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20课
创 造 宣 言
陶行知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重点)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其作用。(难点)
3.领悟创造精神对个体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重点)
学习目标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他在实践中创立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被誉为“人民教育家”。主要作品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作者简介
《创造宣言》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著。在这篇课文中,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文章虽然写于1943年,但在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背景材料
生字、新词
樵夫
豢养
陡然
烟囱
( qiáo )
( huàn )
( dǒu )
( cōng )
崇拜伤痕中伤 懦夫
( chóng )
( hén )
( zhòng )
( nuò )
遁词
鲁钝
屋檐
自暴自弃
( dùn )
( dùn )
( yán )
( qì )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
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哑口:像哑巴一样。
生字、新词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叛:背叛;离:离开。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
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投:投奔。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生字、新词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整体感知
第二部分(2~4):肯定创造的重要性,指出教育者创造的目的和方法。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发出“让我们继续创造”的宣言。
第三部分(5~11):以实例驳斥了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观点,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四部分(12~16):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悲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课文解读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直接引出论题——创造,总领全文。
文章开头段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一篇精彩的驳论文,那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议论话题的?
研读1—3段
用宗教家、美术家与教育者对比,引出议论话题,间接否定无自信的崇拜,肯定创造的重要性。
研读4—10段
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又是怎样进行批驳的?
研读4—10段
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又是怎样进行批驳的?
借口 论据
1.环境太平凡 八大山人 飞帝亚斯 米开朗基罗
2.生活太单调 《易经》《正气歌》《国际歌》雷布赛
3.年纪太小 莫扎特 爱迪生 帕斯加尔
4.太无能 曾参 惠能
5.陷入绝境 玄奘 哥伦布 《安魂曲》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太无能
山穷水尽,陷入绝境
研读4—10段
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出发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客观
主观
缺乏自信
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研读4—10段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研读11段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是怎样的?
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罗丹
罗丹作品
1.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2.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明确: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1.试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文章先通过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再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列举典型事例批评一些人的错误观点,指出“处处”“天
深入探究
天”“人人”皆可创造;有了这样的理念,进一步指出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最后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全文观点鲜明,论据典型充分,思路清晰,语言富有气势,很有鼓动性。
2.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结合文章谈谈你的收获。
教育是需要师生合作的,所以不仅老师要创新教育方法,学生们也应创造性学习,这样才能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创造出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要敢于创造,要发挥集体之力,用对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主旨归纳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进行创造。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的理解。
品味语言
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有时是万刀齐发。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比喻妙用。
(1)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
(2)第10自然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是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
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创造宣言
什么是创造
美术家——造石像
教育者——创造真善美的人、理论、技术
对创造的看法
不能创造(错误)
环境平凡、生活单调
年纪太小、能力不足
陷入绝境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正确)
如何创造:拥有创造意识,从点滴做起
发出呼吁——勇于创造
结构脉络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
1.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2.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搜集阅读陶行知的相关故事,积累素材。
2.积累有关创造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