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4 11:0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新课导入
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明朝建立的背景: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 元·《醉太平·堂堂大元》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农民起义不断。
时 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
都 城:应天
(改为京师,今南京)
中书省
皇 帝












元朝中央官制
明朝中央官制
思考:对比图片,元朝至明朝中央机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儿?












皇 帝
废丞相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
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
胡惟庸
课堂探究:皇权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课堂探究
变化: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消亡。
原因:①秦,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使其协助处理朝政;②汉代设内朝(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③唐宋,设三省六部、二府三司等,分散相权;④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亲自掌管
凌晨四点的日出?哥当然见过!

废除宰相制度带来了什么影响?
据载在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至二十一日的八天之内,诸司奏章即多达1660件,共3391事。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加强君主专制
每日工作压力倍增,行政效率
低下,易决策失误
怎么办?
材料 明太祖置殿阁(华盖殿、英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摘编自《明史·职官志》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文渊阁(内阁)
材料 解缙,明代著名才子,18岁中解元,19岁中进士。永乐元年明成祖设立内阁,解缙为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读,是内阁七人中官品最高者。解缙等人随侍成祖,内阁并没有固定官署,没有属员。
——摘编自《明史·解缙传》
根据材料,内阁权力很大吗,内阁的地位如何。
材料 宣宗即位后,内阁只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由杨士奇等“用小票默书,贴各疏面以进”,这就是票拟批答。
—— 韦庆远、柏桦《中国官制史》
这时内阁又新增了哪一职权,这是否意味着内阁具有了国家政治的主要决策权
①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票拟与批红
一、明至清中叶封建专制的发展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丞相,设内阁
项目 宰相制 内阁制
地位
职权
性质
影响
“百官之首”,地位巩固
仅是顾问侍从,权力源于皇帝个人信任
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
侍从咨询,无决策权,无属官
国家法定中央机构
始终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对皇权无约束力
(2)加强监察,设督察院。
(3)推行特务政治(厂卫制度
(4)废行省,设三司
皇帝
六部
内阁
“批红”
“票拟”
司礼监
公务递交
代理
协助
特务机构
控制提督
无形
长城
内阁
司礼监
(严嵩、张居正)
(王振、魏忠贤)
明朝锦衣卫的标配:绣春刀、飞鱼服
锦衣卫
、东厂
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权重,出现首辅专权
皇帝信任宦官时,司礼监权重,甚至代替皇帝批红,出现宦官专权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专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宦官专权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命(郑) 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明史·郑和传》
华夷秩序
海疆治理的变化与挑战
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
时间 15世纪前期
目的 宣扬国威
方式 朝贡贸易
过程 7次出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朝贡贸易:是古代王朝与周边藩属国政治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凡三十余国。所取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世云。 ——《明史·郑和传》
积极:大大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联系,宣扬了明朝的声威,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促进贸易发展;
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 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梁启超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根据材料思考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
倭寇兴起:元朝末年;
倭寇组成:日本海盗、中国海盗、中国走私商人;
政策:明前期,海禁,结果东南走私严重,与倭寇混杂
倭寇危害: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倭寇灭亡: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福建、广州等地,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县制;
倭患实质是什么?
商品经济发展挑战现有海禁政策
“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福建巡抚许孚远
1567年
隆庆开关
明朝统治者站在反人民的立场,把我国人民反对封建海禁,要求发展海外贸易,沟通与日本、东南亚南海各国商品交流的革命运动,诬蔑为倭寇、海盗……
——戴裔煊《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这场战争不是民族战争,而是以私人海上贸易为主体、联合其他各阶层的人共同反对明王朝海禁政策的斗争....说明我国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开始发生变化,新的自由贸易的萌芽已经破土而出了……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
欧洲殖民者
新航路的开辟 海权时代 开拓殖民地
西人的来华与最初的殖民
葡萄牙人:获取在濠镜澳的居住权;
荷兰人:占据台湾岛南部;
西班牙人:占据台湾岛北部,后被荷兰人逐出台湾。
《大员港市鸟瞰图》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
阅读课本86页史料阅读,指出材料中中国与荷兰的差距在哪?
西方先进技术挑战现有国防安全
火器制造技术
明代的边疆治理
对蒙古:明朝重修长城,后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与明签订和议,双方停战,恢复贸易,和平局面保持到了明末。
对藏族:封授给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乌斯藏都司)等机构管辖西藏军民事务,以藏族上层人士管理青藏地方。
对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二、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
明清政府
东北
北方
西北
西藏
西南
台湾
东南沿海
课本P73、74、78,明清时期巩固版图的措施。
戚继光和俞大猷抗倭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府,隶属福建省。
土司制度-改土归流
1.明设立行都指挥使司;
2.建立册封制度(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3.设置驻藏大臣;
4.实施金瓶掣签制度。
1.平定准噶尔叛乱;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3.1762年,清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修建长城
17世纪,雅萨克之战,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1616年,努尔哈赤,建金称汗
1636年,皇太极建“清”称帝
1644年,多尔衮打败李自成
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
皇太极
顺治帝福临
努尔哈赤
明末农民起义中,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明朝灭亡原因
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类,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其石名青叶,味腥而腻,少食则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马悉才《备陈灾变疏》
天灾流行
宣德以来,吏治已渐趋腐败,中称“宣德初,巨僚宴乐,以奢相尚,贪污成了官场积习,连负有监察职责的御吏亦贪纵无忌”。
—— 《明朝史话》
天启七年(1627),王二领导饥民杀澄城县贪官张斗耀,揭开起义序幕。崇祯元年(1628),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等,二年,张献忠、神一元、不沾泥、红军友、点灯子等各支并起,号三十六营,众二十余万。
农民起义蜂起
政治黑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