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习题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习题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3 20:3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1.背景
(1)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
求有一个统一的 。
(2)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 为临时大总统。
2.成立: 年1月1日,孙中山在 宣誓就职,宣告
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 ,改用公历。随后,又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3.评价: 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中央政府
孙中山
知识点1 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
南京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
南京临时政府
1.清帝退位: 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逼迫下, 1
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2.袁世凯就职:1912年3月,袁世凯在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3.影响:1912年4月, 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 窃取。
1912

统帝
知识点2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北京
孙中山
袁世凯
颁布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 》
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 和 ;④参议院行使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 并负其责任, 等
地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 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 1
原则,是 的重要成果
临时约法
国民
平等
自由
权利
知识点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独立
资产阶级
民主自由
辛亥革命
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孙中山
《中华民国 》部分条文
临时约法
袁世凯
清帝退位诏书
探究一 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陷入崩溃的绝境。历史发展造成了一种新的局势和条件,使得已经失势三年的袁世凯扮演了“末世英雄”的角色。他迅速集结起北洋集团的军事政治力量,赢得了帝国主义和国内立宪派的支持,先打着“实行君主立宪”的旗号,强夺了清政府的一切权力;又迎合时代潮流,举着“赞成共和”的幌子,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帝国主义的支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帝国主义就公开支持袁世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更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第二,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当时,同盟会十分涣散,几近瓦解状态。混入革命阵营的旧官僚、立宪派趁机向革命派施加压力,力主向袁世凯妥协。与袁世凯关系密切的立宪派首领张謇曾向袁世凯发出密电,称“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其意就是希望袁世凯“退满”后上台执政。同盟会的异己分子汪精卫
也对孙中山说:“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面对各方压力,孙中山被迫向袁世凯作出妥协。
第三,袁世凯的权术和阴谋。袁世凯是个老奸巨猾、觊觎清朝政权多年的政客和野心家,善于使用政治手腕。当他得到孙中山的妥协保证后,又一次施展权术,对清政府和革命党人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
材料一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大总统誓词》
材料二 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正式予以公布。
一、第一章“总纲”,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归属、领土范围和行使统治权的国家机构,贯穿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基本原则。
探究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第二章“人民”,根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具体地规定了人民的各种权利和义务。
三、第三章“参议院”、第四章“总统”、第五章“国务员”和第六章“法院”,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临时约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规定分别由三种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和行使,以达到以权制权的目的,从而防止专制独裁并保障自由。
四、第七章“附则”,规定了《临时约法》的效力以及严格的修改程序,以防袁世凯之流随意篡改《临时约法》。
(1)材料一中的“倾覆满洲专制政府”指的是什么?辛亥革命有没有达到“图谋民生幸福”和“民国卓立于世界”的目的?请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说明理由。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推翻清朝统治。
没有达到。理由: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家权力在辛亥革命前后发生的 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什么政治原则?
变化:辛亥革命前国家权力属于君主一人,革命后属于全体国民。
政治原则:体现了民主的原则。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防止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意义: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主要是因为这场革命( )
A.掀起了“师夷长技”的浪潮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
2.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民国八年是公元多少年 ( )
A. 1917年 B. 1918年
C. 1919年 D. 1920年
C
3.下图是《清帝退位诏书》,这一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
A.封建制度 B.封建帝制 C.资本主义 D.帝国主义
B
4.辛亥革命后,时人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 )
A.未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B.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C.中国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D.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
5.毛泽东称赞“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指 ( )
A.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C.确立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以宪法的形式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
6.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法令,规定禁止使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教科书,新编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废止“有碍民国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这些法令反映了临时政府( )
A.普及民主共和思想 B.注重维护学生利益
C.主张废除八股取士 D.要求促进经济发展
A
7.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创举”是指( )
A.辛亥革命爆发
B.武昌起义的胜利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C
8.右图是中华民国初期创作的讽刺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漫画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袁)家天下。这幅漫画反映了( )
A.中华民国政府政治开明
B.中华民国建国原则名存实亡
C.君主立宪得到广泛支持
D.北洋军阀政府名存实亡
B
9.下图所示为1913年某乡村知识分子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A.该日记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当日记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A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其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这表明 ( )
A.当时国内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B.三权分立原则不适合中国国情
C.革命派废除专制制度的迫切愿望
D.革命派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A
【解析】由题干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行政权(大总统的权力)进行了非常严格的限制,这是为了防止总统专制独裁,是当时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较量的结果,说明了当时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11.某同学制作了下表。据表可知他研究的学习主题是 ( )
时间 史实
1912年2月12日 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
1912年2月13日 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5日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4月 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A.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B.武昌起义的过程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
D.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答案:C
12.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 )
A.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确立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
C
(1)材料一反映出英国在对华政策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把袁世凯作为在华新的代理人。原因: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告独立,清政府统治难以维持,帝国主义国家需要新的代理人来维持其在中国的利益。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等对于袁世凯深加敬爱,愿此次革命之效果得有完全巩固之政府,与各外国公平交际,并保全内地治安之美满情形,使在中国之商务进步。此种政府,吾等将于外交上竭力相助。
——1911年11月15日英国外交部致驻华大使电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辞职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孙中山的辞职?
原因:孙中山认为清帝已经宣布退位,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孙中山认为袁世凯为推翻帝制作出了很大贡献。看法:孙中山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迫于内外形势,辞职是自然之选,不必苛求。
材料二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 《中国革命纪事》
(3)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袁世凯得到了孙中山的什么保证。
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就推举他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材料二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 《中国革命纪事》
材料三 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以后,威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根据材料三,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材料三 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以后,威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