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 1《沁园春 长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 1《沁园春 长沙》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3 21:5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鉴赏,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朗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体会深秋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分析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他所创作的两首词作: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现在我们体会了伟人毛泽东的词作后,就一起来详细地了解一下作者吧?
二、词、作者、背景简介
①关于词的相关知识
包括词、词牌、沁园春这一词牌的由来,词的分类等等。
词产生时间: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
名称:
“曲子词”(曲词、曲子) “诗余”、“长短句”、“琴趣”、“ 乐府”
词牌: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天净沙 秋思》《沁园春 长沙》。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分类:
按长短分: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按片数分:单调、双调、三调等
②作者简介
(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
③关于本词的写作背景 见课件
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层面上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五卅(sà)运动,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中国人民反帝革命运动,标志着国民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省港大罢工,1925年6月19日为了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此次罢工由共产党人邓中夏及苏兆征领导,历时1年零4个月,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工运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大罢工。
省港大罢工,有效地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在香港经济的统治,并且让广州的金融得到了保障。
三、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①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 (把握朗读节奏)
②初读:入境,审美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全词的情感,教师提示朗读技巧 (注意节奏的把握、语音)
③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全词详析
赏析上阙:
接下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所熟悉的古人描写秋的诗句都有哪些?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学生自由发言)
例: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教师拓展: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欧阳修《秋声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红楼梦》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曹雪芹 《红楼梦》
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
分析上阙:
①、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提问:哪位同学能叙述这三句的大意?这三句话包含什么信息?朗读时该注意什么?
明确: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详析:“独”字说明无人做伴;“寒秋”说明已是深秋;“橘子洲”是“立”的地点,立于洲头视野开阔,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湘江北去”是作者眼前之景,说明作者向北而立。)
朗诵:声音要深沉、有力、稳健,读出诗人卓然傲立,一览群芳的风范。
②、词的上阕的领字是哪一个字? 看
③“看”告诉我们诗人看到了什么?(小组讨论)
明确: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④、炼字:
提问:在词的上阕中,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遍”、“染”、“漫”、“透” 、“争”
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
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上阙归纳:
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⑤、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将自己置身这美丽壮观的秋景之中)
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进入到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者的问题,也就是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赏析下阙: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过渡作用)
②、下阕由哪个字统领?
明确:“忆”字是下阕的词眼。
“忆”的是什么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 (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
明确:
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即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
具体表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③、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 突出了哪类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
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④、词末的中流击水图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总结: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⑤、小组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运用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同时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结束语:青春的梦想,永不沉淀
青春的脚步,永不停滞
让我们紧随伟人的脚步和气魄,现在好好学习,为将来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吧!
下面我们就一起大声地朗读《诗人领袖》 :
同学模仿伟人毛泽东来诵读,其余同学点评。(朗诵版本:普通话、各地方言)
师生一起有感情地诵读;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您的朋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静景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动景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往昔峥嵘岁月稠···粪土万户侯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前呼后应
写景言志
忆事抒情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