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印由煤精制成,呈球体8棱26面,其中正方形印面18个,三角形印面8个。有14个正方形印面镌刻印文,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笺”、“信启事”、“耶敕”、“令”、“密”等。印文为楷书阴文,书法遒劲挺拔,有浓厚的魏书意趣。据印文内容及核查史书,此印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之印。十四面印文内容不同,各有其用途:公文用印(6面)、上书用印(4面),书信用印(4面)。
独孤信(503-557),鲜卑族,西魏、北周时期名将,八柱国之一。
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三个皇帝:长女嫁给北周明帝,第七女嫁给隋文帝杨坚,第四女嫁给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李昞。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东汉
三国(魏蜀吴)
西晋短暂统一
北方
南方
五胡
十六国
东晋
北魏统一北方
北朝
南朝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灭
隋朝
大一统
宋
齐
梁
陈
灭
政权更迭频繁,国家分裂动荡
一、三国与西晋
第一阶段:三国鼎立时期
国号 建立者 都城 势力范围
魏 曹丕 洛阳 北方
蜀 孙权 成都 东南
吴 刘备 建业 (今南京) 西南
曹丕
刘备
孙权
东汉末年分三国
第二阶段:西晋时期
263年,魏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
西晋建立
280年,西晋灭吴
完成统一
西晋
一、三国与西晋
一、三国与西晋
第二阶段:西晋时期
历史原因:汉魏以来民族交融加强
(西域都护府、丝路、中原战乱等)
现实原因:少数民族卷入西晋宗室之争
(西晋对少数民族进行招抚,以补充兵源和劳动力)
东汉至西晋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影响:西晋灭亡,晋室南迁,北方陷入少数民族割据混战时期(五胡十六国时期)
公元316年,西晋在经历了八王之乱之后,国力损失惨重,最后被匈奴灭国。北方和西域多个胡族趁着天下大乱,大举入侵中原,形成五胡乱华局面。
二、南方:东晋与南朝
1、政治方面
(1)政权更迭及疆域变化:东晋——宋——齐——梁——陈
宋
齐
梁
陈
东晋
从东晋到陈朝,疆域步步紧缩,到陈朝疆域退居长江以南,在南北对峙中明显处于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二、南方:东晋与南朝
1、政治方面
(2)世家大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这一时期的世家大族有何特点?(从政治、经济两方面谈谈)
政治表现:士族与皇族共治,门阀士族世代为官,享有特权。
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
经济基础:庄园经济
九品中正之制,起于魏文帝时……最大的弊病就是中正都是本地方人,谁没有亲威朋友?……谁能够真正破除情面呢?于是所选举的,总不外乎这一阶级里的人。就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这种制度,于两晋南北朝的门阀阶级,是很有关系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二、南方:东晋与南朝
2、经济方面: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思考点
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
原因:
A、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B、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C、南方自身优越的地理条件 D、统治者的政策支持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三)意义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南宋
北方经济
南方经济
落后
差距缩小
繁荣
唐安史之乱后
反超
奠定基础
开始南移
完成南移
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亦影响了古代中国文化中心的南移。
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民族交融。
为后来隋唐经济的繁荣奠定一定基础。
二、南方:东晋与南朝
三、北方:十六国与北朝
五胡
十六国
北魏统一北方
北朝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灭
隋朝
大一统
国别 建立者(民族)
十六国 匈奴、羯、羌、氐、鲜卑以及汉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鲜卑族
(北齐为鲜卑化汉人)
十六国与北朝时期,北方主要处于少数民族割据混战、分裂动荡状态。
两百多年间,政权交替出现,国家分裂动荡
(分裂中蕴含统一)
三、北方:十六国与北朝
第一阶段:五胡十六国时期
晋室南迁
控制南方地区
北方处于少数民族割据混战
前秦曾统一北方,在淝水之战败于东晋,北方重新陷入分裂
公元439年,北魏(鲜卑族)再次统一北方,结束北方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
三、北方:十六国与北朝
第二阶段:北朝时期(北魏及北魏的分裂)
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统一北方后,将如何治理国家?
思考点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汉化(封建化),学习汉族先进文明
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1、措施
迁都洛阳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鲜卑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元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独孤 刘
贺楼 楼
门第最高
政治
经济
文化
穿汉服
说汉语
改汉姓
定高门
通婚姻
改籍贯
均田制、租调制
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自己带头将汉族大地主之女纳入后宫,将北魏公主下嫁给汉族地主。
移风易俗
三、北方:十六国与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
3、影响
促进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和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性质
北魏少数民族推行的自上而下、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进步性
局限性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最终导致其走向灭亡。
发展与交融是主流
注:漫画出自《铲史官漫画》
三、北方:十六国与北朝
课堂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请仔细观察以下三幅地图,发现有什么不同?
魏晋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直至占领北方地区,形成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内迁的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不断融合,但民族隔阂仍广泛存在。
民族交融的含义
民族融合:一是:一些民族在长期交往过程中相互吸收对方的文化,逐渐生成新的特征和认同,最终形成另外一种民族的现象和过程。二是:民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共同性逐渐增长,互相之间最终完全融为一体,导致民族过程终结,民族消亡。民族融合包含着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消亡的意思。
民族交融:既不包含旧族体的消亡,也不包含新族体的产生,而是不同民族互相的交往交流交融的一种状态,一种共同性不断增长的过程。民族交融则包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意思
——整理自赵剑峰:《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1、战乱频繁,人口迁徙
(胡人内迁、北民南迁)
2、少数民族的汉化改革
3、各族间的友好往来
民族交融的原因和表现
时期 民族交融大事记
三国 吴、蜀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西晋 五胡内迁、人口南迁
东晋 衣冠南渡、人口南迁、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十六国 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受民族迁徙、统治者的改革等涌向,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现象,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减弱。
局部统一的出现,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如北方的曹魏、前秦、北魏、北周,南方的宋、齐、梁、陈)
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长期分裂格局混战使人民渴望统一,为结束分裂局面,统治阶级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努力。
政权更迭的特征:
特征一:政权更迭频繁,具有反复性、曲折性
特征二:于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