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2. 朗读、背诵《乞巧》。
教学重点
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教学难点
朗读、背诵《乞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Ⅰ 词句段运用(二)
1. 活动: 仿照示例说具体。
(1)出示课本第 46 页的例文,比较交流:你发现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 两段文字都完整地讲述了狼和小羊之间发生的故事) 有什么不同点?
(2)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它们是如何把简略的地方说具体的?
(3)学生交流反馈。
第二段更加具体,增加狼的动作和它具体的心理活动;补充狼的神态和小羊说话的 样子;补充狼和小羊说话的内容与语气提示语。
2. 仿照例文,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具体。
(1)联系上下文思考:要加入哪些内容?
(2)与同桌交流自己想增添的内容,并听听同学的建议。
(3)班内讨论。教师现场给予学生一些指导。
教师指导:运用第二个片段中把故事讲具体的方法,展开想象,说说牛郎织女第一 次相见,给对方留下怎样的印象,他们会怎么想,又会怎么说、怎么做,以及牛郎织女 当时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从而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具体。
3. 展示评议。
评价标准:是否加入了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抓 住重点进行复述。
【设计意图】 “词句段运用”要求仿照示例将牛郎织女第一次相见时的故事情节 说具体,设计活动时从示例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提炼出将故事情节说具体 的方法, 并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创编, 对故事情节进行合理想象和描述,从而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习得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Ⅱ 日积月累
1. 同学们,前面我们讲了关于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 这个民间故事的古诗—— 出示:《乞巧》。(随机板书:《乞巧》)
(1)介绍诗人林杰。
(2)学生自主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
(3)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注释:①乞巧:指的是农历七月初七,相传这一天女孩子会在庭院里向织女星乞求 智巧,所以这一天被称作“乞巧节”。②今宵:今夜。宵,夜晚。③碧霄:指浩瀚无际 的青天。霄,天空。
诗意: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 桥上相会。(相机板书:看碧霄 渡河桥 追求幸福)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 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相机板书:穿红丝 乞巧 学习巧手)
(4)熟读背诵。
2. 课件出示一些和民间故事相关的诗文名句,让学生读一读,说说和什么故事有关。
①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唐】杜牧
②青梅竹马俩无猜,心心相印是知音。朝夕相伴几度春,莫知英台女儿身。 ——古曲
③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唐】李商隐
(5)教师点拨引领。
①中提到“牵牛织女星”,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②中的“英台”指祝英台,写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3. 与《嫦娥奔月》的故事有关。
(6)学生再次齐读并练习背诵。
4. 小结:民间故事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而且大多都是
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学们课后可搜集更多的民间故事,并且把故事和家 人、朋友分享,尽量讲得生动、具体、传神。
【设计意图】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乞巧》这首与民间故事有关的古诗。教师 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还可以鼓励学 生从乞巧节中拓展了解其他与民间故事有关的古诗, 并熟读成诵。在创设的情境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乞巧
看碧霄 渡河桥 追求幸福
穿红丝 乞巧 学习巧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词语、句子的重点,让学生在品味词语的基础上,体会俗语 和成语的表达效果;在“故事创编”这个环节上,我引导学生发现原文与新作的不同,从 而让他们明白创编故事的要点。
2. “日积月累”的教学时,鼓励学生自己学习,同时,让学生多读,达到当堂成诵。 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老师对《乞巧》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致使同学们对我国这个传统的节日了 解得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