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习题课件 (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习题课件 (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3 14:5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公元_______年,_____建立汉朝,定都_____,史称_____。刘邦就是_______。
知识点 1 西汉的建立
前 202
长安
刘邦
西汉
汉高祖
1.目的
(1)_________和稳定社会局势。
(2)吸取秦朝因_____导致速亡的教训。
2.具体措施
(1)刘邦下令“___________”,让_____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
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_____,以增加___________。
(2)采取_________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3.意义: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_________政策,注重农
业生产,使汉初的_____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_________稳定下来。
知识点 2 休养生息政策
巩固政权
暴政
兵皆罢归家
士兵
平民
轻徭薄赋
农业劳动力
休养生息
经济
社会局势
1.背景:西汉王朝到了_______和_______时期,继续推行休养
生息政策。
2.措施
(1)注重_________,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
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2)重视“_________”,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
的肉刑。
(3)提倡_________,反对奢侈浮华。
3.结果: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_________”。
知识点 3 “文景之治”
汉文帝
汉景帝
农业生产
以德化民
勤俭治国
文景之治
1.图 1 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西汉王朝的建立者_____________。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他和他的继任者实行_________政策,
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2.瓦当,我国传统建筑铺在房檐边上的滴水瓦的瓦头,呈圆形或半圆形,
上有图案或文字。图 2 是“汉并天下”瓦当,陶质,正面有篆书体的
“汉并天下”四字。“汉并天下”瓦当是为纪念_____战胜_____,统
一全国,建立___朝而做的。
刘邦(汉高祖)
休养生息
刘邦
项羽

1.含义:在战争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大动荡之后,所采取的安
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增加人口的措施。
2.原因
(1)客观原因:西汉初年,由于战争的破坏,社会残破不堪,
人民大量流离失所,统治者只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恢
复生产,使经济状况好转。
(2)主观原因:汉初统治阶层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又都参
加了秦末农民战争,深知民间疾苦,同时吸取秦亡的历
史教训。
探究一 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及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材料一 在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磨制石斧等工具先砍伐地面上的杂草树木,在草木干燥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即可进行播种,种植农作物。
材料二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文帝
材料三 夏五月,兵皆罢归家……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汉书·高帝纪》
材料四 西汉初,汉高祖实行“什五税一”,与秦代相比,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探究二
(2022 改编)农业是立国之本,也是人类生存之本。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关注的重点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指的是什么时期。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重要思想?
原始农耕时期。
重农思想(重农抑商)。
材料一 在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磨制石斧等工具先砍伐地面上的杂草树木,在草木干燥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即可进行播种,种植农作物。
材料二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述汉高祖采取哪些措施发展农业。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的原因。
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因饥饿卖身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实行“什五税一”。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稳定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材料三 夏五月,兵皆罢归家……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汉书·高帝纪》
材料四 西汉初,汉高祖实行“什五税一”,与秦代相比,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1.右图是汉墓出土的陪葬陶制牛车,它的出土说明了西汉初
期面临的情况是 ( )
①人口减少,经济萧条
②当时人们时兴坐牛车出行
③有些将相要乘牛车出行
④急需恢复和发展生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知识训练·基础过关
C
2.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
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
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 )
A.提倡勤俭节约
B.加强中央集权
C.大力整顿吏治
D.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D
3.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
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这样做的根本目
的是 ( )
A.发展农业生产
B.做给农民看
C.稳固自己的统治
D.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C
4.据史料记载,汉武帝继位之初,“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
景是 ( )
A.西汉的赋税十分沉重
B.汉初奢靡之风盛行
C.“文景之治”的出现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
5.《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
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 )
A.秦—西汉
B.西汉—东汉
C.东汉—三国
D.三国—西晋
A
6.“此三者(张良、萧何、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
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
擒也。”材料中的“吾”指的是 ( )
A.项梁 B.刘邦 C.英布 D.张耳
7.“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这反映了西汉初年 ( )
A.人口锐减 B.土地荒芜
C.社会安定 D.经济繁荣
B
A
8.张杰同学在对比中国古代两个皇帝为自己修建陵墓的不同
做法后,不由地感叹:“成由俭,败由奢。”他所对比的
是 ( )
A.项羽、刘邦
B.汉文帝、秦始皇
C.汉文帝、汉景帝
D.汉高祖、汉武帝
B
9.据史料记载,楚汉战争时每石米的价格突破了万钱,而汉
文帝时谷价多为每石数十钱,甚至出现过“(每石)粟至十
余钱”的低价纪录。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大商人对物价的操纵
B.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
C.刘邦抑制豪强的努力
D.汉初休养生息的成效
D
10.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
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
了他们的建议。这反映出汉初统治者提倡 ( )
A.勤俭治国
B.以德化民
C.以农为本
D.裁减官员
C
11.以下表格是关于“笞(chī)刑(打板子)”的记录,可以说
明汉文帝和汉景帝 ( )
A.重视农业 B.减轻刑罚
C.重视儒学 D.整顿吏治
B
文帝时期 景帝时期
前 167 年,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用笞刑代替,规定当劓(yì,割掉鼻子的酷刑)者笞三百。 前 156 年,改笞五百为三百、笞二百为一百,行刑时只准打臀部。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没有可盖、可藏
之物),自天子不能具(选不出)醇驷(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
相或(有的)乘牛车。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发布诏令:减轻田租,什五税一(即
国家征收土地产量的十五分之一作为田税);释放奴隶;士兵
复员,以功劳行田宅……
材料三 孝景二年(汉景帝时期),令民半出田租,三十
而税一也。诏曰:“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材料四 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
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散钱多得无
法计算。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经济状况?回顾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分析
出现这种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为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
么措施。
状况:经济凋敝,物资匮乏。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的战争。
轻徭薄赋,释放奴隶,让士兵还乡务农,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材料一 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没有可盖、可藏之物),自天子不能具(选不出)醇驷(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发布诏令:减轻田租,什五税一(即国家征收土地产量的十五分之一作为田税);释放奴隶;士兵复员,以功劳行田宅……
材料三 孝景二年(汉景帝时期),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诏曰:“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3)材料四出现的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西汉初年经济形势扭转的这段历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文景之治”。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注民生,立足国情,制定适合经济发展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四 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