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目录
1、儒学的复兴
2、文学艺术
3、科技
4、少数民族文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儒学复兴的概况和历史影响
2、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点,科技成就,少数民族文字
难点:
1、儒学复兴的背景
2、宋词元曲产生的原因
3、古代科技成就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4、少数民族文字创制的意义
成书于元朝的《宋史》总结说: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是穿了。经过宋代道学学者的努力,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这种说法是对宋朝儒学复兴的高度评价。
白鹿洞书院
思考:儒学为什么又被称为道学?
一、儒学的复兴
1-1 背景
①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②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作用,为现实服务。
一、儒学的复兴
一、儒学的复兴
1-2 北宋儒学复兴运动
时间:北宋中期起
内容:
①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②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
程颢 程颐
一、儒学的复兴
1-3 理学的兴起
思考:材料中程朱理学所包含的思想?
材料一: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上《伊川杂录》
材料二: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一、儒学的复兴
1-3 理学的兴起
概念: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体系。带有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宇宙观 认为“理”使自然界和社会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人生观 “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渡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
认识论 “格物致知”只有通过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教育 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 四书,并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儒学基础读物
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儒学的复兴
1-3 理学的地位与评价
积极方面:
(1)程朱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2)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品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极方面;
(1)程朱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为封建阶级秩序作辩护,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二、文学艺术
2-1 宋词
起源 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
背景 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特点 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唱歌,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代表 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文学艺术
2-2 元曲
比较项 散曲 杂剧
内容 比词更灵活、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辅以音乐、舞蹈、表白、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代表 关汉卿
地位 元杂居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二、文学艺术
2-3 话本、书法、绘画
话本:
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的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书法:
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
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人物水平也很高。
三、科技
3-1 三大发明
①印刷术:雕版印刷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生发明乐活字印刷术。
②火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器。
③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意义: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活字印刷 火铳 指南针
三、科技
3-2 科技人物
沈括
《梦溪笔谈》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郭守敬
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订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王祯
《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四、少数民族文字
4-1 辽夏金文字
特点: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内容
①辽: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
②金:创制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③西夏:出土的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1345年西夏文石刻“陀罗尼”拓片局部
1101年契丹小字“辽道宗哀册”拓片局部
1224年女真文“进士题名碑”拓片局部
四、少数民族文字
4-2 蒙古文字
①创制: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儿体蒙古语。
②代表:《蒙古秘史》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在史学史上有特殊价值。
八思巴文
①创制: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
②意义: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1314年附注汉文的八思巴字“教士墓碑”局部
畏兀体蒙古文书法作品
五、课堂练习
1、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C )
A.世界万物的本源
B.社会发展的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人的情感、感受
五、课堂练习
2、据记载,培根说过,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下列说法对“改变了整个世界”这句话理解最恰当的是( D )
A.确立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
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C.推动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D.促使西欧步入了近代社会
五、课堂练习
3、“北宋时,有人在黏土制成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成陶字。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同时排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以后,陶字拆下还可以再用。”这里介绍的是( D )
A.雕版印刷术
B.火药的使用
C.指南针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
六、课程小结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1、儒学的复兴
2、文学艺术、科技
3、少数民族文字
七、知识能力拓展
1、全面认识宋代理学的兴起
兴起背景
①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②是宋代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学道统自然成为其继承的对象。
④理学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
理学特点
①进一步思辨化、哲学化。
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③更多的吸收了佛道因素。
历史评价
①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强调力行,注重气节品德,讲究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的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七、知识能力拓展
2、宋元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联
主要特征
①高度繁荣;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②科技领先;这一时期科技发展在很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全面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取得辉煌成就,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④市民气息浓厚;城市商业活动兴盛,市民阶层得以发展,推动文学艺术领域走向世俗化。
七、知识能力拓展
政治 中央集权的加强 理学兴起,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的文化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发展
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文学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但是的诗词歌赋和绘画的艺术风格
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得到了发展
科技 印刷术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为科举制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宋元文化与政治、经济、科技之间的关联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