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4 19:3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学习目标
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体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新课导入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
孟母三迁
杀豚不欺子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明确: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问题: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
由“所以谓人皆有不认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证明中心论点。
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孟子语录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知人论世
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②排偶句式,气势磅礴。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由“所以谓人皆有不认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证明中心论点。
韩愈《进学解》:"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因而他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主要思想:“仁政”、“民贵君轻”
走进孟子
代表作品:《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孟子故里邹城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与孔子的故乡曲阜毗邻,很早就被人们合称为“邹鲁”。
孟子的主要思想:仁、义、善
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们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因而他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
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后世评价
班固《汉书·楚元王传赞》:"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
韩愈《进学解》:"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林语堂《需说才志气欲》:"现代青年人,应该多度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万章、告子、尽心诸篇最好。)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志一则气动,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
《孟子》一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全文共七篇,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关于《孟子》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历史背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文题解读
文本研读
体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由“所以谓人皆有不认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证明中心论点。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问题:孟子所说的“四端”是指什么?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因私欲膨胀,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
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志一则气动,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
初读课文
问题:孟子所说的“四端”是指什么?
明确:“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文意疏通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狠心对待别人
于是,就

运转,转动
(于)掌上
状语后置句
②排偶句式,气势磅礴。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由“所以谓人皆有不认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证明中心论点。
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志一则气动,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会产生恐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
表因果
突然
惊骇,恐惧
同“纳”,结交
求取
厌恶
这样
状语后置句
哀痛,怜悯
表因果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谦逊,推让
判断句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萌芽,发端
取独

就像
判断句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使天下安定,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侍奉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表转折
名作动,伤害
通“燃”
流通,指泉水涌出
如果
使…安定
侍奉
问题: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层
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
由“所以谓人皆有不认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证明中心论点。
从“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四端”,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并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具体探究
问题: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明确: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
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恻隐---仁
羞恶---义
辞让---礼
是非---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四心
四端
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行仁政
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问题:孟子所说的“四端”是指什么?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志一则气动,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
韩愈《进学解》:"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志一则气动,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
代表作品:《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问题: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
而充之”,二者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因私欲膨胀,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 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问题: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孺子入井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面:足以保四海/反面:不足以事父母
问题: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是如何进行说理的?
明确:
①比喻说理,生动形象。(孺子入井、“四端”与“四体”)进行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更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②排偶句式,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富雄辩色彩。
主题归纳
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