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古代印度课时作业
选择题
1.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摩亨佐·达罗遗址位于( )
A. 印度河流域 B. 两河流域
C. 尼罗河流域 D. 地中海沿岸
2. 下列关于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统一除最南端外的印度半岛
B. 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
C. 华氏城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D. 建造金字塔作为国王的陵墓
3. 侵入印度后,逐渐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的是( )
A. 古埃及人 B. 巴比伦人
C. 苏美尔人 D. 雅利安人
4. 右图所示的制度来自( )
A. 古埃及
B. 古巴比伦
C. 古印度
D. 古希腊
5. “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材料反映的是( )
A. 古埃及奴隶制度
B. 《汉谟拉比法典》
C. 古印度种姓制度
D.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6. 在一部反映古代印度社会生活的电影中,有如下镜头,其中符合印度种姓制度史实的是( )
A. 刹帝利命令婆罗门率兵出征
B. 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C. 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人
D. 首陀罗在自家的农田里劳动
7. 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能力。根据以下信息判断,学习内容应是( )
①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②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入中国
③宣扬“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④创始人被人们称为“释迦牟尼”
A. 道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8. 据报道,2019年印度中央邦马尔瓦地区一名低种姓男子被高种姓人群殴,起因竟是他骑马结婚。后来,他的一名亲戚报了警,事情才得以平息。该事件发生的根源是( )
A. 中央集权制 B. 《汉谟拉比法典》
C. 佛教 D. 种姓制度
9. 周南中学期中)《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婆罗门应处一百钵那罚金,吠舍处一百五十或两百,首陀罗处体刑。婆罗门辱骂武士种姓的人处五十钵那罚金,辱骂商人种姓处二十五,辱骂首陀罗处十二。”这说明四大种姓中( )
A. 婆罗门最不受尊重
B. 刹帝利的地位最高
C. 吠舍比刹帝利富有
D. 首陀罗的地位最低
10. 《梨俱吠陀》中写道:当诸神为了献祭分割一个原始巨人普鲁沙时,由其身体的不同部位转化成四个不同的等级,即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上述内容体现的相关制度的特征是( )
A. 君权神授 B. 等级森严
C. 契约关系 D. 崇尚法制
11. 下图中的“?”处应填( )
A. 古埃及
B. 古印度
C. 古希腊
D. 古罗马
12. 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他们自称( )
A.苏美尔人 B.阿卡德人 C.雅利安人 D.阿摩利人
13.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其首都是( )
A.华氏城 B.开罗 C.巴比伦 D.底比斯
14. 种姓制度中的第二等级刹帝利的职责是( )
A.主要充任祭司 B.掌握军政大权
C.主要从事农业、牧业 D.主要从事商业
15.种姓制度中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的是(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16.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众生平等”、“大慈大悲”、“四大皆空”和“口头禅”等词语,这些词语来源于(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17.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创立于( )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罗马 D.古印度
18. 历史兴趣小组同学要实地考察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古代印度文明繁荣的状况。他们应该到下列哪些古代早期文明遗址去( )
①哈拉巴 ②摩亨佐·达罗 ③空中花园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19.雅利安人侵入印度,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的时间是( )
A.公元前3500年 B.公元前3100年
C.公元前2400年 D.公元前1500年左右
20. 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是( )
A.孔雀王朝统治时期 B.吠陀时代
C.阿育王统治时期 D.萨塔瓦哈纳时期
21.下列有关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B.此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C.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
D.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
二、非选择题
2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是古代某国的法律条文:
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 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公牛和1头母牛。
(1)材料中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中地位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哪一阶层?
(3)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南亚哪一国家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和双脚相应地制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国王)应极力使吠舍与首陀罗执行自己的义务,因为他们逃避自己的义务时,则使这个世界动摇。
刹帝利无婆罗门不能幸福,婆罗门无刹帝利不能昌盛。
—— 《摩奴法典》
(1)材料一中提到的人各属于什么阶级?该法典宣传造物主用身体的不同部位造出不同的人,其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2)材料二属于哪一宗教的教义?写出该宗教的创始人。
(3)为什么这一宗教能很快得到发展和传播?
答案
1-5ADDCC 6-10BBDDB 11-15BCABC 16-21ADDDAD
22、(1)婆罗门:掌管祭祀;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首陀罗: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2)最高:婆罗门;最低:首陀罗。
(3)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
24、(1)婆罗门、刹帝利是统治阶级,吠舍、首陀罗是被统治阶级。使种姓制度蒙上神圣的色彩,麻痹和欺骗人民。
(2)佛教。乔达摩·悉达多(或释迦牟尼)。
(3)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因此,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