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1931年—1945年
1.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以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知道华北危机、一二 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分析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和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思考:是什么事件让东北人民背井离乡,有家难回?
松花江上
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这说明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什么政策?
不抵抗政策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
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
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01
03
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和影响? (P86)
华北危机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P88)
02
伪满洲国建立的时间、地点、执政者和危害?(P87)
04
一二九运动的时间地点、口号和意义?(p88)
西安事变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和意义?(p89)
05
阅读教材P86-89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圈画好。
自主学习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
时间地点
经过
结果
影响
1931年9月18日
沈阳
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东北三省相继被占领
P86
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军事上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进而占领中国东北。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
背景
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以实现。如第三期之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之领土尚未实现。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930年11月至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②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
③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④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
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不抵抗政策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东北三省沦陷
一.九一八事变
2.伪满洲国的建立:
时间
地点
执政者
危害
1932年
长春
溥仪
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在日军的铁蹄下,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P87二
日军屠杀东北义勇军
日军屠杀中国平民
刺杀幼童之后,集薪待焚
731部队拿活人做试验
一.九一八事变
3.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
P87三
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中国共产党:
东北军民:
组织抗日游击队
组织抗日义勇军
面对日军侵略,相比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日本侵华步伐:
全国救亡运动的高涨(1931-1936年)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
1932年
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1933年
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
1935年
策动“华北自治运动”
华北危急!
日本侵华步伐:
全国救亡运动的高涨(1931-1936年)
1935年
策动“华北自治运动”
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
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
中国共产党提出
“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国民政府态度:
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
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平津危机!
华北危机!
中华民族危机!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4.华北危机:
时间
背景
经过
影响
1935年下半年
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抓伸向华北
日本策划所谓的“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
P88一
国内阶级矛盾(国共矛盾)
上升为
东北三省沦陷
华北危机
民族矛盾(中日矛盾)
抗争: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一线、察哈尔等地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
一二·九运动
背景
时间
地点
领导
口号
结果
影响
1935年12月9日
北平新华门前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青年学生
华北危机日益严重
中国共产党
形式:示威游行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时间
目的
人物
性质
1936年12月12日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
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
三、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后:被软禁
解放战争后:继续被软禁
1995年:侨居海外
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
2001年:逝世,享年101岁
西安事变后:被撤职,被迫出国
1937年12月,偷回国,被软禁
1949年9月6日:杨虎诚及秘书、卫士和家人一共8人在重庆戴公祠被军统特务用匕首捅死,并用硝镪水毁灭尸体
各方力量 应对西安事变的态度
亲日派何应钦
宋美龄、宋子文等
英美等国
日本
中国共产党
组织讨逆军,讨伐张、杨
希望以政治手段营救蒋介石
不希望蒋介石垮台
日本在经济上对南京政府施加压力,营造内战声势
从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
西安事变后的国内局势:
思考:
面此对如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1)蒋介石是能够领导抗日的强有力人物。
(2)杀掉蒋介石,中国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这有利于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
(3)人民群众愈发渴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方向转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1)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促进了国共合作,是划时代的转变,是新阶段的开始。”
——毛泽东高度评价西安事变
三、西安事变
检测提升
1.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诞生了《花木兰从军》《文天样》《史可法》等一大批赞美英雄人物的广播剧作品。这主要反映了 ( )
A.崇洋媚外思潮泛起
B.历史研究水平提高
C.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D.民众关注国家命运
2.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下表“?”处对应的英雄人物是 ( )
A.杨靖宇 B.张学良
C.徐邦道 D.左宝贵
英雄 林则徐 邓世昌 ?
事件 虎门销烟 黄海海战 东北抗日游击战
3.毛泽东指出,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是指 (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C.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瑞雪洒三秦,思绪落长安。倭寇肆意横行,政府视而不见。张杨赤子心,不堪国土丧,无奈施兵谏。联中共,齐抗日,复河山。炎黄万众一心,誓死保卫家园。浩气永铭刻,史册千载传。”这首诗是为纪念下列哪一事件而作 ( )
A.红军长征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5.下图中的人物和建筑共同见证了 ( )
A.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1、歌曲《松花江上》唱到:“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 )
A、1930年皇姑屯 B、1931年沈阳
C、1933年山海关 D、1931年长春
2、“九一八事变” 爆发后蒋介石采取的方针是: ( )
A、抵抗 B、不表态 C、片面抗战 D、不抵抗
3、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是: ( )
A、吉鸿昌 B、杨靖宇 C、佟麟阁 D、赵登禹
4、1931年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 ( )
A、抗日义勇军 B、抗日救国军
C、八路军 D、新四军
9.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 A.粉碎国民党亲日派的企图 B.为全民族的利益实现共同抗日 C.力图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D.加剧国民党内部的矛盾
8.九一八事变后,民主人士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赋
诗一首:“妄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江山,万世同羞耻……”
诗中的“江山”主要是指: ( )
A.华东地区 B.华北地区 C.平津地区 D.东北地区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一、九一八事变
1、背景:蓄谋已久、转嫁危机、有机可乘
2、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沈阳)、制造者
二、一二九运动
三、西安事变
4、结果:东三省沦陷、华北危急
5、意义:成为起点、揭开序幕、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1、背景:华北危机
2、时间(1935年12月9日)、地点(北平)、口号(88页)
4、意义:揭露…、打击…、促进…
1、时间、地点、人物、目的(逼蒋抗日)
2、经过:张、杨实行“兵谏”,通电全国
3、结果: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
4、和平解决的意义:P89页最后一段
第18课 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
(1)制造借口——柳条湖事件;
(2)军事行动—袭击北大营,占领沈阳城
(3)东三省沦陷、建立伪满洲国
3、经过:
板书设计
日本侵略
中国抗争
九一八事变
东北抗日联军
(局部抗战)
扩大侵华
华北事变
一二九运动
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西安事变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