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化学第3单元复习课时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初中化学第3单元复习课时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0-04 09:23:2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初中化学第3单元复习课时练习
1.(2019·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以下结构示意图能表示碳原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碳原子质子(带正电)数=核外电子数=6,最内层电子数为2。
【详解】碳原子质子(带正电)数=核外电子数=6,最内层电子数为2,碳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选D。
2.(2022·江苏扬州·模拟预测)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1滴水大约有1.67×1023个分子----分子很小
C.将氮气制成液氮,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D.醋酸是酸的,蔗糖是甜的-----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答案】C
【分析】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详解】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缘故,故A正确;
B、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质量、体积都很小,故B正确;
C、将氮气制成液氮,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C不正确;
D、醋酸是酸的,蔗糖是甜的是因为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的缘故,故D正确。故选C。
3.(2019·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九年级单元测试)南海新成立的三沙市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海洋资源非常丰富。下图为海水中富含的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元 素的原子序数为17
B.钠、氯元素属于同一族
C.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
D.钠原子、氯原子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答案】B
【详解】A、氯元 素的原子序数为17,该选项说法正确;
B、钠元素和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都是3,都处在第三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不处在同一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2.99,该选项说法正确;
D、钠原子、氯原子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4.(2022·湖南衡阳·中考真题)下列现象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现象 解释
A 路过梨花园,闻到梨花香 分子在不停运动
B 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钠离子、氢氧根离子
D 温度计水银球受热体积膨胀 温度升高汞原子体积变大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由于分子不断运动,路过梨花园,才能闻到梨花香,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B、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二者混合时分子间间隔变小,导致体积变小,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氢氧化钠由氢氧根离子和钠离子构成,在溶液中可以自由移动,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D、温度计水银球受热体积膨胀,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因为汞原子体积变大。解释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2·湖南衡阳·中考真题)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近十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关于钢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了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铟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4.8g
C.铟原子的质子数为49 D.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18
【答案】C
【详解】A、铟元素的元素名称为“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4.8,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铟原子的原子核内有49个质子,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是第二层的电子,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列规律: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可知x=8,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2022·吉林·中考真题)王安石在《梅花》中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闻到‘暗香’”说明了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由原子构成
【答案】A
【详解】“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闻到‘暗香’”是花香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故选A。
7.(2022·湖南邵阳·中考真题)邵阳武冈是“中国卤菜之都”,这里的卤菜味道鲜美、香味扑鼻,深受人们的喜爱。能够闻到卤菜的香气是因为
A.分子可以再分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答案】B
【详解】能够闻到卤菜的香气是因为卤菜中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故选B。
8.(2022·山东青岛·中考真题)某品牌饼干的营养成分表中标有钠、钙、铁的含量,这里的“钠、钙、铁”指的是
A.分子 B.原子 C.单质 D.元素
【答案】D
【详解】一般食品、液体或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以元素名称的形式出现时,指的就是元素,而不是分子、原子或某种物质;因为含有这类元素的物质有很多,无法一一例举,因此在成分表中用元素含量来代表这些物质的多少。故选D。
9.(2022·江西·九年级单元测试)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反应前是混合物,反应后是纯净物
【答案】C
【详解】A、由微观示意图可以看出,反应前后的分子间都存有一定间隙,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该反应为两种单质化合生成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前共含两种原子的6个原子,反应后两个分子中仍含此两种元素的6个原子,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均不变,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两种,属于混合物;生成物是一种,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0.(2022·湖南长沙·九年级单元测试)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 B.②⑦ C.③④ D.②⑥⑦
【答案】B
【详解】①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核除外),错误;
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正确;
③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故原子核带正电荷,错误;
④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故原子核带正电荷,错误;
⑤原子核能再分,分为质子和中子,错误;
⑥原子核体积很小,居于原子的中心,错误;
⑦原子的质量都集中到原子核上,电子质量很小忽略不计,原子核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正确;
故正确的是②⑦。
故选B。
11.(2022·湖南株洲·中考真题)如图为某元素的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7
B.该元素为硫,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C.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D.该阴离子中,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数
【答案】D
【详解】A、根据题意该粒子是离子,故其最外层电子数应为8,选项错误;
B、根据示意图可知,圆圈里的数字表示质子数,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故该元素是17号元素即氯元素,偏旁部首是“气”,属于非金属元素,选项错误;
C、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大于4,因此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选项错误;
D、根据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大于核内质子数,根据题意该粒子是阴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大于核内17个质子,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故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数,选项正确;
故选:D。
12.(2021·江苏·宜兴市实验中学九年级单元测试)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的局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砷和镓均属于金属元素 B.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小于69.72
C.镓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1 D.Ge2+的核外电子数为34
【答案】C
【详解】A、由“石”字旁可知,砷属于非金属元素,由“金”字旁可知,“镓”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周期从左到右每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在逐渐增大,所以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大于69.72,不符合题意;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31,符合题意;
D、Ge2+是Ge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的,Ge的原子序数为32,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故Ge2+的核外电子数为32-2=30,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2022·重庆·九年级单元测试)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A.2H:两个氢元素
B.H2O: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C.2Fe3+:两个铁离子
D.:一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
【答案】A
【详解】A、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H中的“2”表示2个氢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H2O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2Fe3+中的“2”表示两个铁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 中的“2”表示一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4.(2022·湖北孝感·中考真题)关于下列符号或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2N ②2Fe2+③ ④⑤
A.①表示2个氮分子 B.②表示2个铁离子
C.③和④构成物质的化学式为Al2O3 D.由⑤可知锡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8.7g
【答案】C
【详解】A、①表示2个氮原子,A错误,不符合题意;
B、②表示2个亚铁离子,B错误,不符合题意;
C、③是氧离子,④是铝离子,根据离子和化合价的关系可知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故③④形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C正确,符合题意;
D、由⑤可知锡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8.7,单位为1,省略不写,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小明在超市发现一种“富硒西瓜”,查阅资料后知道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的功效。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硒的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
C.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D.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形成阳离子
【答案】B
【详解】A、硒带有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硒的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 ,故B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子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通常省略,故C错误;
D、硒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D错误;
故选B。
16.(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对相关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g B.硫的原子序数为32
C.氯离子(Cl-)的核外电子数为17 D.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答案】D
【详解】A. 元素周期表最下面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所以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错误。
B. 元素周期表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硫的原子序数为16,错误。
C.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所以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7。氯离子为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核外电子数为19+1=20。错误。
D. 氟、硫、氯是“气”字旁或“石”字旁,都属于非金属元素。正确。
故选:D。
17.(2021·江苏·宜兴市实验中学九年级单元测试)如下图所示,两个甲分子反应生成三个乙分子和一个丙分子,则从图示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的种类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改变
B.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每个乙分子中含有6个A原子
【答案】D
【分析】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物中含2个B、6个A,生成物中含2个B,故还应含6个A,可推断每个乙分子由两个A原子构成。
【详解】A、根据反应的微观图,反应前甲物质的分子由A原子和B原子构成,而反应后的乙分子由A原子构成、丙分子由B原子构成;反应前后的分子构成不同,属于不同种分子,因此,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从图示获得的信息正确;
B、反应前两个分子构成相同,属于同种物质的分子,即反应物为一种物质;反应后乙分子由A原子构成、丙分子由B原子构成,分子构成不同,属于两种物质的分子,即生成物为两种物质;因此,该反应为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物质的分解反应,从图示获得的信息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从图示获得的信息正确;
D、由分析可知,每个乙分子由两个A原子构成,从图示获得的信息不正确。
故选:D。
18.(2022·江西·九年级单元测试)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未知结论的思维过程。下列推理正确的( )
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故所有的原子都有质子和中子
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答案】D
【详解】A、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则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但带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质子带电但不属于离子。故A错误;
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但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B错误;
C、有一种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所以不一定所有的原子都有质子和中子。 故C错误;
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故D正确。
故选D。
19.(2021·广东广州·九年级期中)南京理工大学胡丙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 NaN5·3H2O,该化合物中含有等微粒,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一种单质
B.一个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C.一个中共有36个质子
D.一个中共有36个电子
【答案】D
【详解】A、是带有一个单位负电荷的离子,故错误;
B、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故错误;
C、一个氮原子的质子数为7,一个中含有的质子数为57=35,故错误;
D、N5中含有的电子数为5中含有的电子数为57+1=36,故正确。
故选D。
20.(2021·河南省淮滨县第一中学九年级期末)正确使用和理解化学用语是重要的学科素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O、H2CO3中均含有氢分子
B.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C.Na+、Mg2+、Al3+原子核内质子数均为10
D. 表示的粒子都是阴离子
【答案】B
【详解】A.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H2O、H2CO3中均含有氢元素;B. 决定物质种类的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C. 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离子带正电荷的数值等于原子失电子数,所以Na+、Mg2+、Al3+原子核外电子数均为10,但核内质子数不同;D.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为该层上的电子数。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在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在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表示的粒子依次是阴离子、阴离子、阳离子。故选B。
21.(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1)8号元素属于______(填“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
(2)11号元素与17号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3)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该粒子所表示的符号是:_______。
【答案】(1)非金属元素
(2)NaCl
(3)
【分析】本题考查元素。
(1)原子序数为8的元素是氧元素,氧元素名称带“气”字旁,则属于非金属元素;
(2)第11号元素(钠元素)与第17号元素(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钠,氯化钠中钠元素化合价是+1,氯元素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氯化钠的化学式是NaCl;
(3)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质子数为12,核外电子数为2+8=10,该粒子为镁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点睛】熟记元素符号进行作答即可。
22.(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_____。
(2)根据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和图2的信息填空:甲图中x=_____。丙图中的核电荷数为_____,甲和丙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
(3)乙图中若z-y=9,则该粒子的符号为_____,它与丙粒子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
【答案】(1)原子
(2) 13 20 质子数不同##核电荷数不同
(3) Cl- CaCl2
【解析】(1)
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图中①表示的是原子,故填:原子;
(2)
根据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x=2+8+3,故甲图中x=13。丙图中的核电荷数即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里的数字,为20;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则甲和丙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即核电荷数不同。
(3)
①乙图中若z-y=9,则z=17,y=8,为氯离子,则符号为Cl-,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丙粒子为钙离子,它与丙粒子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Cl2。
23.(2022·辽宁营口·中考真题)下图1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图2为几种粒子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氩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硫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__;
(2)X元素名称__________;
(3)图2中与硫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4)图2所示粒子共表示__________种元素,其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_______。
【答案】(1) 39.95 16
(2)氯元素##氯
(3)A
(4) 三##3 D
【解析】(1)
以氩的单元格为例:18—表示原子序数,Ar—表示元素符号,氩—表示元素名称,39.95—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所以氩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9.95;由硫的单元格可知硫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
(2)
由元素周期表可知:X为第17号元素,是氯元素;
(3)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硫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所以与硫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A;
(4)
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所以共有三种元素;当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最外层电子数为2是稳定结构,当第二层或第三层为最外层时,最外层电子数为8是稳定结构,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D;
24.(2022·广西百色·中考真题)如图中的①、②分别是钠元素、氯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__,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
(2)示意图D中的X=__________。
(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__ (填序号)
(4)已知A和B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__________。
(5)C粒子属于__________离子(填“阴”或“阳”)。
【答案】(1) 11 35.5
(2)8
(3)BC##CB
(4)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5)阴
【解析】(1)
由钠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5。
(2)
图D是氖原子,原子核内10个质子,则原子核外10个电子,故X=10-2=8。
(3)
质子数相同的为同种元素,故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BC。
(4)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两种粒子化学性质,故A和B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5)
C粒子原子核内17个质子,而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且电子带负电荷,故该粒子是阴离子。
25.(2022·江西·九年级单元测试)化学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是______。
(2)在水、汞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_;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
(3)从微观来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______。
(4)用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观点说明下列事实。
①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气温的高低:______;
②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一氧化碳不行:______。
【答案】(1)原子
(2) 氯化钠 水分子
(3)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4) 分子之间有间隙 分子构成不同,决定性质不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解析】(1)
据图可以看出,甲可以构成分子,可以形成离子,故甲是原子,故答案为:原子
(2)
在水、汞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氯化钠,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的粒子是水分子,故答案为:氯化钠;水分子;
(3)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故答案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4)
①酒精温度计的原理是温度变化,酒精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发生变化,导致其体积发生变化;故答案为:分子之间有间隙;②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分子构成不同,决定性质不同,故答案为:分子构成不同,决定性质不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6.(2021·江苏·宜兴市实验中学九年级单元测试)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三组实验。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1)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是______。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
实验二: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
(3)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4)如图4所示,某同学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发现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已知①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②由于分子质量小,所以化学上引入了分子的相对质量来表示分子的质量,即相对分子质量;③氨气分子的相对质量是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质量是36.5,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_。
实验三:
(5)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5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___________(填“高”“低”“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同时还可以说明___________。
【答案】(1)试管中的溶液变红
(2) A烧杯中的溶液变红,B烧杯中的溶液仍呈无色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滤纸条上的溶液由C向A逐渐变红
(4)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速率越慢
(5) 低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解析】(1)
氨水呈碱性,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图1实验中,观察到试管中的无色溶液变红,故填试管中的无色溶液变红。
(2)
实验中观察到A烧杯中的溶液变红,B烧杯中的溶液仍呈无色,故填A烧杯中的溶液变红,B烧杯中的溶液仍呈无色;
分子不断地运动,C烧杯中的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与水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使酚酞变红,由于大烧杯的隔离,氨分子不能运动到B烧杯中,其中的酚酞不变红,故填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
氨分子不断运动,运动的氨分子先接触到C点的酚酞溶液,使其变红,然后依次再接触B、A点处的酚酞溶液,使其变红,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条上的酚酞溶液由C向A逐渐变红。
(4)
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发现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即氨气与氯化氢在C点反应,C点距离浓盐酸较近,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5,则该现象说明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速率越慢,故填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速率越慢。
(5)
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观察到液面比水平线低,故填低;
分子间有间隔,蔗糖分子穿插到水分子间的间隔中,液体的体积减小,上述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故填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蔗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间的间隔中,导致液体的体积减小,即上述现象还能够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填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7.(2022·江西·九年级单元测试)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A图所表示的元素符号是_____,其相对原子质量为 ______,B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周期,若C中的x=8,则表示的粒子符号为 ______;
(2)D图中甲的元素名称是 ______,F与Cl位于同一主族的原因是 ______。
【答案】(1) Sn 118.7 二
(2) 硫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解析】(1)
由元素周期表一格信息可知,右上角为元素符号,则A图所表示的元素符号是Sn,元素名称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18.7,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则B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若C中的x=8,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C为氯离子,则表示的粒子符号为;
(2)
甲在氯元素前面,则甲是16号元素,即硫元素,故D图中甲的元素名称是硫,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位于同一主族,则F与Cl位于同一主族的原因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8.(2022·江西·九年级单元测试)如图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水和过氧化氢都是由 ______(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不同的物质可能由同种元素组成,请举出一个实例:______。
(3)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当a=______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a=9时,该粒子是 ______(选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符号为 ______。
【答案】(1)分子
(2)O2和O3
(3) 10 阴离子
【解析】(1)
水和过氧化氢分别由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构成,故答案为:分子。
(2)
O2和O3均是由氧元素构成的,则不同的物质可能由同种元素组成(或金刚石、石墨等)。
(3)
①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a=2+8=10;
②当a=9时,由于9<(2+8),即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质子数为9的元素为氟元素,该粒子为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则其符号为F-。
29.(2022·湖北十堰·中考真题)图1是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图2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图1中x=___________。
(2)图2中的粒子对应的元素共有___________种。
(3)已知溴化镁由离子构成。根据以上信息,请写出溴化镁的化学式___________。
【答案】(1)18
(2)3##三
(3)MgBr2
【解析】(1)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图1中x=35-2-8-7=18;
(2)
质子数相等的属于同种元素,图2中粒子的质子数分别有12、17、8,共表示3种元素;
(3)
溴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 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化合价为-1价,镁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因此溴化镁的化学式为:MgBr2。
30.(2017·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数11—17元素的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请结合下图回答:
①原子序数为15的原子质子数为____;最外层有______个电子。
②结合上图用符号表示下列内容:①原子序数为13的原子形成的离子符号_______,写出17号元素的离子符号__________
③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中的________数关系密切;
④从11—17,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其原子结构(或元素的性质)呈现出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
【答案】 15 5##五 Al3+ 最外层电子数 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从左到右质子数依次递增等
【详解】①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该原子有三个电子层,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8个电子,第三层有5个电子,故原子质子数为15;最外层有5个电子。
②原子序数为13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的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离子符号的写法是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电荷数,再写正负号,离子符号为Al3+。17号元素是氯元素,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离子符号为。
③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中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④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从左到右质子数依次递增。
31.(2020·四川宜宾·九年级期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如图所示。图中试管A和装置D的试管中装有体积和浓度相同的浓氨水,试管B和C中装有体积和浓度相同的酚酞溶液。
(1)实验前,另取少量酚酞溶液,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实验①和实验②都会出现的现象是 _________ ,但出现此现象的快慢不同。
(3)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产生上述现象快慢不同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探究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接触是否有变化(变红) 酚酞溶液变红 D中氨水温度比B高,D中氨气分子运动速率比B快,所以C中酚酞溶液先变红。
【详解】(1)实验前,另取少量酚酞溶液,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这一操作的目的是探究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接触是否有变化(变红),为下面的实验做准备;
(2)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溶解在水中时能生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实验①和实验②都会出现的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色;
(3)实验过程中现象快慢不同的原因是温度不同,微粒运动的快慢不同,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故现象快慢不同的原因是D中氨水温度比B高,D中氨气分子运动速率比B快,所以C中酚酞溶液先变红。
32.(2022·江西·九年级单元测试)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图甲、乙、丙三个化学实验:
根据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该实验证明______。
(2)乙实验可证明______。
(3)丙实验中滴有酚酞的水变红,原因可能是______。
(4)由实验______(填实验序号)可证明分子不断运动。
(5)实验中同学们闻到了刺激性气味,于是大家对实验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所示。
①其中C试管的作用是______。
②与改进前对比,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
(6)结合上述实验,实验室保存浓氨水等药品时,应该注意事项是______。
【答案】 无明显变化 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运动到滴有酚酞的水中,与水反应生成氨水,酚酞试液变红色 乙、丙 对比 装置是密封的,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密封于阴凉处保存
【分析】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详解】(1)甲实验中,没有明显现象发生,这说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甲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无明显变化;实验证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乙实验中,酚酞试液变红色,证明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3)丙实验中滴有酚酞的水变红,原因可能是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运动到滴有酚酞的水中,与水反应生成氨水,酚酞试液变红色。
(4)由实验乙和丙对比可证明分子不断运动。
(5)①其中C试管的作用是对比。
②与改进前对比,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装置是密封的,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6)结合上述实验,实验室保存浓氨水等药品时,应该注意事项是密封于阴凉处保存。
33.(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图I中和图E中仪器的名称分别为_____、_____;
(2)E试管盛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
(3)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4)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_____,②_____。
(5)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任写一点)。
【答案】 烧杯 试管 对比 C中酚酞变红的快,B中酚酞变红的慢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有利于环境保护
【详解】(1)据图可以知道,图I中的仪器是烧杯,图E中的仪器是试管;
(2)E试管盛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做对照试验;
(3)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在热水中分子的运动速度快,故可以观察到C中变红的快,B中变红的慢;
(4)根据实验可以看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5)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有利于环境保护。
34.(2022·江西·九年级单元测试)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如图一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花.
①在实验室中,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A的名称是______;
②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④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口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二所示,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平放桌面并静置一段时间后,此时的凹液面最低处_____刻度线(填“高于”、“低于”或“相切”),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胶头滴管 滤纸片上酚酞试液从右向左依次变红 便于观察滤纸条的颜色变化 酚酞与氨水的位置滴反了
(2) 整瓶水逐渐变红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低于 分子间有间隔
【解析】(1)
A仪器是胶头滴管,其用途是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
由于氨气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又因为氨分子是不停运动的,所以将会观察到滤纸上的酚酞试液由试管口向管底逐渐变红;
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的作用是起衬托作用,便于观察滤纸条的颜色变化;
出现管口棉花变红而管内滤纸不变色是因为酚酞与氨水的位置滴反了;
(2)
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红墨水中的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最后使溶液变成红色;
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等相互扩散,使得液面下降。
35.(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图1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这种气体对人体的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2所示。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胶塞的导管按图2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任答一条)。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任答一条)。
【答案】(1)对比实验
(2)B、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红色,且C试管中变红速率快
(3)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4)比较环保,且能说明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分析】(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对比实验,说明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A试管是常温,D试管放在热水中,温度不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故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B、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红色,且C试管中变红速率快;
(3)根据反应的现象,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分子在不断运动;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
(4)改进前因为气密性不好,能闻到氨气的刺激性气味,且在同一温度下不能说明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改进后的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能防止氨气逸出,比较环保,且能说明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36.(2022·河北·涉县索堡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图Ⅰ是晓娟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佳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_______,②_______;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
【答案】(1)进行对比
(2)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3)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并总在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4)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或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分析】(1)
无色的酚酞溶液遇到碱性溶液会变成红色,E试管单独放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起到对比的作用;
(2)
A试管是常温,D试管放在热水中,温度不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故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3)
根据反应的现象,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并总在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4)
改进前因为气密性不好,能闻到氨气的刺激性气味,且在同一温度下不能说明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故改进后的实验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或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初中化学第3单元复习课时练习
1.(2019·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以下结构示意图能表示碳原子的是( )
A. B. C. D.
2.(2022·江苏扬州·模拟预测)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1滴水大约有1.67×1023个分子----分子很小
C.将氮气制成液氮,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D.醋酸是酸的,蔗糖是甜的-----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2019·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九年级单元测试)南海新成立的三沙市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海洋资源非常丰富。下图为海水中富含的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元 素的原子序数为17
B.钠、氯元素属于同一族
C.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
D.钠原子、氯原子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4.(2022·湖南衡阳·中考真题)下列现象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现象 解释
A 路过梨花园,闻到梨花香 分子在不停运动
B 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钠离子、氢氧根离子
D 温度计水银球受热体积膨胀 温度升高汞原子体积变大
A.A B.B C.C D.D
5.(2022·湖南衡阳·中考真题)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近十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关于钢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了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铟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4.8g
C.铟原子的质子数为49 D.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18
6.(2022·吉林·中考真题)王安石在《梅花》中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闻到‘暗香’”说明了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由原子构成
7.(2022·湖南邵阳·中考真题)邵阳武冈是“中国卤菜之都”,这里的卤菜味道鲜美、香味扑鼻,深受人们的喜爱。能够闻到卤菜的香气是因为
A.分子可以再分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8.(2022·山东青岛·中考真题)某品牌饼干的营养成分表中标有钠、钙、铁的含量,这里的“钠、钙、铁”指的是
A.分子 B.原子 C.单质 D.元素
9.(2022·江西·九年级单元测试)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反应前是混合物,反应后是纯净物
10.(2022·湖南长沙·九年级单元测试)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 B.②⑦ C.③④ D.②⑥⑦
11.(2022·湖南株洲·中考真题)如图为某元素的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7
B.该元素为硫,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C.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D.该阴离子中,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数
12.(2021·江苏·宜兴市实验中学九年级单元测试)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的局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砷和镓均属于金属元素 B.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小于69.72
C.镓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1 D.Ge2+的核外电子数为34
13.(2022·重庆·九年级单元测试)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A.2H:两个氢元素
B.H2O: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C.2Fe3+:两个铁离子
D.:一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
14.(2022·湖北孝感·中考真题)关于下列符号或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2N ②2Fe2+③ ④⑤
A.①表示2个氮分子 B.②表示2个铁离子
C.③和④构成物质的化学式为Al2O3 D.由⑤可知锡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8.7g
15.(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小明在超市发现一种“富硒西瓜”,查阅资料后知道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的功效。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硒的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
C.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D.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形成阳离子
16.(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对相关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g B.硫的原子序数为32
C.氯离子(Cl-)的核外电子数为17 D.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17.(2021·江苏·宜兴市实验中学九年级单元测试)如下图所示,两个甲分子反应生成三个乙分子和一个丙分子,则从图示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的种类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改变
B.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每个乙分子中含有6个A原子
18.(2022·江西·九年级单元测试)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未知结论的思维过程。下列推理正确的( )
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故所有的原子都有质子和中子
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19.(2021·广东广州·九年级期中)南京理工大学胡丙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 NaN5·3H2O,该化合物中含有等微粒,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一种单质
B.一个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C.一个中共有36个质子
D.一个中共有36个电子
20.(2021·河南省淮滨县第一中学九年级期末)正确使用和理解化学用语是重要的学科素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O、H2CO3中均含有氢分子
B.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C.Na+、Mg2+、Al3+原子核内质子数均为10
D. 表示的粒子都是阴离子
21.(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1)8号元素属于______(填“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
(2)11号元素与17号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3)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该粒子所表示的符号是:_______。
22.(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_____。
(2)根据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和图2的信息填空:甲图中x=_____。丙图中的核电荷数为_____,甲和丙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
(3)乙图中若z-y=9,则该粒子的符号为_____,它与丙粒子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
23.(2022·辽宁营口·中考真题)下图1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图2为几种粒子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氩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硫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__;
(2)X元素名称__________;
(3)图2中与硫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4)图2所示粒子共表示__________种元素,其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_______。
24.(2022·广西百色·中考真题)如图中的①、②分别是钠元素、氯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__,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
(2)示意图D中的X=__________。
(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__ (填序号)
(4)已知A和B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__________。
(5)C粒子属于__________离子(填“阴”或“阳”)。
25.(2022·江西·九年级单元测试)化学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是______。
(2)在水、汞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_;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
(3)从微观来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______。
(4)用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观点说明下列事实。
①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气温的高低:______;
②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一氧化碳不行:______。
26.(2021·江苏·宜兴市实验中学九年级单元测试)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三组实验。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1)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是______。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
实验二: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
(3)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4)如图4所示,某同学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发现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已知①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②由于分子质量小,所以化学上引入了分子的相对质量来表示分子的质量,即相对分子质量;③氨气分子的相对质量是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质量是36.5,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_。
实验三:
(5)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5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___________(填“高”“低”“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同时还可以说明___________。
27.(2022·江西·九年级单元测试)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A图所表示的元素符号是_____,其相对原子质量为 ______,B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周期,若C中的x=8,则表示的粒子符号为 ______;
(2)D图中甲的元素名称是 ______,F与Cl位于同一主族的原因是 ______。
28.(2022·江西·九年级单元测试)如图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水和过氧化氢都是由 ______(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不同的物质可能由同种元素组成,请举出一个实例:______。
(3)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当a=______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a=9时,该粒子是 ______(选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符号为 ______。
29.(2022·湖北十堰·中考真题)图1是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图2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图1中x=___________。
(2)图2中的粒子对应的元素共有___________种。
(3)已知溴化镁由离子构成。根据以上信息,请写出溴化镁的化学式___________。
30.(2017·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数11—17元素的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请结合下图回答:
①原子序数为15的原子质子数为____;最外层有______个电子。
②结合上图用符号表示下列内容:①原子序数为13的原子形成的离子符号_______,写出17号元素的离子符号__________
③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中的________数关系密切;
④从11—17,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其原子结构(或元素的性质)呈现出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
31.(2020·四川宜宾·九年级期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如图所示。图中试管A和装置D的试管中装有体积和浓度相同的浓氨水,试管B和C中装有体积和浓度相同的酚酞溶液。
(1)实验前,另取少量酚酞溶液,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实验①和实验②都会出现的现象是 _________ ,但出现此现象的快慢不同。
(3)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产生上述现象快慢不同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
32.(2022·江西·九年级单元测试)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图甲、乙、丙三个化学实验:
根据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该实验证明______。
(2)乙实验可证明______。
(3)丙实验中滴有酚酞的水变红,原因可能是______。
(4)由实验______(填实验序号)可证明分子不断运动。
(5)实验中同学们闻到了刺激性气味,于是大家对实验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所示。
①其中C试管的作用是______。
②与改进前对比,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
(6)结合上述实验,实验室保存浓氨水等药品时,应该注意事项是______。
33.(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图I中和图E中仪器的名称分别为_____、_____;
(2)E试管盛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
(3)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4)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_____,②_____。
(5)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任写一点)。
34.(2022·江西·九年级单元测试)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如图一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花.
①在实验室中,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A的名称是______;
②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④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口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二所示,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平放桌面并静置一段时间后,此时的凹液面最低处_____刻度线(填“高于”、“低于”或“相切”),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图1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这种气体对人体的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2所示。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胶塞的导管按图2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任答一条)。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任答一条)。
36.(2022·河北·涉县索堡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图Ⅰ是晓娟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佳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_______,②_______;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