解释错误;
C、干冰受热升华,是因为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不是CO2分子体积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D、干冰受热升华,是因为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2.(2022·山东·宁阳县第十一中学八年级阶段练习)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吹胀气球﹣﹣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固态的冰不流动——其中水分子是静止的
C.封闭在针筒中的水煮沸时体积变大﹣﹣分子本身体积变大了
D.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答案】D
【详解】A、吹胀气球,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增多,分子间隔变小,不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A错误;
B、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的做运动,固态的冰中的分子也是运动的,故B错误;
C、封闭在针筒中的水煮沸时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不是水分子本身体积变大,故C错误;
D、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毒品中含有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缉毒犬闻到毒品的气味,故D正确;
故选D。
3.(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冰、雪、露水的分子都是水分子
D.液态物质的分子肉眼看得见,气态物质的分子肉眼看不见
【答案】D
【详解】A、原子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个数、种类都不发生变化,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选项说法正确;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选项说法正确;
C、冰、雪、露水中都只含一种物质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则三种物质的分子都是水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构成液态物质与气态物质的分子都很小,肉眼都无法看见,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4.(2022·山东·聊城市水城慧德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2022年北京冬奥会完美谢幕,运动会期间下列做法从微观角度解释不合理的是
A.奥运村中日常消毒一一消毒液挥发,分子在不断运动
B.开幕式上舞台云雾一一干冰升华,分子间隔发生改变
C.运动场上用水造冰一一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
D.氢能公交车出行一一氢气燃烧,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答案】C
【详解】A、奥运村中日常消毒,是因为消毒液挥发,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
B、开幕式上舞台云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分子间间隔发生改变,正确;
C、运动场上用水造冰,温度降低,但分子仍是在不断的运动的,错误;
D、氢能公交车出行,氢气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正确。
故选C。
5.(2020·福建厦门·九年级阶段练习)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八月丹桂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B.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C.氧气和臭氧(O3)性质不完全相同,是因为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D.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答案】B
【详解】A、八月丹桂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引起香味的分子四处扩散,说法正确;
B、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受热时原子间的间隔变大,体积不变,说法错误;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氧气和臭氧(O3)性质不完全相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说法正确;
D、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互相扩散到了对方的间隔中去,说法正确。
故选:B。
6.(2022·广东·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第二外国语学校九年级)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吸烟不仅害己,也造成周围人被动吸烟——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钢瓶中——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D.变瘪的乒乓球用热水浸泡可以恢复——分子的大少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答案】D
【详解】A.由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烟气中有多种有害物质,所以吸烟不仅害己,也造成周围人被动吸烟,健康受到伤害,故A正确;
B.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在加压时间隔变小,所以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钢瓶中,故B正确;
C.氧气和液氧的分子构成相同,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所以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故C正确;
D.变瘪的乒乓球用热水浸泡可以恢复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的缘故,故D错误。
故选:D。
7.(2022·江苏·启东市南苑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氧气是生命活动的必需气体。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制备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B.双氧水制取氧气时,先加固体二氧化锰,再加液体双氧水
C.利用如图装置能比较MnO2和CuO对H2O2分解的影响
D.过氧化氢溶液中加了二氧化锰后反应速率会加快,但产生氧气的总量不会增加
【答案】C
【详解】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正确;
B、向装置中加药品,应先加固体后加液体,故双氧水制取氧气时,先加固体二氧化锰,再加液体双氧水,正确;
C、装置中过氧化氢的浓度不同,故不能比较MnO2和CuO对H2O2分解的影响,错误;
D、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故过氧化氢溶液中加了二氧化锰后反应速率会加快,但产生氧气的总量不会增加,正确。
故选C。
8.(2022·湖南·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A.实验室里两瓶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砂糖,哪瓶是食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
B.为了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 CO2的含量高低,可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两瓶气体中观察现象
C.为了测量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用蜡烛代替红磷做实验,其他装置和药品均不改变
D.分别在等量的热水和冷水中加入等量的品红,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答案】D
【详解】A. 实验室的药品不能品尝味道,以免中毒,错误;
B. 氧气能支持燃烧,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两瓶气体中观察现象,比较的是氧气的浓度,不是二氧化碳的浓度,错误;
C.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有气体生成,所以不能用蜡烛代替红磷做测量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的实验,错误;
D. 分别在等量的热水和冷水中加入等量的品红,变量是温度,其他条件相同,可以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正确;
故选:D。
9.(2022·广东·惠东县惠东中学初中部九年级阶段练习)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八月丹桂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B.氧气和臭氧(O3)性质不完全相同,是因为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C.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D.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答案】C
【详解】A、由于分子在不停运动,桂花香味的粒子通过运动分散在周围的空气中,所以能闻到香味,故A正确;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臭氧是由臭氧分子构成的,构成的分子不同,所以性质不完全相同,故B正确;
C、水银是金属汞 的俗称,水银温度计测试体温,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故C错误;
D、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D正确。
故选C。
10.(2022·湖南·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用“”和“”代表两种不同的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模拟模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是 2:1
B.“”该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
C.该反应生成两种新物质
D.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
【答案】D
【详解】A、分析图像可知,参加反应的“”的个数为6,参加反应的“”个数为2,则其分子个数比为6:2=3: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根据图示可知,“”分子中有4个原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该反应的生成物只有这一种分子,则只有一种物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1.(2022·湖南·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正确的是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体积变大了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体积变小
C.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是因为水分子变成了新分子
D.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D
【详解】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体积并没有发生改变,该选项解释不正确;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分子体积并没有发生改变,该选项解释不正确;
C.水蒸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新分子生成,该选项解释不正确;
D.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该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12.(2022·山东·聊城市水城慧德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其中某个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从图示获得的下列信息错误的是
A.该图能反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B.反应前后共有四种分子
C.该图能反映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为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氮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由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反应前为二氧化氮分子、一氧化碳分子,反应后为二氧化碳分子,氮分子,共四种分子,不符合题意;
C、反应前为二氧化氮分子和一氧化碳分子,反应后为二氧化碳分子、氮分子,能反映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不属于分解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13.(2022·广西贵港·九年级阶段练习)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结合成新的分子,但原子不可再分
B.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比原子之间间隔大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D.热胀冷缩是由于微粒大小发生了变化
【答案】A
【详解】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保持不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符合题意;
B、氦气是单原子气体,其原子间间隙大于液态金属汞,而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物理性质,除了和分子结构有关外,还和分子的大小、分子间距离有密切关系,另外,很多物理性质是无数个分子的集体表现,单个分子是无法表现的,并且表现时也不需要破坏分子的结构,不符合题意;
D、热胀冷缩是由于微粒间隙发生了变化,微粒大小一般不发生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某同学为探究分子的特性,设计了如下四个实验,其中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100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 mL
B.品红放入水中,整杯水逐渐变红
C.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后得到了氧气
D.两支分别装有相同体积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前者比后者容易压缩
【答案】B
【详解】A、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有的运动到相互之间的间隔中去了,所以总体积减小,与分子运动无关,故A错误;
B、品红放入水中,消失了,而整杯水逐渐变红,由于品红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中,与分子运动有关,故B正确;
C、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后得到了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有新分子生成,分子在不断运动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两支分别装有相同体积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前者比后者容易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比液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容易压缩,与分子运动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15.(2022·河南洛阳·九年级阶段练习)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浓氨水挥发——氨分子不断运动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C.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改变
D.液态酒精和酒精蒸气都有可燃性——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B
【详解】A、浓氨水挥发,是因为氨分子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是因为温度升高,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原子的体积不变,符合题意;
C、氢气燃烧生成水,是因为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分子种类改变,不符合题意;
D、液态酒精和酒精蒸气都有可燃性,是因为液态酒精和酒精蒸汽均由酒精分子构成,分子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2021·山东济宁·八年级期中)一定条件下,水蒸气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水分子间的间隔:③>①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②>①
C.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D.②→③水分子由无序排列变成有序排列
【答案】D
【分析】根据水分子在不同状态时的性质以及间隔的知识进行分析,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间隔变大进行解答即可。
【详解】A、①是气体状态,③是冰的状态,由于水蒸气变为冰时体积变小,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故选项错误;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在状态①时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状态②,故选项错误;
C、状态③的水分子在固定的位置附近不断震动,故选项错误;
D、②→③中是由水的液体状态变为固体状态,水分子由无序排列变成有序排列,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17.(2021·北京四中九年级期中)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取两种液体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B 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 压缩气体液化储存于钢瓶中
C 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 取等体积的空气和呼出气体,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
D 证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 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加催化剂二氧化锰观察是否产生气泡即可。故A能达实验目的。
B:压缩气体,可使气体液化,并盛装在钢瓶中。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隔。故B能达实验目的。
C: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可取等体积的气体加入等体积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故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证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D能达实验目的。
综上所述:选择C。
18.(2020·湖北武汉·九年级期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市场上出售的某些净水器中的活性炭能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
②不同的纯净物可能由相同的元素组成
③由一种反应物生成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④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⑤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⑥混合物的组成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A.③④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 D.②③⑤
【答案】C
【详解】①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市场上出售的某些净水器中的活性炭能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说法正确;
②不同的纯净物可能由相同的元素组成,如氧气与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说法正确;
③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说法错误;
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说法错误;
⑤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法正确;
⑥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其组成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也可能是含有一种元素,如氧气与臭氧组成的混合物中只含一种元素,说法错误。
故①②⑤正确,选C。
19.(2021·江西·泰和黄冈学校九年级期中)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主要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探究分子间有间隔 探究甲烷组成中是含氢元素 制取并收集氧气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解:A、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由于右边广口瓶用瓶塞塞紧,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过程中,酚酞试液变红色,是因为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酚酞试液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过程中,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反应生成水,进一步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20.(2021·江苏·南通市启秀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分子的运动情况,在T形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完成下列实验。实验一:将浓氨水加入左侧试管中,3分钟后观察到ba段滤纸条先变红。实验二:换一根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微微加热试管,发现ba段滤纸条更快变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使用气球是为了缓冲管内气压的骤然升高
B.实验一和实验二对比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C.实验一能说明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相同条件下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D.如果将试管放入冰水中,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不会变红
【答案】D
【详解】A、实验二加热会导致试管内温度升高,气压增大,使用气球是为了缓冲管内气压的骤然升高,故正确;
B、实验二微微加热试管,发现ba段滤纸条更快变红,所以实验一和实验二对比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正确;
C、实验一:将浓氨水加入左侧试管中,3分钟后观察到ba段滤纸条先变红,所以实验一能说明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相同条件下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正确;
D、分子在不同温度下都在不停地运动,如果将试管放入冰水中,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也会变红,故错误。
故选:D。
21.(2019·湖北武汉·九年级阶段练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催化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
②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由于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③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④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⑤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含氧化合物
⑥: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个单位的正电荷
⑦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A.③⑦ B.②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⑤⑥
【答案】B
【详解】①催化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正确;
②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由于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错误;
③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比如水分子和氖原子,正确;
④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但是纯净物不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也可能是同种原子构成,错误;
⑤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含氧化合物,比如空气,错误;
⑥Fe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错误;
⑦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正确;
不正确的是②④⑤⑥。
故选B。
22.(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在下面的横线上,选择填写有关分子基本特征的序号。
A、分子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停运动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1)一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____。
(2)湿衣服经晾晒一段时间后,衣服变干:_____。
(3)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支持燃烧:_____。
(4)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_____。
【答案】(1)A
(2)C
(3)D
(4)B
【解析】(1)
一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故选:A。
(2)
湿衣服经晾晒一段时间后,衣服变干是水分子在不断运动,不断向空气中扩散,所以衣服干了,故选:C。
(3)
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支持燃烧,是液氧和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故选:D。
(4)
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变小,气体被压缩,故选:B。
23.(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
(1)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______。
(2)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______。
(3)从微观角度解释,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又鼓起来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解析】(1)1滴水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而1滴水中含有很多的水分子,说明分子是极其微小的粒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是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又鼓起来体积变大,原因是温度升高,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24.(2022·吉林长春·九年级期中)下图是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_;
(2)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3)化学反应前后________(填“分子”或“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
【答案】(1)化合反应
(2)氢气分子
(3)原子
【解析】(1)
该反应为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则属于化合反应;
(2)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则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为氢气分子;
(3)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发生变化。
25.(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结合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请从微粒角度解释:图A品红在热水中扩散速度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如图B所示,用甲乙两支大小相同的注射器,分别吸取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用相同大小的力,将栓塞慢慢推入。
①容易被压缩的注射器是___________(填“甲”或“乙”)。
②通过对比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在相同条件下,空气中的微粒间空隙比水的___________(填“大”或“小”)。
【答案】(1)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2) 甲 大
【解析】(1)
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越快;图A品红在热水中扩散速度快的原因是热水中温度高,品红分子运动速率快,故应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2)
气体分子之间空隙较大,液体分子之间空隙较小,所以容易被压缩的注射器是甲,故应填:甲;
通过对比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在相同条件下,空气中的微粒间空隙比水的大,故应填:大。
26.(2022·江苏·启东市南苑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如图中代表氮原子,代表氢原子
(1)D图中,含有___个分子。
(2)C图所示的的物质类别属于__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3)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填图序字母)。
(4)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填图序字母)。
【答案】(1)4##四
(2)纯净物
(3)B
(4)A
【解析】(1)
由D图可知,含有4个分子。
(2)
由C图可知,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3)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故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氮气分子,对应B图。
(4)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对应A图。
27.(2022·江西·九年级单元测试)实验分析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并动手完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资料: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1)小连同学做了图Ⅰ的对比实验,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发觉空气容易被压缩,该实验从微观角度证明了______。
(2)小江同学用图Ⅱ实验探究分子的知识,观察到乙烧杯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该实验无法说明的有______(填序号)。
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B.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氨分子质量很小 D.氨分子使酚酞变红色
(3)小组同学讨论后,共同设计了如图Ⅲ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到______(填“a”、“b”或“同时”)处的棉花团先变成红色,原因是______。
(4)针对图Ⅱ实验进行改进如图,改进后的优点______(答出一点即可),为了快速观察到实验现象,可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5)小组同学对氨水的制取产生了兴趣,查阅资料后获悉,氨气溶于水可制得氨水,而氨气的一种合成方法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答案】(1)气体分子间隔比液体分子间隔大
(2)C
(3) a 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4) 节约药品##环保 将浓氨水进行加热
(5)氢气+氮气→氨气
【解析】(1)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且物质的不同状态下微粒之间的间隙不同,一般情况下气态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而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则较小,所以气态物质较易被压缩而液态和固态物质较难被压缩,因此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发觉空气容易被压缩,该实验从微观角度证明了气体分子间隔比液体分子间隔大,故填:气体分子间隔比液体分子间隔大;
(2)
图Ⅱ实验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分子运动到酚酞试液中,溶液呈碱性,使无色酚酞变红,可以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但不能说明分子很小,故选C;
(3)
氨气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实验中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先运动到a处,观察到a处的棉花团先变成红色,故填:a;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4)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会造成空气污染,本实验设计不足或有待改进的地方是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改进后优点有节约药品、环保;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观察到酚酞溶液变色的速度大大加快,由此可探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一个因素是温度,该操作是将浓氨水进行加热,故填:节约药品或环保;将浓氨水进行加热;
(5)
由图看出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气和氮气生成氨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氮气→氨气,故填:氢气+氮气→氨气。
28.(2022·贵州·长顺县教育局教研室九年级阶段练习)请用化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用编号填写:① 矿石粉碎;②纸张燃烧;③ 冰雪融化;④ 钢铁生锈;⑤ 粮食酿酒;⑥ 海水晒盐。上述叙述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
(2)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
(3)水蒸发为水蒸气后所占体积变大,这一事实体现出_________。
(4)疫情期间,老师给学校的每个教室喷洒“84”消毒液,我们能闻到特殊的气味,是因为________。
【答案】(1) ①③⑥ ②④⑤
(2)水分子
(3)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4)分子在不断运动
【解析】(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产生新物质,①矿石粉碎③冰雪融化⑥海水晒盐均属于物理变化,因为只是物质形状或状态上发生的变化,②纸张燃烧
④钢铁生锈⑤粮食酿酒均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生成的新物质。
(2)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因此保持水分子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3)
水蒸发为水蒸气后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而且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
(4)
能闻到气味的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9.(2022·湖北·汉川市官备塘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1)从宏观角度看,物质C属于___________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以上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3)从微观角度看,物质B是由__________ (填“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答案】(1)混合物
(2)化合反应
(3)分子
【详解】(1)从宏观角度看,物质C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2)由图可知,以上变化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3)由图可知,物质B是由分子构成的。
30.(2022·广东·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空气。
(1)从分类角度:空气属于_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空气中氮气、氧气等分子________(填“均匀”或“不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2)从微观角度: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
①用“”可表示的微粒是________(填名称)。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他成分忽略不计,上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__(填字母)。
(3)从污染角度:①下列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________,大雾天气导致呼吸道感染病人增多是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_______。(以上均填字母)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硫
(4)从生活角度:测电笔中充有氖气,填充氖气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此性质属于氖气的_________(填:“化学”或“物理”)性质。
【答案】(1) 混合物 均匀
(2) 氮分子 C
(3) BCD C
(4) 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物理
【解析】(1)
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且其中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2)
①“ ” 表示氮原子,1个 中有两个氮原子,其为氮分子;
②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由于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4:1,则氮分子与氧分子的个数比约为4:1,故选C。
(3)
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但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等均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BCD;其中可吸入颗粒物会使空气中的雾霾加重,故选C。
(4)
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则可用作点光源,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31.(2022·贵州·长顺县教育局教研室九年级阶段练习)在“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1)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已知:代表氢原子,代表氧原子)。
①在上述变化Ⅰ、Ⅱ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
②从 A → B 的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填“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2)下图是转化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微观示意图。
①反应前的图示中含有_______种分子。
② 从微观角度看,物质“ ”是由_______(选填“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3)结合上图,从原子、分子的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__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
【答案】(1) Ⅰ
化合反应
(2) 2##两 分子
(3) 分子 原子
【解析】(1)
①变化Ⅰ中产生了新的分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变化Ⅱ中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从图中可看出,反应前有两种分子,反应后只有一种分子,该反应符合“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
(2)
①从图像中可看出,反应前有两种分子,分别为一氧化氮分子和一氧化碳分子;
②一个“ ”分子中有两个原子,物质“ ”是由分子构成的;
(3)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分裂、原子的重组,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32.(2021·全国·九年级期末)有趣的改进实验
(1)小睛同学学了分子性质这节内容后,改进了书本上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小晴同学找来废弃的医疗用品--微型Y形管,设计如图所示实验。她进行该实验是为了探究______,实验过程中能看到的现象是______,小晴同学设计的实验优点______。
(2)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硫燃烧”的实验:用气卿(能不断鼓入空气的装置)不断地向弯型具支试管中鼓入空气,同时用酒精灯给硫粉加热至燃烧,移去酒精灯,可观察到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然后停止鼓入空气,再用酒精灯给高锰酸钾加热,使硫在纯氧中继续燃烧,观察到______火焰,写出实验中硫磺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该实验装置的主要优点是在消除有害气体对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有利于______。你推断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答案】(1) 分子不断运动 左侧酚酞变红 没有刺激性气味进入空气,环保(或药品用量少)
(2) 明亮的蓝紫色
对照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或一套装置完成2个相关实验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
【解析】(1)
小晴同学的实验是为了探究分子不断运动;实验过程中能看到的现象是左侧酚酞变红,小晴同学设计的实验优点是没有刺激性气味进入空气,环保或药品用量少;
(2)
硫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文字表达式为;该实验装置的主要优点是在消除有害气体对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有利于对照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或一套装置完成2个相关实验;氢氧化钠溶液用来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
33.(2020·全国·九年级期中)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演示了“魔棒生烟”的小实验,同学们都很感兴趣。
(1)由图2可知,一个氨气分子是由_______构成的。
(2)图2是“魔棒生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氯化铵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从图中你还可获得的一条信息是________。
(3)结合图1、图2,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填序号)。
A该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白烟是氯化铵固体颗粒
C该反应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D该实验装置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答案】 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 纯净物 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合理即可) CD
【详解】(1) 由图2可知,一个氨气分子是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构成的。
(2)由“魔棒生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氯化铵中含有一种分子,氯化铵属于纯净物,从图中你还可获得的一条信息是: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合理即可)
(3)A、浓盐酸和浓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分子和氨分子不断运动到一起发生发应,故正确;
B、白烟是是氯化铵固体颗粒,故正确;
C、化学反应是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分子种类肯定发生变化,故错误;
D、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会造成空气污染,故错误;
故选:CD
34.(2021·江苏徐州·九年级期中)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中,平放在实验桌上。回答下列问题:
(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管口的棉花上(约10滴)。A仪器的名称为_______。该仪器的用途是________。
(2)实验时,常在试管下面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至少答两点)______、______。
【答案】(1) 胶头滴管 取用或滴加少量的液体
(2)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3) 右至左酚酞试液变红色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解析】(1)
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管口的棉花上(约10滴),A仪器的名称为胶头滴管,该仪器的用途是用于取用或滴加少量的液体。
(2)
实验时,常在试管下面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3)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由右至左酚酞试液变红色,这一现象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35.(2022·湖北·汉川市官备塘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某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的有关情况,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按图I进行实验时,甲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2)按图II进行实验时,在A试管中倒入适量浓氨水,B试管中放入一张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II连接好:①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试管中滤纸条上的酚酞溶液从左往右逐渐变红的现象。②小明发现图II实验完成需等待较长时间,他采取加热试管A的方式,很快就观察到了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图I的实验,图II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溶液变成红色
(2)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快。
(3)实验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减少氨气逸出,更环保。(答案不唯一)
【解析】(1)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运动到烧杯甲中,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
加热可以加速分子运动,所以发现滤纸上的酚酞溶液需等待较长时间才变红,采取加热方法,就很快观察到相同现象。
(3)
通过实验的改进减少了环境的污染,通过对比试验增强了实验结果的客观准确性,所以环保,节约药品,对环境污染小。
36.(2022·江苏·南通市启秀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进行实验】
(1)图Ⅰ是课本中的探究实验,几分钟后烧杯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此试验说明了___________。
【实验改进】
老师对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并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的长条形滤纸放入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
③再往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2)几分钟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分析讨论】
(3)①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相比改进前有哪些优点?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②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1和图Ⅱ所示装置虽然能够证明分子的性质,但无法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图Ⅲ和图Ⅳ所示装置。
(4)按照图Ⅲ和图Ⅳ所示装置操作,几分钟后烧杯B中溶液变化有何不同?___________。此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
【答案】(1) 溶液变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2)酚酞溶液从右到左依次变红
(3) 可以节约药品 滤纸条上滴加的是浓氨水,脱脂棉上滴加的是酚酞溶液
(4) 图Ⅳ中酚酞溶液先变红,图Ⅲ中酚酞溶液后变红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解析】(1)
浓氨水易挥发,会发出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酚酞溶液中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所以几分钟后烧杯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红,该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
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变红,酚酞试液越先接触氨气越先变红,所以可看到的现象是酚酞溶液从右到左依次变红。
(3)
①改进后实验使用药品较少,可以节约药品。其他合理即可。
②浓氨水易挥发,酚酞不易挥发,所以会看到滴有酚酞溶液的位置变红,滴加浓氨水的位置不变色。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的原因可能是滤纸条上滴加的是浓氨水,脱脂棉上滴加的是酚酞溶液。
(4)
图中两组实验浓氨水所放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不同。则探究的是温度对分子性质的影响。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可看到图Ⅳ中酚酞溶液先变红,图Ⅲ中酚酞溶液后变红。
37.(2021·江苏·南闸实验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实验题
(1)利用图甲装置进行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小组内同学查阅资料后知道白磷40℃即燃烧,燃烧产物与红磷相同,于是采用改进后的乙装置进行重新探究.主要操作是:在实际容积为100mL的集气瓶里先装进30mL的水,再按图连好仪器,按下热的玻璃棒,白磷立即被点燃.
①利用图甲装置进行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现象_________。
②采用改进后的乙装置,白磷从燃烧到熄灭冷却的过程中,集气瓶内水面的变化是____,若实验非常成功,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______mL。
(2)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气体
空气中的气体(%) 78 21 0.03 0.07 0.9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1.1 0.9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同(如图丙所示)。
①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的气体时,集气瓶预先装满水,等到______时,说明瓶内气体已收集满。
②现要比较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可分别向这两瓶气体中___(填写实验操作),可得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③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与O2含量,其中含量高的是__。
(3)“繁星”小组用图丁所示装置做分子运动探究实验。邀你参与探讨相关问题。
①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无色酚酞变成______色。
②实验Ⅱ:如图丁所示,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 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 先下降再上升 44
(2) 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 分别滴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CO2
(3) 红 B烧杯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氨分子不停运动,运动到B烧杯,形成氨水,显碱性,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分析】(1)
①图甲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放出大量热,冷却后,集气瓶中压强变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会倒吸进集气瓶,则利用图甲装置进行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现象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
②采用改进后的乙装置,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热,空气膨胀,集气瓶中的水从导管进入烧杯,熄灭冷却后,集气瓶中压强变小,烧杯中的水会倒吸进集气瓶,则白磷从燃烧到熄灭冷却的过程中,集气瓶内水面的变化是先下降再上升,实际容积为100mL的集气瓶里先装进30mL的水,空气的体积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若实验非常成功,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
(2)
①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的气体时,集气瓶预先装满水,等到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说明瓶内气体已收集满。
②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比较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可分别向这两瓶气体中分别滴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可得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③人体利用氧气进行呼吸,生成二氧化碳,故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与O2含量,其中含量高的是CO2。
(3)
①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浓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故无色酚酞变成红色。
②实验Ⅱ:如图丁所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A烧杯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至B烧杯中,形成氨水,显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B烧杯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氨分子不停运动,运动到B烧杯,形成氨水,显碱性,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初中化学第3单元课题3课时练习
1.(2021·北京顺义·九年级期中)干冰受热升华,下列关于此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CO2分子质量变大 B.CO2分子运动速率不变
C.CO2分子体积变小 D.CO2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2.(2022·山东·宁阳县第十一中学八年级阶段练习)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吹胀气球﹣﹣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固态的冰不流动——其中水分子是静止的
C.封闭在针筒中的水煮沸时体积变大﹣﹣分子本身体积变大了
D.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冰、雪、露水的分子都是水分子
D.液态物质的分子肉眼看得见,气态物质的分子肉眼看不见
4.(2022·山东·聊城市水城慧德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2022年北京冬奥会完美谢幕,运动会期间下列做法从微观角度解释不合理的是
A.奥运村中日常消毒一一消毒液挥发,分子在不断运动
B.开幕式上舞台云雾一一干冰升华,分子间隔发生改变
C.运动场上用水造冰一一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
D.氢能公交车出行一一氢气燃烧,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5.(2020·福建厦门·九年级阶段练习)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八月丹桂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B.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C.氧气和臭氧(O3)性质不完全相同,是因为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D.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6.(2022·广东·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第二外国语学校九年级)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吸烟不仅害己,也造成周围人被动吸烟——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钢瓶中——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D.变瘪的乒乓球用热水浸泡可以恢复——分子的大少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7.(2022·江苏·启东市南苑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氧气是生命活动的必需气体。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制备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B.双氧水制取氧气时,先加固体二氧化锰,再加液体双氧水
C.利用如图装置能比较MnO2和CuO对H2O2分解的影响
D.过氧化氢溶液中加了二氧化锰后反应速率会加快,但产生氧气的总量不会增加
8.(2022·湖南·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A.实验室里两瓶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砂糖,哪瓶是食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
B.为了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 CO2的含量高低,可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两瓶气体中观察现象
C.为了测量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用蜡烛代替红磷做实验,其他装置和药品均不改变
D.分别在等量的热水和冷水中加入等量的品红,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9.(2022·广东·惠东县惠东中学初中部九年级阶段练习)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八月丹桂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B.氧气和臭氧(O3)性质不完全相同,是因为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C.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D.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10.(2022·湖南·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用“”和“”代表两种不同的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模拟模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是 2:1
B.“”该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
C.该反应生成两种新物质
D.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
11.(2022·湖南·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正确的是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体积变大了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体积变小
C.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是因为水分子变成了新分子
D.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12.(2022·山东·聊城市水城慧德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其中某个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从图示获得的下列信息错误的是
A.该图能反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B.反应前后共有四种分子
C.该图能反映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13.(2022·广西贵港·九年级阶段练习)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结合成新的分子,但原子不可再分
B.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比原子之间间隔大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D.热胀冷缩是由于微粒大小发生了变化
14.(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某同学为探究分子的特性,设计了如下四个实验,其中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100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 mL
B.品红放入水中,整杯水逐渐变红
C.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后得到了氧气
D.两支分别装有相同体积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前者比后者容易压缩
15.(2022·河南洛阳·九年级阶段练习)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浓氨水挥发——氨分子不断运动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C.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改变
D.液态酒精和酒精蒸气都有可燃性——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16.(2021·山东济宁·八年级期中)一定条件下,水蒸气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水分子间的间隔:③>①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②>①
C.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D.②→③水分子由无序排列变成有序排列
17.(2021·北京四中九年级期中)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取两种液体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B 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 压缩气体液化储存于钢瓶中
C 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 取等体积的空气和呼出气体,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
D 证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 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
A.A B.B C.C D.D
18.(2020·湖北武汉·九年级期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市场上出售的某些净水器中的活性炭能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
②不同的纯净物可能由相同的元素组成
③由一种反应物生成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④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⑤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⑥混合物的组成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A.③④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 D.②③⑤
19.(2021·江西·泰和黄冈学校九年级期中)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主要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探究分子间有间隔 探究甲烷组成中是含氢元素 制取并收集氧气
A.A B.B C.C D.D
20.(2021·江苏·南通市启秀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分子的运动情况,在T形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完成下列实验。实验一:将浓氨水加入左侧试管中,3分钟后观察到ba段滤纸条先变红。实验二:换一根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微微加热试管,发现ba段滤纸条更快变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使用气球是为了缓冲管内气压的骤然升高
B.实验一和实验二对比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C.实验一能说明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相同条件下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D.如果将试管放入冰水中,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不会变红
21.(2019·湖北武汉·九年级阶段练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催化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
②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由于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③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④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⑤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含氧化合物
⑥: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个单位的正电荷
⑦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A.③⑦ B.②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⑤⑥
22.(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在下面的横线上,选择填写有关分子基本特征的序号。
A、分子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停运动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1)一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____。
(2)湿衣服经晾晒一段时间后,衣服变干:_____。
(3)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支持燃烧:_____。
(4)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_____。
23.(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
(1)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______。
(2)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______。
(3)从微观角度解释,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又鼓起来的原因是______。
24.(2022·吉林长春·九年级期中)下图是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_;
(2)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3)化学反应前后________(填“分子”或“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
25.(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结合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请从微粒角度解释:图A品红在热水中扩散速度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如图B所示,用甲乙两支大小相同的注射器,分别吸取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用相同大小的力,将栓塞慢慢推入。
①容易被压缩的注射器是___________(填“甲”或“乙”)。
②通过对比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在相同条件下,空气中的微粒间空隙比水的___________(填“大”或“小”)。
26.(2022·江苏·启东市南苑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如图中代表氮原子,代表氢原子
(1)D图中,含有___个分子。
(2)C图所示的的物质类别属于__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3)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填图序字母)。
(4)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填图序字母)。
27.(2022·江西·九年级单元测试)实验分析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并动手完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资料: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1)小连同学做了图Ⅰ的对比实验,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发觉空气容易被压缩,该实验从微观角度证明了______。
(2)小江同学用图Ⅱ实验探究分子的知识,观察到乙烧杯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该实验无法说明的有______(填序号)。
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B.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氨分子质量很小 D.氨分子使酚酞变红色
(3)小组同学讨论后,共同设计了如图Ⅲ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到______(填“a”、“b”或“同时”)处的棉花团先变成红色,原因是______。
(4)针对图Ⅱ实验进行改进如图,改进后的优点______(答出一点即可),为了快速观察到实验现象,可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5)小组同学对氨水的制取产生了兴趣,查阅资料后获悉,氨气溶于水可制得氨水,而氨气的一种合成方法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28.(2022·贵州·长顺县教育局教研室九年级阶段练习)请用化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用编号填写:① 矿石粉碎;②纸张燃烧;③ 冰雪融化;④ 钢铁生锈;⑤ 粮食酿酒;⑥ 海水晒盐。上述叙述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
(2)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
(3)水蒸发为水蒸气后所占体积变大,这一事实体现出_________。
(4)疫情期间,老师给学校的每个教室喷洒“84”消毒液,我们能闻到特殊的气味,是因为________。
29.(2022·湖北·汉川市官备塘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1)从宏观角度看,物质C属于___________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以上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3)从微观角度看,物质B是由__________ (填“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30.(2022·广东·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空气。
(1)从分类角度:空气属于_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空气中氮气、氧气等分子________(填“均匀”或“不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2)从微观角度: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
①用“”可表示的微粒是________(填名称)。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他成分忽略不计,上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__(填字母)。
(3)从污染角度:①下列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________,大雾天气导致呼吸道感染病人增多是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_______。(以上均填字母)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硫
(4)从生活角度:测电笔中充有氖气,填充氖气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此性质属于氖气的_________(填:“化学”或“物理”)性质。
31.(2022·贵州·长顺县教育局教研室九年级阶段练习)在“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1)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已知:代表氢原子,代表氧原子)。
①在上述变化Ⅰ、Ⅱ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
②从 A → B 的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填“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2)下图是转化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微观示意图。
①反应前的图示中含有_______种分子。
② 从微观角度看,物质“ ”是由_______(选填“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3)结合上图,从原子、分子的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__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
32.(2021·全国·九年级期末)有趣的改进实验
(1)小睛同学学了分子性质这节内容后,改进了书本上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小晴同学找来废弃的医疗用品--微型Y形管,设计如图所示实验。她进行该实验是为了探究______,实验过程中能看到的现象是______,小晴同学设计的实验优点______。
(2)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硫燃烧”的实验:用气卿(能不断鼓入空气的装置)不断地向弯型具支试管中鼓入空气,同时用酒精灯给硫粉加热至燃烧,移去酒精灯,可观察到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然后停止鼓入空气,再用酒精灯给高锰酸钾加热,使硫在纯氧中继续燃烧,观察到______火焰,写出实验中硫磺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该实验装置的主要优点是在消除有害气体对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有利于______。你推断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33.(2020·全国·九年级期中)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演示了“魔棒生烟”的小实验,同学们都很感兴趣。
(1)由图2可知,一个氨气分子是由_______构成的。
(2)图2是“魔棒生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氯化铵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从图中你还可获得的一条信息是________。
(3)结合图1、图2,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填序号)。
A该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白烟是氯化铵固体颗粒
C该反应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D该实验装置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4.(2021·江苏徐州·九年级期中)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中,平放在实验桌上。回答下列问题:
(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管口的棉花上(约10滴)。A仪器的名称为_______。该仪器的用途是________。
(2)实验时,常在试管下面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至少答两点)______、______。
35.(2022·湖北·汉川市官备塘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某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的有关情况,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按图I进行实验时,甲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2)按图II进行实验时,在A试管中倒入适量浓氨水,B试管中放入一张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II连接好:①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试管中滤纸条上的酚酞溶液从左往右逐渐变红的现象。②小明发现图II实验完成需等待较长时间,他采取加热试管A的方式,很快就观察到了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图I的实验,图II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2022·江苏·南通市启秀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进行实验】
(1)图Ⅰ是课本中的探究实验,几分钟后烧杯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此试验说明了___________。
【实验改进】
老师对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并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的长条形滤纸放入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
③再往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2)几分钟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分析讨论】
(3)①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相比改进前有哪些优点?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②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1和图Ⅱ所示装置虽然能够证明分子的性质,但无法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图Ⅲ和图Ⅳ所示装置。
(4)按照图Ⅲ和图Ⅳ所示装置操作,几分钟后烧杯B中溶液变化有何不同?___________。此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
37.(2021·江苏·南闸实验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实验题
(1)利用图甲装置进行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小组内同学查阅资料后知道白磷40℃即燃烧,燃烧产物与红磷相同,于是采用改进后的乙装置进行重新探究.主要操作是:在实际容积为100mL的集气瓶里先装进30mL的水,再按图连好仪器,按下热的玻璃棒,白磷立即被点燃.
①利用图甲装置进行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现象_________。
②采用改进后的乙装置,白磷从燃烧到熄灭冷却的过程中,集气瓶内水面的变化是____,若实验非常成功,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______mL。
(2)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气体
空气中的气体(%) 78 21 0.03 0.07 0.9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1.1 0.9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同(如图丙所示)。
①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的气体时,集气瓶预先装满水,等到______时,说明瓶内气体已收集满。
②现要比较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可分别向这两瓶气体中___(填写实验操作),可得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③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与O2含量,其中含量高的是__。
(3)“繁星”小组用图丁所示装置做分子运动探究实验。邀你参与探讨相关问题。
①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无色酚酞变成______色。
②实验Ⅱ:如图丁所示,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