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_____,南抵_____,西至
_____,北达_____,与南方的_____形成对峙的局面。
2.目的: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_____。
3.经过:_____年,_____自恃兵多势强,不顾一致反对,南
下攻晋。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在_____与前秦军前锋
隔岸对峙。最终_____以少胜多打败_____。
知识点 1 淝水之战
大海
汉水
龟兹
沙漠
东晋
中国
383
苻坚
淝水
东晋
前秦
4.影响:测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_____再度陷入
_____和混战的状态。
5.评价:是中国古代又一次_________的著名战役。
北方
分裂
以少胜多
1.背景
(1)统一北方:4 世纪后期,_____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
立北魏。_____年,_____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
分裂割据的局面。
(2)治理困难: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
已无明显的区别。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
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_____地区困难重重。
2.目的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知识点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
439
北魏
北方
3.措施
(1)494 年,孝文帝迁都_____。
(2)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禁
用鲜卑语;以_____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_____;鼓
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_____等。
4.影响:促进了_________,也增强了___________。
洛阳
汉语
民族交融
汉服
汉姓
北魏的实力
联姻
1.背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
始过着_____的生活。
2.表现
(1)生产生活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_________,逐
渐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
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_____、服装、用具等。
(2)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_________制度。
知识点 3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定居
农业技艺
食物
君主专制
(3)文化: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
改革后,_____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
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心理“___”“___”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
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
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
和_____文化,并为_____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
定了基础。
汉语
胡
汉
精神
隋唐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其中,规定以_____代替鲜卑服。左图中的北魏帝王、官员都身穿长袍宽袖的_____服饰,就是这一史实的反映。
汉服
汉族
探究一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或影响
巨鹿之战 前 207 年 项羽、秦军 项羽大败秦军主力
官渡之战 200 年 曹操、袁绍 曹操打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208 年 曹操、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383 年 东晋、前秦 晋军打败前秦军,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没有被打断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探究二 (2022 改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下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修建长城的是哪一位皇帝。他修筑长城的
目的是什么?
皇帝:秦始皇。目的: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侵扰。
(2)观察材料二、材料三中的壁画,说说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主要
表现在哪些方面的相互影响。为什么南北朝时期我国会出现
民族大交融?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
原因:少数民族内迁并与汉族人民进行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民族的交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演变的总
趋势。
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有学者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时,发现北魏孝文帝与前秦皇
帝苻坚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学习,你认为这两位君主最
为相似的是 ( )
A.他们都是鲜卑民族的杰出君主
B.他们先后都统一过黄河流域
C.他们都实行汉化政策进行改革
D.他们都发动统一全国的战争
C
【解析】前秦是氐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排除 A 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是拓跋素(魏太武帝),排除 B 项;北魏孝文帝没有发动统一全国的战争,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淝水之战是发生于前秦和东晋之间的一场战争。下列对其
后果描述准确的是 ( )
①前秦统治瓦解 ②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③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 ④东晋灭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并建立
政权,其中,建立北魏政权的民族是 ( )
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
A
B
4.“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
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姓氏改为
‘元’。”材料中的“皇帝”是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周武王
C
5.某校七年级(1)班的四位同学在学习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的相关内容后,展开了讨论。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 )
A.小梦:魏晋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
这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
B.小娜: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C.小芳: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交往集中在经济领域,
文化上的交流基本没有
D.小明:西晋时期,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大多已经使用汉语了
C
6.中国古代有许多典故与战争有关。下列典故按发生的时间
顺序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草木皆兵 ②破釜沉舟 ③草船借箭 ④唇亡齿寒
A.②③①④ B.④②③①
C.④③①② D.③④②①
B
【解析】①草木皆兵与泄水之战有关,②破釜沉舟与巨鹿之战有关,③草船借箭与赤壁之战有关,④唇亡齿寒与春秋时期的战争有关,由此可知,正确的排序为:④②③①。故选B项。
7.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从西晋开
始到北魏建立,内迁各族中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有 ( )
①匈奴 ②鲜卑 ③氐 ④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2022 年春节,李静同学通过研学的方式,开启了以“长城内外”文化为主题的项目性学习。请你与他一起完成第 8—9 题。
8.李静同学进入山西博物院展厅,关注到下面文物照片,并做了相关
记录。此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 ( )
A.提供了研究北方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
B.见证了民族交融的真实历史
C.说明匈奴和汉族同为一家
D.突显山西的青铜铸造业水平全国领先
B
出土地位于匈奴与汉族杂居区域,酒樽通体鎏(liú)金彩绘,中原器形与草原装饰浑然一体,技法十分罕见。器身虎、象、鹿、马等动物图案形象生动,更显富丽堂皇。口沿刻铭文“劇(剧)阳阴城胡傅铜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造。”
【解析】由“出土地位于匈奴与汉族杂居区域……中原器形与草原装饰浑然一体”可知,酒樽是汉族与匈奴相互学习、相互交融的见证。故选 B 项。
9.李静和他的项目性学习小组以“长城内外”为主题搜集了下面的史料。
其中理解正确的是 ( )
A.山西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典范
B.各民族在山西和平共处,融为一体
C.山西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地带
D.山西的民族交融催生了盛世繁华
D
山西,地处中原腹地与塞外草原的农牧交错地带,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炉”。
战国至秦汉,长城南北,中原王朝与匈奴对峙数百年。魏晋南北朝,内迁山西的北方各民族先后崛起,相继称雄。4 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雄踞山西,推进汉化。其后魏分东西,延及北齐、北周,各民族水乳交融,共同发展,催生了隋唐盛世。
北魏平城、北齐晋阳,是北朝“丝绸之路”东端的国际大都市,中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空前繁荣。
10.据西晋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
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
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
与汉族同祖同宗的目的是 ( )
①认祖归宗,促进民族交融
②证明其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③显示中华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和民族向心力
④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B
11.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
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C.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D.内迁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
D
【解析】D 项属于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表现。
12.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的很多措施都
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北魏孝文帝就是其中一
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
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
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1)材料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
“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魏主”迁都的原因。
问题: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洛阳。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接受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材料二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3)材料二中的“魏主”指的是谁?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方面的
变革?除此之外,请再列举一项其改革的内容。
“魏主”: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使用汉语。内容: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答出其中一项即可)
材料三 在我们今天 56 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中已没有鲜卑这个少数民族了,有人认为:“以往对魏主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魏主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和鲜卑民族衰亡的路线。”
(4)对于材料三中认为“魏主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
加速北魏和鲜卑民族衰亡的路线”这一观点,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不同意。原因: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或:从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看,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